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润中学校旧址初考

2015-04-29崔淑红

文物春秋 2015年3期

崔淑红

【关键词】丰润中学校旧址;民国建筑;近代欧式建筑

【摘 要】丰润中学校旧址位于唐山市丰润区任各庄镇的车轴山南坡上,建筑时间为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是我国近代欧式建筑的典型例证之一,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总务处室、校长室、会议室、图书馆、教室和六角亭等,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由车轴山中学管理和使用。

丰润中学校旧址位于唐山市丰润区任各庄镇的车轴山南坡上,北距丰润城区10公里,西邻车轴山村,南距唐山市区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5′、北纬39°8′。总占地面积5711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总务处室、校长室、会议室、图书馆、教室和六角亭等(图一)。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由车轴山中学管理和使用。

车轴山为燕山余脉的一座孤山,四周地势平坦,西面、北面与小庄子村、大街村相接,海拔高度为58.9米。山的南坡地势较缓,其它三面地势陡峭,岩石裸露。车轴山顶部及南坡原建有寿峰寺,据《丰润县志》载:“寿峰寺,县南二十里,有无梁阁一、塔二、宋重熙(应为辽重熙)年间建。”《明增修车轴山无梁万佛阁记》碑载:“阁重修于宋金重熙六年(1037)……。”寺庙在民国初年因改建学校被毁,现仅存山顶部的药师灵塔(辽)、无梁阁(明)和文昌阁(建于1916年),由车轴山中学负责保护和管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戊戌变法”后,各地纷纷设立新式学堂,走教育救国之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1903年,丰润、玉田、遵化三县联合创办了遵化官立中学堂。起初学校位于遵化城东,1903至1911年间,丰润县的小学教育发展速度较快,相继在丰润城关、七树庄、韩城等地建立六所高级小学,每年考入中学堂的学生数量很多,遵化官立中学堂已远远不能满足丰润县教育发展的需求。1913年2月初,丰润正式开办中学,校名为“丰润县中学校”,校址位于丰润城内东街。后因学生不断增加,而校址周围局限性较大,经当时的县议、参两会反复协商,多次勘察,决定选车轴山南坡的寿峰寺为丰润中学校新校址。当时,寿峰寺僧人极力反对,后经北京大理寺裁决,最终拆除了山腰的佛殿和禅房,将整个寺院改建为学校,仅保留山顶部的药师灵塔和无梁阁,僧人全部安排到丰润城内的天宫寺。1913年10月至1914年3月,丰润县拨专款建起了部分教室和宿舍。1914年春,丰润县中学校由丰润县城迁到车轴山,开始在新校址上课。

1914年2月,前清秀才、保定师范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擅长土木工程的郭李航开始担任校长。在他任职的13年间,他沿以山巅的原主体建筑无梁阁为起点到山脚下的中轴线,依山顺势,规划设计、建造了一系列具有当时流行的欧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形成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丰润中学校旧址的基本面貌。下面依次对旧址的现存建筑做简要介绍。

大门 位于山脚下,建于1917年,面阔9.2米,由四柱三门组成。柱为石砌方柱,尖圆柱头。门为铁木制成,中间门为两扇四抹■扇,两侧单扇门为三抹■扇。中间门楣处雕有时任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孙奂伦书写的校名“丰润中学校”5个大字(图二)。门两侧连接抹八角围墙。

总务处室 建于1919年,位于大门北面38米处的第一层台地上。为砖石结构,四坡顶,平面呈倒“凹”字形。正房坐北朝南,面阔28.46米,进深5.8米。中部一间为穿堂,半圆形拱券大门,内为红砖拱券,地面条石铺设。穿堂两侧各有套间式房间两间,南立面设窗6个,北面各设门一个、窗两个。正房北侧有坐东朝西和坐西朝东的厢房各两间,面阔9.8米,进深6.2米,每间设门、窗各一个。厢房的门、窗上均用尖拱,其余各处门、窗上用弧形拱券。正房南立面顶部设女儿墙,分两层、明间女儿墙下层刻“中学校”3字,上款为“民国三年立”,下款为“新城白宝瑞”,是时任县长白宝瑞于1914年为学校题写的匾额;上层刻篆书“中学”二字组成的警钟图案(图三)。

校长室 建于1916年,位于总务处室北面的第二级台地上。为砖石结构,两坡顶,面阔25.09米,进深6.8米,共5间。中部一间为穿堂,东西两侧各有两个房间。紧挨穿堂两侧的房间较小,在穿堂东、西两侧墙上设门;其东、西两侧各有一较大房间,于南面设门。室内地面铺设几何图案的瓷砖。窗上均施弧形拱券,中间穿堂用三心圆拱券,拱券中间均置券心石。南侧有台阶可下至总务处室,台阶两侧垂带栏板、栏杆。

会议室 建于1920年,位于校长室北面,面阔18.74米,进深10.7米,砖石木架结构。中间设门,两边各设四个窄长窗,窗上用平肩券,券脸正中设券心石。会议室内部隔成两间,南面为一大间,北面为一小间,两室间以石砌墙体相隔,墙体中部开半圆形拱门,拱门两侧各设两个小门。东、西两侧山墙南端各开一个侧门,门外各有向上的石质台阶可至图书馆所在的第三级台地。现辟为校史展览室。

图书馆 建于1922年,位于第三级台地上,为带前廊的券柱式二层楼房,砖石水泥结构,两层楼顶均用木质梁架。面阔18.08米,进深9.50米。一层廊柱为方形石质,柱间用半圆形拱券,两券相交落在方柱上,组成连拱廊;二层廊柱为六边形石质。券石均用浮雕装饰,一层为圆形与四叶草形相间,二层为圆形与四棱形相间,券脸正中均设券心石,各券间填以山花装饰。廊柱间和楼顶部设宝瓶式护栏,楼顶正中设三角形女儿墙,中间开光处浮雕一座光芒四射的警钟,旁边填以山花装饰。楼门设在中间,进去即为楼梯间,可登至二层;二楼楼梯间有门可通至前廊。两层左右各有一较大的房间,门开在楼梯间,各有窄窗4个开向前廊;二层向楼后设窄窗10个(图四)。

教室 与图书馆毗邻的两侧各建有平房两间,东、西两侧另有坐东朝西和坐西朝东的厢房各一排两间,与图书馆一起组成类似四合院结构的平面呈“凹”字形的建筑群组。建于1923年,均为砖石结构,梁架为木质桁架结构,木基层用椽木苇箔,红瓦顶。每间教室正面均于前、后各设门一个,两门之间设窗四个;东西坐落的教室北墙均设有窗三个,窗上饰尖拱,上部设有法式牛眼窗(图五)。

六角亭 建于1924年,位于大门东侧,水泥石木结构,平面为六边形,边长2.48米,通高6.49米。石砌基座,东侧有台阶可登亭。亭柱为水泥浇铸,共6根。顶为六角攒尖,木架青瓦顶。

丰润中学校旧址是我国近代欧式建筑的典型例证之一,不管是主体建筑的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内外装饰还是建筑材料的运用都体现了欧式建筑的特征,如图书馆的连拱廊、装饰宝瓶的栏杆,教室和总务处室的尖拱窗,教室的牛眼窗,总务处室、校长室的半圆拱、弧形拱和三心拱窗等。而六角亭的六角攒尖形式以及木架瓦顶的特点则将中式建筑融入其中,体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特征。

在建筑布局上,采用中轴线的布局,以山顶的无梁阁正中到山下引一条中轴线,利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面积进行全面设计和规划,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求主从关系,布局严谨、风格各异又相互协调、浑然一体。它与山巅的古代建筑和山脚下的千年古槐彼此呼应,将自然与人文、古代与近代、西方与东方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整个校园构成了一幅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秀美画卷。

丰润中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毅然投身于这一斗争中,学校成立了“十人救国会”,组织全校罢课,声援“五四”运动。1928年学校成立党支部,当时有20名学生加入了共产党,1929年又成立了学生党支部,选举曹化春(后名宋敏之,曾任农机部纪检组书记,副部级)为支部书记,成为丰润县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丰润中学校师生成为革命的进步力量,谱写了壮丽的反帝、反封建、抗战救国的历史篇章。安体诚(曾任黄埔军校校刊主编、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政治经济教员)等30多名学生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献出了宝贵生命;李颉伯、吴德、李尔重等在建国后担任了高级领导职务;宋之的、杨向奎等30多位同志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为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丰润中学校旧址无疑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