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演出海报中促销型语言的翻译策略研究
2015-04-29朱欣然崔振峰郑秀蕾
朱欣然 崔振峰 郑秀蕾
摘 要:香港文艺演出双语海报上汉英双语的语言地位不是对等的,中国本土节目的英译策略倾向于将原文处理成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下消费者的偏好和价值观的文本,这是典型的归化策略,弱化了汉语及其文化的地位。在把英语艺术节目翻译成汉语时,多采用增译和音译的方法。如:直接把“ballet”音译成“芭蕾”,“tango”音译成“探戈”等,这是典型的异化策略,把西方文化中的“他者”特性保留在了汉语译文中,又把西方的价值观附加到汉语译文中,强化了英语及其文化的强势地位。虽受制于商业演出门票促销的需要,但双语海报的翻译策略不同。
关键词:艺术演出 促销型语言 翻译策略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观众对艺术演出的消费需求不仅仅局限于本国文化、语言的节目,更多人开始关注别国优秀的艺术演出;与此同时,艺术演出也不只将目光局限于本民族的观众,越来越多的演出团体将自己的文化产品推广到异域文化的消费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行为及其研究中,翻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翻译能促进文化交流,而且因为相关的翻译研究有助于揭示文化间的差异与失衡。“这在歌曲、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类艺术相关的文本翻译中尤为突出,主要是由于这些艺术文本中往往都包含着蕴含文化意义的特定表达和概念。”[1]香港是典型的多元语言文化社区,其艺术演出海报通常为英汉双语单张文本,适合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数据来源。
二、相关概念
进行具体案例分析与研究前,有必要先理清三个与本文密切相关的概念,包括艺术演出海报,促销型语言和翻译策略。
(一)艺术演出海报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的解释,海报(poster)指的是一种附图的大通知,通常以广而告之为目的(Hornby,2005)。《牛津英语词典》(第2版),将海报释义为一种张贴在公共场所的印刷或书面通知,用以显示公告或广告。而艺术演出海报,不同于以纯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广告海报与完全非盈利性的慈善海报:一方面承担着吸引消费者,引导观众消费的重任;另一方面,艺术演出海报必须传达演出文化本身的内涵,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因此,艺术演出海报不仅仅能够刺激人们的消费,即使与消费有直接的关系,也不完全等同于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深层次地是让人们感受到商业海报所带来的理想的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促销型语言
根据《牛津现代高阶学习词典》(2004年版)的解释,促销型语言(promotion)指的是为某一特定的产品而进行的广告或宣传活动,以提供资讯吸引受众为目的。“海报作为广告话语大类之一”[2](P42),其语言表述具有促销型的特点。本研究所涉及的香港艺术演出海报等同于节目推广,是提供节目资讯以吸引潜在观众关注的活动。艺术演出尽管有促进艺术对话和文化交流的作用,但艺术演出也是商业活动,门票销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艺术演出海报语言也担负门票促销的功能。
(三)翻译策略及方法
翻译策略可分为“直译”“意译”“改译”“增译”“缩译”“音译”等,西方学者Vinay(1958)将其分为“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oblique translation)”[3]。尽管概念不同,但都是描述和规定原文到译文的转换形式。
翻译策略上的另外一对重要概念是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强调不同文化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核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那么归化和异化之争的核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根据Lawrence Venuti(1997)的定义,“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异化是指在翻译中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质。”[4]简单地说,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而异化则以源语文化为导向。
在实施不同的翻译策略时,具体翻译方法的采用可以决定译文是突出原文的异域特质并保护它不受目的语的意识形态所支配,还是维护目的语中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分析香港艺术演出海报促销型语言的翻译方法,可以发现不同的翻译方法可以体现不同的翻译策略。
三、海报语言的翻译策略分析
(一)样本分析
介绍中国节目的汉语版本即为原文,英语是译文;介绍外国节目的原文是英文,汉语是译文。本文首先分析2007年介绍芭蕾舞和昆曲艺术演出海报的文本,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标题和副标题,随后对正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然后结合香港近几年的艺术演出海报进行拓展性研究。之所以选择芭蕾舞和昆曲,是因为两者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分别是中西文化瑰宝的典型代表。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和哑剧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拥有高超、华丽、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芭蕾舞是西方人最熟悉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全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二) 标题和副标题的翻译
芭蕾舞和昆曲的标题都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但两者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天鹅”在汉文里是高贵优雅的象征,很好地传达出了芭蕾舞的特质,“湖”字又点出了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而“The Peach Blossom Fan”虽然也点明了“扇”这一信物,但英语读者仍然无法领悟女主人公血溅定情诗扇的关键情节。在副标题的翻译上,昆曲的译文比原文概括,甚至直接省略副标题,英语读者不知该演出的特殊之处。
(三)正文的翻译
1.芭蕾舞艺术演出海报中促销型语言的英汉翻译
从下文例(1)和例(2)中可看出,译文包含了更多的细节,比原文更加丰富具体。例句中的划线部分表示使用了增译或者省略的翻译方式。
(1)原文:Glide through the mystical fairytale world of Swan Lake as Prince Siegfried and his beautiful Odette take you on their mesmerizing journey of true love.
译文:在宁静优美的湖畔,齐格菲王子邂逅美丽动人的奥德蒂,在奥伯特的魔咒下,奥德蒂日间化成天鹅,只有晚上才能现身与王子相见。王子的真爱是解除魔咒的唯一方法,可惜貌似奥德蒂的奥狄莉从中作梗,令奥德蒂心碎欲绝……
这是正文的第一段,点明了主旨。原文中“take you on their mesmerizing journey of true love”被省略,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与其翻译成“带你体验他们的魅力真爱之旅”,还不如直接抛出具体详细的故事梗概,后者更能吸引眼球。有时,“对原文的字面有所变通,其目的正是为了达到译文与原文功能的对等。”[5]
(2)原文:Will your love for Swan Lake be enough to break the enchanting spell?
译文:轻盈脱俗的翩翩舞影,柴可夫斯基的悠扬乐章,彼得· 科曼梦幻瑰丽的舞台,彰显《天鹅湖》的非凡魅力,令人神往。
这是正文的最后一段,有号召读者前来观赏之意。原文的设问句被省略,通过添加音乐巨匠的名字,来增加卖点。
2. 昆曲艺术演出海报中促销型语言的汉译英翻译
英语译文与汉语原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句子的长度,大约是原文的一半,省略是其采用的主要翻译方法。
(3)原文: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代表作《桃花扇》,名列中国古典戏曲五大名著之一,作者孔尚任为孔子六十四代孙,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明末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深刻描写南明王朝的兴亡与明朝的覆灭。
译文:The Peach Blossom Fan is a poignant love story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I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ive greatest Chinese opera classics and a mainstay in the repertoire of Kun Opera — an art form recognized as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by UNESCO.
(四) 拓展性研究
通过对香港其他年份的艺术演出海报中促销型语言进行的拓展研究发现,相同的趋势不仅存在于同类中西表演节目的翻译中,也存在于其他类型的中西表演节目的翻译中。表2对比的是2006年的探戈和2010年的京剧的标题和副标题的翻译。表3对比的是近几年小说类型的中西表演节目的标题和副标题的翻译。
五、结语
通过分析发现,在香港艺术演出海报的促销型语言翻译中,原文和译文在信息量和长度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而不同的翻译策略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具体来说,在把中国艺术节目翻译成英语时,信息被限制在英语读者的知识范围之内而无超越,中国艺术的特质被抹杀或抑制,艺术形式被同化。这是典型的归化策略,将原文处理成了符合英语语言文化的偏好和价值观的文本,这将使强势文化更强,弱势文化更弱。在把英语艺术节目翻译成汉语时,多采用增译和音译的方法,如:直接把“ballet”音译成“芭蕾”,把“tango”音译成“探戈”等。这是典型的异化策略,既把西方文化中的“他者”特性保留在了汉语译文中,也把西方的价值观附加到汉语译本中,传递给中国观众和读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表明生活在香港的本地人和来香港观看节目的大陆游客对西方文化更加熟悉。“广告语篇是一个交际过程” [6](P154),翻译策略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编辑)对目标读者对源语文本的文化艺术的了解程度的假定,但所有的译文都有着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向观众提供节目资讯,以促使其买票观看。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都旨在实现其商业目的。
(本研究受“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研课题资助。)
注释:
①本文参考的海报文本选自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香港文化艺术基金会合办的纸质版艺术演出海报(2006年至2013年)
参考文献:
[1]潘莉.文化失衡与艺术文本翻译策略研究——基于香港艺术节推荐文本的分析调查[J].翻译季刊,2013,(72).
[2]Cook,Guy.The Discourse of Advertising[M].London:Taylor & Francis Group,2001.
[3]Vinay.Translation Procedures[J].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1989.
[4]Venuti,Lawrence.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C].London and New York:Rout ledge,1992.
[5]李蓂,马彩梅.国内广告翻译研究一览[J].中国科技翻译,2005,(1).
[6]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朱欣然 崔振峰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 315211;郑秀蕾 浙江宁波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广告系 3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