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设计构思及特色

2015-04-29周筠

文物春秋 2015年3期
关键词:陈列

周筠

【关键词】《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设计构思;陈列特色;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摘 要】2013年9月,伴随着河北博物院新馆的对外开放,新改陈的《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正式与观众见面。新版陈列综合社会各界意见,对1999年版《满城汉墓》陈列做了较大修改,陈列内容更加丰富,展品更加多样,特色更加鲜明,在业内和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荣获第十二届(201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本文从选题优势、主题定位、内容框架、展品组织、设计亮点等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该陈列的设计构思及其特色。

一、 选题优势

1968年发掘的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和王后窦绾墓,是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新中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两墓开凿在山岩之中,规模宏大,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部分组成,墓穴凿成后,又在洞内修建木构瓦房和石板房,房内布满奇珍异宝,俨然两座豪华的地下宫殿。两墓共出土铜、铁、金、银、陶、玉、石、漆木、骨角、玻璃、象牙等类器物一万多件,用途包括丧葬用具、车马出行、武器装备、家居陈设、烹饪饮食、梳妆盥洗、日用杂器、文具文玩、医药用具、计量器具、生产工具、乐器、俑人、钱币等,出土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铜器鎏金银、错金银、镶嵌珠宝,玉器雕琢精细,陶器加施彩绘,有些器物是以前考古发掘中未曾见过的。这些林林总总的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财富积累情况、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审美趋向,在印证历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样两座宏大豪华、出土文物丰富、有确切年代可考且保存完好没被盗掘过的汉代诸侯王和王后墓,无疑是举办专题陈列的绝好题材,它们时代背景清楚,信息保存完整,研究成果丰硕,展品量大质优,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展现地域文明,揭示汉代社会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帮助广大观众了解历史,求知审美,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二、 主题定位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满城汉墓文物曾多次独自或联合办展,至今已陆续在世界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展出,在国内也在多个城市进行了巡展。在馆内,1987年推出了满城汉墓的常设陈列,1999年进行了更新, 2006年河北博物院改扩建工程上马后,为迎接新馆开馆,我们又开始构思新版《满城汉墓》陈列。

几十年来,尽管举办过多次陈列展览,但没有一次是对满城汉墓的全面展现。短期展览主要是展示代表性文物,间或配几幅考古发掘照片。两版常设陈列,87版把重点放在了刘胜墓墓穴复原上,13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用于文物展示的仅占三分之一,展出文物不足百件(套)。99版定位在精品文物展示上,展出文物200多件(套),在展示中虽然对满城汉墓的发掘和相关历史背景做了一些介绍,但比较简略,观众看后总是感到不满足,问这问那,渴望了解满城汉墓的更多内容。

此次改陈,我们决定改变思维定式,办出一个不同以往的满城汉墓陈列。经反复研究论证,我们把陈列的主题确定为:全面展现满城汉墓的的考古发掘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揭示满城汉墓作为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传达汉代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展现汉代人的精神风貌、风俗时尚、情趣爱好,使观众在这特有的环境中体味历史,追寻传统,获得有益的知识和启迪。

根据主题定位,我们给陈列定名《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图一),并确立了陈列设计的基本思路:一是全面展现。满城汉墓从陵区到墓穴,从葬制到随葬品,再到墓主人的身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体现着墓主人的身份。正是这样一个整体,才构成了它作为重大考古发现的内涵与价值,展示时,应充分运用考古发掘资料和多方研究成果,对满城汉墓的遗迹、遗物进行全方位的诠释和解读,尽量把方方面面的情况都说清楚,使观众通过参观,确实感受到满城汉墓的不一般,感受到它的重大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二是平实展现。《满城汉墓》作为一个古墓葬专题陈列,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展示时应脱开“考古”的路子,改为“说古”,一件一件文物平实道来,告诉人们它们是做什么用的,怎么用。有的文物不完整了,甚至损毁了,告诉人们它们原本是什么样子。一切学术的东西、观念的东西都隐含在“说古”的背后,让观众自己去感悟,去认识。三是以汉代社会历史为背景。所有遗迹、遗物都是某个特定历史时代的见证物,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满城汉墓作为重量级大墓更是如此。展示时,应全力展现其内容与汉代历史文化的关联,不论是框架结构、文字说明还是辅助展品,都应置于汉代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之下,这样,问题才能说明白,文物的内涵和价值才能显现出来,才能达到传播中华文明、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目的。

三、内容框架

陈列分为惊天发现、陵山古墓、刘胜其人、棺具、金缕玉衣、玉器、玻璃器、人俑、车马、幄帐、灯具、炉具、日用杂器、文具文玩、医疗器具、钱币、兵器、铁工具、烹饪饮食、石磨、陶器等21个主题单元,前3个单元介绍古墓的发现、发掘、陵区布局、墓室构造、随葬品分布、墓主人生平等,后18个单元展示墓中出土的文物。

满城汉墓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展示中如何分类是个颇费斟酌的问题。经反复研究讨论,我们最终确定按文物的初始形态——使用功能来分类设单元。这样展示,便于组织展品,不会出现同类展品交叉打架的问题。而且从观众角度看,这种展法最接地气,参观时逐类观看,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合起来看,则是一幅壮观的汉代社会生活画卷,汉代人的精神风貌、艺术喜好、习俗风尚乃至生产力水平、社会财富积累情况、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审美趋向等等,都可从中窥出端倪。

具体展示上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直接上展线的内容,展示主体是文物及1968年发掘现场照片,还有一些绘图、照片、列表、拓片、模型、虚拟场景、动画演示等辅助展品。另一个是知识链接,通过触摸互动系统,展现与主体内容相关联的历史知识,如“西汉中山国史料”“中山靖王刘胜史料”“玉衣九问”“汉车图像”“灯具铭文释读”“说汉字”“汉代人的饮食”等。知识链接是对主体内容的延展,意在提供更多的信息,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四、展品组织

1.文物展品的组织。满城汉墓共出土文物一万多件,其中车马器、幄帐帐构、钱币共计7000多件,其它各类器物3000余件。自1971年满城汉墓文物在国内外公开展出以来,经常拿出来展示的不足百件,1999年版陈列是展出文物最多的一次,也仅展示了257件(套),其它的40多年来一直深藏库中未曾与观众见过面。此次办展,我们确定了“全面、系统、完整”的文物展示原则,希望通过展览,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完整的汉代诸侯王随葬器物群。

为此,我们对文物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编排。第一步,根据新的考古资料和专家意见,对当时未确定功用或是对其功用推断不当的器物进行重新界定和定名,如当初定名为仪仗顶饰的11件铜器件,经与其它汉墓类似文物考察比对,认定它们是古乐器瑟和筑上系弦用的铜枘。一件由承盘、三足器、平底皿、带流勺组合而成的铜器皿,当初定名为灯,经仔细观察分析,发现其显然无法作为灯使用,但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专家们说法不一,为此,我们把它定名为铜组合器,在说明牌上如实讲明其用途尚不明确。第二步,对这些细细碎碎的文物进行分类,按类设置单元。共分出18大类,其中15类是按器物的使用功能划分,3类是按器物质地划分。虽然这3类器物是按质地划分,但在使用功能上却也同一,所以在总体感觉上还是比较协调的。第三步,确定上展文物清单,所分18类文物,除去残损特别严重和重复品过多的,其余均在挑选之列,最终确定上展文物1605件(套)、铜钱2300枚。若不算铜钱,上展文物比1999年版增加了6倍多。最后一步,对各单元文物进行展品组合设计,确定展示重点及相应辅助展品(图二—四)。

与文物有着同等价值的,还有1968年拍摄的发掘现场照片,内容包括陵区遗迹、墓室情况、发掘清理情况、重点文物出土情况等。这些照片真实记录了满城汉墓的发现和发掘景况,此次办展,我们对照片进行了一次全面征集整理,共收存照片150余幅,其中60余幅用于陈列中。

2.辅助展品的组织。满城汉墓文物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单看器物本身很多信息已无法看懂,需要借助一些间接材料进行解读,这些间接材料即是我们所说的辅助展品。此次陈列,我们使用了较多的辅助展品,包括绘图、照片、拓片、印文、摹本、列表、模拟场景、复原模型、动漫演示、触摸互动系统、视频投影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绘图,内容包括文物复原、纹饰摹绘、结构及用途、使用方法示意等。其次是照片,多为文物局部细部特写,用来传达该文物的一些重要信息。如羊尊灯,展示时背部灯盘是打开的,配展一幅合上灯盘的照片,告诉观众羊尊灯不作为灯使用时,还是一件很不错的陈设品。铜链子壶,设计得非常巧妙,盖上的短链与肩上的长链套合在一起,提起链子,链子被拉紧的同时壶盖也被扣紧。展示时壶的链子是自然下垂的,配展一幅链子上提、壶盖扣紧的照片。拓片主要是器物铭文,50余处器物铭文均有拓片和注释,有代表性的随器物展示,其它的作为知识链接在触摸屏中展示。印文包括文字印章上的文字和肖形印上的图形,与器物放在一起展示。

有三类文物设置辅助展品较多。一是代表性文物,如金缕玉衣,设置了图文板块“玉衣的出土”“玉衣的形制”“玉衣的复原”,三维动画“玉衣内的小件葬玉”,视频投影“玉衣的制作”,知识链接“玉衣九问”等,系统介绍有关玉衣的知识;长信宫灯,设置了专版文字和专题片视频,对灯的造型、结构、制作工艺、铭文、传承等进行详尽解读;错金博山炉,设置了三维动画,对炉的构造和细部纹饰进行形象演示。二是需要对某些信息进行诠释的文物,如金银医针,设置“《黄帝内经》关于九针的记述”简表,使观众了解不同医针有不同的名称、形状和功用,可对照简表对所展医针进行识别;铜漏壶,设置“铜漏壶使用原理”动画演示,让观众了解铜漏壶是如何计时的;权、尺等计量用器,设置“西汉度量衡单位及进位关系”简表,介绍汉代度量衡知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三是器具部件,有些器具的主体部分已经朽毁,只剩金属部件,展示这类部件,需要借助辅助展品把完整器具介绍清楚。如墓中随葬的10辆马车,出土时木质的车构架朽毁,仅存各种金属车部件(图五),配合这些部件的展出,设置了原大的马车复原模型(图六)和“马车分体结构图”“满城汉墓出土马车结构”动画、“汉车图像”知识链接等,对汉代马车的形状、构造进行诠释。再如墓中随葬的多具弓弩,出土时木制的弩臂、弩弓已朽烂,仅存铜弩机,配合铜弩机,设置了弓弩复原模型和“弩机结构与发射原理”动画、“射弩图”汉画像石临摹、“射弩猎禽”电子游戏等,对弓弩的起源、结构、功用、发射原理进行诠释。还有墓中随葬的多具古瑟,出土时木质的瑟板和丝质的弦已腐朽无存,仅剩下系弦的铜瑟枘,配合铜瑟枘设置了“鼓瑟图”汉画像石临摹,对瑟的形象和弹法进行诠释。

辅助展品的设计,内容上注重写实,以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为依据,不含演绎和创作成分,以确保其科学性和真实性。形式上讲求实用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内容出发,不搞花架子,广揽博采,繁而不闹。

五、设计亮点

1.风格典雅厚重,尽显汉风汉韵。陈列以深木色为主色调,配合黑色、红色和金色,整体布局重点突出,错落有致,迎门的仿石屏风上,刻画西汉前期几位皇帝及王侯贵族出行场面,揭示了满城汉墓的时代背景,展板设计以汉画像石图案为基本素材,简洁洗练,整个陈列尽显汉风汉韵,形成典雅厚重、恢宏大气的风格。

2.依靠大型文物布局造势。满城汉墓文物中,细小器物居多,现存体量较大的只有金缕玉衣、石磨、大酒缸(33件)、彩绘大陶盆(12件)。设计时,我们对这些大体量文物给予了特别关注,依靠它们布局造势。如为金缕玉衣设置了大型展台(图七),形成第一展厅的展示高潮;石磨展柜设计成模拟磨房,成为烹饪饮食展区的一个亮点;大酒缸在展台上裸展,上方配一组陶器出土时的照片,增强了陶器展区的气势(图八)。对已朽毁的大型文物,我们也做了一些特殊设计,如棺具,采用全息成像技术,对刘胜一棺一椁和窦绾镶玉漆棺进行三维立体展示,画面逼真,犹如原物呈现;马车,复制一架原大模型置于展区中央,周围展柜内的所有马车器件都能在复原模型上找到其位置,既增加了观众对汉代马车的感性认识,又增强了展览气势。

3.绘图类展品见物见人,鲜活灵动。展览共有辅助性绘图60余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物式样或图案纹饰的还原,一类是文物使用功能的诠释。第二类绘图我们选了很多汉画像石中的人物图形,通过这些人物来诠释文物,如用穿长衣束腰带的人物诠释带钩的系法,用照镜人物诠释铜镜的用法,用鼓瑟人物显现瑟的形象和弹法,用系书刀人物证明书刀是汉代文人必备的文具,用兵士执兵图诠释各类兵器的用法,用农人劳作图诠释各种铁农具的用法等等。这些源自汉画像石的绘图,既对文物进行了解读,又增强了展示气氛,使展览更加鲜活灵动,情感上与观众贴得更近。

4.知识链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展览除直接上展线的内容外,还把与展线内容紧密相连的一些延展知识打包成块,通过触摸互动系统让观众自主观览。对这些知识链接,我们精心包装,精心设计,尽量做到内容上通俗有趣,形式上生动活泼,很受观众欢迎。如“玉衣九问”,把以前展览中观众提问较多的问题集中起来,形成“玉衣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要用玉做葬衣”“什么人可以穿玉衣”“玉衣是怎么穿在身上的”“玉衣出土时是什么样子”“玉衣里面的尸骨还在吗”“为什么只发现了汉代玉衣”“制作玉衣的费用”“别的汉墓里也有玉衣吗”9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每个答案控制在100字以内,语言精炼,以方便观众快速阅读,每个问题还根据内容配制了绘图,增强了可看性。

5.多媒体展示手段运用得当,增强了展示效果。当前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运用多媒体展示手段已成为常态。多媒体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增加信息量,增强展示效果,用得不好,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这方面经验多多,教训也多多。此次陈列,我们精心设计、合理使用多媒体展示手段,共设置多媒体展示项目5类20项,其中虚拟场景“豪华的地下宫殿——刘胜墓”(图九),在模拟墓洞内进行三维动画演示,如实还原墓室的结构、布局及随葬品分布,演示时由墓中出土文物“铜说唱俑”引领介绍,增加了趣味性;全息影像“刘胜、窦绾棺具”,利用全息成像技术,对棺椁的形制、构造及棺内随葬品进行形象演示;三维动画“刘胜殓葬用玉”“满城汉墓出土马车结构”“错金博山炉”等,对文物构造及细部纹饰进行全方位立体演示。从最终效果看,多媒体展示从选项到设计都比较成功,大大增加了内容信息量,增强了展示效果。

6.展柜采用进口低反玻璃,科技含量高。展柜全部采用进口低反射夹胶超白玻璃,反射率低,透光率高,能有效阻隔紫外线,并具有很强的防爆功能。低反玻璃展柜的使用,保障了文物安全,净化了展厅环境,整个展厅显得通透洁净。

最后,以《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获奖后的专家点评作为结语:“这是一个纯粹的展览,一个让文物自身充分说话和讲故事的展览,‘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带给我们不负众望的惊喜和满足:其一,文物丰富而精彩纷呈,展出文物1605件(套),涉及21个主题;其二,信息解读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层次清晰;其三,虚拟场景、三维动画、全息成像技术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恰到好处。……展览以恢宏的气势、庄重的风格全面地、多层次、多角度地还原了汉代贵族奢华的社会生活以及高雅的审美趣味,从中得窥汉帝国强盛的国力、高度发达的文明程度以及汉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其呈现的崭新面貌也传递出中国博物馆人追随时代、推陈出新的文化诉求——博物馆展览尽可常展常新,这也正是博物馆‘物存在的意义和恒久的魅力。”[1]

[1]陈淑琤:《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河北博物院),《中国文物报》2015年5月22日。

〔责任编辑:谷丽珍〕

猜你喜欢

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出售中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浅谈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天一阁馆藏档案中的宁波市古物陈列所
组合与构建
贪官“自我量刑”,满足了
对历史文物陈列艺术形式设计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