APP下载

增强党报经济新闻可读性探略

2015-04-29牛元

新闻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党报笔者经济

牛元

很多人一提起党报的经济新闻,就觉得深奥难读:干巴巴的数字堆积,内容枯燥乏味 ,是“政策条文+措施办法+数字效果”的计划报表式的报道。对于这种报道,往往记者费了很大的劲,仍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笔者认为,在撰写经济类新闻报道时,要在牢牢把握新闻规律的同时进行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经济新闻。

讲好故事 用活数字

任何新闻都讲究可读性,经济类新闻报道也是如此。可读性是一个比较感性的概念,许多记者认为,经济新闻束缚太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很难写出精品;还有不少记者认为,党报的职责是报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宣传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地方的发展成就,因此经济类报道只要罗列数字就可以了。诚然,作为党报,这些反映工作大局的新闻当然要报道。其实,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写作起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人的经济活动入手,报道其间发生的精彩故事,也就是以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经济新闻事件。通过娓娓道来的讲述式写作方式,不知不觉将读者带入稿件中,吸引读者注意,然后在潜移默化中切入主题,通过连贯性的叙事方式,将枯燥的经济事件变成有血有肉的鲜活新闻。

经济报道开头更忌死板。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故事性作为经济新闻通俗化写作的切入点,比如某报刊一篇描写《玩具业:低工资背后的产业》,文章开头很简单:“今年的春节一过,18岁的美仙离开家乡南宁到深圳打工……”文章以讲述故事的形式,逐渐从一个人、一个厂引申出去,“这家淡季有2000多工人、旺季有4000多工人的港资企业是多家跨国公司全球玩具供应链的一个环节,目前,世界玩具业的分工体系不会有大的变革,因此,美仙的诉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是一声微弱的叹息……” 这样的写法,为一篇本来枯燥的经济类报道设置了悬念,勾起了读者的兴趣。

当然,我们写经济新闻的目的不是讲故事,而是要通过故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经济行为。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具备相当的经济常识,只有这样,讲起故事来才贴近主题、形神具备。笔者也曾写过一篇反映每年临近春节,北方蔬菜价格就会猛涨的文章。笔者从一位买菜大妈的菜篮子入手,开头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市民杨大妈一大早来到附近的超市买一天做饭所需的蔬菜,她买了2斤豆角并像往常一样递过去5元钱,却被告知涨到8元了。杨大妈从邻居口中得知,不仅豆角涨价了,白菜、青椒等蔬菜也都涨价了。”由这样一个鲜活的事例牵引出了一篇经济报道。

再比如做猪肉价格上涨的新闻报道时,就可以找一位普通百姓算算生活账,算每天的支出变化。然后,再采访养殖户,计算成本,并到相关部门了解市场动态,在掌握第一手素材后,对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就会得出合理的分析,并对今后价格走势进行科学的判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很有说服力,而且通俗易懂。

紧贴民生 体现特色

有些经济新闻报道常常是“见物不见人”,动辄“数字+例子”“过程+效益”,特别是一些宏观政策、经济分析类的文章,与民生脱节,缺乏特色。

采访中,我们应真正深入到经济生活中,不要采访写稿只是“坐车子转一转,把材料抄一抄”。如果一篇新闻稿里,到处都是“数据显示”“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样的字样,读者自然会觉得索然无趣,也就不会主动去阅读文章了。

笔者以为,我们应该以百姓视角去关注经济生活中的人和事,由远及近,比如关注本地致富产业的选择、猪肉价格涨跌、百姓就业现状等等。而有些看似离群众很远的题材,其实都能找到与群众的关联点。笔者写过一篇关于中央、地方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报道《“小农场”撬动“大财富”》(刊登于2013年《东胜报》6月3日),文章从东胜区泊江海子镇折家梁成立的第一个家庭農场出发,“驱车行驶在泊江海子镇折家梁村的乡间砂石路上,耳边不时传来鸡鸭牛羊的叫声,一个世外桃源的轮廓逐渐清晰。寻声而去,记者走进一处悬挂‘万谷丰家庭农场牌子的院落,目及之处,一群鹅鸭正在水塘处嬉戏,四周一群毛色鲜亮、身量肥硕的公鸡正在树丛中觅食。记者正在欣赏,带领全村人发展‘家庭农场经济的领头人王占荣迎上前来,迫不及待地要领着记者去看‘阴阳两用的高科技蔬菜大棚:‘这个两用大棚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最新技术,冬天蘑菇棚为蔬菜棚保暖,夏天蔬菜棚为蘑菇棚遮阳,即使在冬天,蔬菜棚也不用生火炉取暖,蔬菜就能长得很好。王占荣为村里能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这项技术感到自豪。他说,这个棚占地2亩,一年纯利润可以达到8万元,小小家庭农场正在为泊江海子镇撬动着大财富。” 随后,笔者开始穿插经济政策,“今年以来,泊江海子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休闲农牧业、推进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特色种植搭建起了致富金桥,让家庭农场织就了致富网络。”

这篇报道既生动活泼,又贴近当地民生民情,用鲜活的事例向当地百姓传达了他们最关心的新闻。比如要报道当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我们就可以组织报道房贷新政对百姓购房的影响;再比如关乎地区转型升级的装备制造业,媒体可以适时跟进企业的发展进行报道,让当地百姓了解企业的发展对地区发展的影响以及对自身的影响。也就是说,新闻工作者要将目光牢牢盯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中,在这里寻找经济新闻的“富矿”。

加强策划 解读政策

再说经济新闻的深度,对此笔者是这样理解的:所谓经济新闻的深度就是把要报道和反映的事情说清、说透,让读者看了文章后,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当今社会,经济活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离不开经济活动,每个人都在关心经济新闻。帮助读者深入透彻地解读经济新闻,明确告诉大家宏观方针政策对衣食住行的影响,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比如说,采写农民对土豆价格下跌反映强烈时,笔者认为在写这篇报道之前应该先做这样的调研:整个地区市场的土豆价格现状是怎样的?是地区整体下跌还是部分区域下跌?这一现象在全国是否具有普遍性?此外,我们要对当地的土豆种植户进行走访,了解土豆价格下跌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最后,要在文章中写出最近一段时间的价格走势,给读者特别是土豆种植户、经销商提供有用的信息。

由于党报承担着特殊的宣传职能,所登经济新闻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党报在进行经济类报道时一定要有所取舍。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党报在进行经济类报道时应该紧跟中央和地方的宏观经济走向,及时报道中央地方出台的政策方针、经济形势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等等。同时,党报的经济类报道不能一味地“唱高调”,要正视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科学分析困难中蕴藏着的机遇,引导群众树立信心,共同助力改革发展。

另外,在报道经济政策或进行解读时,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应该多报道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多宣传地区如何抢抓机遇、调结构、转方式。同时,要广泛开设专栏,及时宣传新政策,总结发展经验,为今后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经济类报道中,要特别注意载体的选择,而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就是很好的载体。所以,经济类报道可以多围绕重点工程和项目进行策划,让经济类报道做出气势,增强读者印象。

当然,写好党报经济报道还有其它许多因素,但无论如何,有深度、有内容、接地气,才是写好经济报道的关键。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新闻中心)

编辑:赵萱瑞

猜你喜欢

党报笔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老师,别走……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