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的“满洲建国”理论

2015-04-29吕媛媛

外国问题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九一八关东军

吕媛媛

[内容摘要] 日本侵占东北后,围绕着把“满洲”建设成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等问题,日本各阶层都进行了种种构想,并以《满洲评论》等舆论为阵地,提出了代表各自利益的主张。例如,关东军的“满蒙自由国”主张、蜡山政道“寡头独裁、日本民族统治其他民族”的主张及橘朴所谓“分权自治的民主国家”的主张。这些理论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建立在日本侵占东北的基础之上,目的都是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服务的,其实质都是想把“满洲”变成日本永久的殖民地来加以统治。

[关键词] “满洲建国”;关东军;蜡山政道;橘朴

[中图分类号] K2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01(2015)03-0057-0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围绕着应把“满洲”建设成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等问题,日本各阶层、各利益集团紧紧围绕着自身的利益进行了种种构想,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并在当时的时评周刊《满洲评论》①上撰文吹嘘。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侵华急先锋——日本关东军的“满蒙自由国”主张,日本政治学家、东京帝国大学教授蜡山政道②的“寡头独裁、日本民族统治其他民族”的主张及时任《满洲评论》主编的橘朴③提出所谓“分权自治的民主国家”的主张。

1931年11月,关东军起草了《满蒙自由国建国方案》,提出了“满洲的建国构想”。方案主要分为“满蒙自由国纲领”、“满蒙自由国机构”、“满蒙独立国建设途径”、“满蒙自由国与帝国的关系”四项内容[1]2,主张在“满蒙”建立一个“通过联省自治逐步建设中央集权化的民主独立国家”[2]435;经过“在完成下层政治机关即县市自治的同时,确立上层机关即省的独立自治,并逐步谋求确立起中央集权”三个阶段实现建国;实行民主政体,省区以下设置县市,“尽量由人民自治,减少官制”,“逐步扩大中央政府的权限,尤其要统一军权、司法权和税收权,缩小各省区的权力”[2]433-434;三权分立的立宪政体仅表现在法律规定上,在现实政治上不予采用;国防由日本负责。

这些主张前后自相矛盾:虽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官制”,但又提出省以下的地方尽量自治,这样中央、地方的权力就容易发生冲突,不利于政令畅达。从中央政府的产生来看,作者主张由各省通过联合自治这种自下而上的形式组成,而不是通过先组成中央政府、再成立地方政府这种自上而下的形式组成,如此一来,地方的权力就不容易把握,甚至会僭越中央的权力。所以,这种既主张集权又主张自治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另外,把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国防权交给外国掌握岂能证明这个国家的自由、独立?所以,这个所谓“自由国”名为独立国家,实际上不过是日本的一个“自治领”[3]、一个附属地。再有,关东军标榜“王道主义”政治,而“王道”政治的一个特点就是自治,而在“方案”中则到处充斥着集权、专制思想。所以说,关东军本质上是要在东北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所谓《满蒙自由国建国方案》不过是日本帝国主义迫于舆论压力打出的幌子而已。

蜡山政道主张在“满洲”建立一个由寡头独裁、日本民族指导其他民族的“国家”。他主张“满洲”应放弃民主制,实行独裁制。他认为与民主制相比,依靠政治权力的专制主义独裁制更有利于建立一个“效率、公正、廉洁”的政府,这比“公民权更重要”[4]6,再加上“满洲”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各民族享有平等公民权的民主制根本不适合“满洲”,所以应采取独裁制。要知道民主制取代专制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蜡山政道的观点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是一种倒退的、反动的观点,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的观点与关东军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观点没有本质区别。蜡山政道认为“满洲现在仍未摆脱殖民地的限制,再加上共同居住在这个地方的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上发展程度不同”,尤其是中日民族间的差距更大,所以他觉得“满洲人无法担负起建立和领导新国家的重任”,这项任务应该由日本人来承担,而其他民族“只不过是追随者”[4]4-5。这种认为日本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的观点完全是站在侵略者立场上,是一种彻透彻尾的民族歧视主义、民族沙文主义谬论。这种用物质、文化发展程度作为决定政治地位高低的标准的观点也是不合理的,是一种强盗主义逻辑。

另外,他还认为尽管日本占领了“满洲”,把“满洲”从中国分离出去,但是仍割不断有三千万汉民族居住的“满洲”和中国本土的密切关系。因此,日本不仅要在形式上把“满洲”分离出去,而且必须用“权道”把“满洲”真正地分离出去。“靠中国人自己在其浓厚的文化、社会关系上确立一种政治关系,通过这种政治关系,找到不同于其他地方即中国本土的组织”[4]3。也就是说,通过建立“满洲国”,把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但用什么方法让“满洲人”服从、归顺“满洲国”呢?蜡山政道提出必须以确保日满双方共同的利益为前提,即确保日满之间的所谓“共存共荣的利益”为前提,特别是经济利益,但他却没有指出实现这种“共同利益”的具体方法。正如蜡山政道自己所说的“日本民族领导满洲其他民族”那样,日本帝国主义与东北的关系就是奴役与被奴役、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侵略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东北变为他们的殖民地,疯狂地掠夺东北,这种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侵略者根本不可发展东北,又何来“共存共荣的利益”呢。

对于蜡山政道的寡头独裁、一民族统治其他民族的观点和关东军的“假民主、真独裁”的观点,橘朴都一一予以驳斥。关于蜡山政道的观点,橘朴认为独裁制的“效率高但危险性大”,而民主主义“效率虽低但安全性高”,同时民主取代专制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进步,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他反对独裁,主张实行民主制。他提倡的“民主制”是以“建设社会民主主义国家”为目标,但又不同于民主主义国家的制度,其原因在于“满洲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不是个人而是家族”,他主张应“给予家族以法人资格,给予代表家族的个人以公民权”,“以培养他们的民主主义观念,进而能够运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4]7。这种观点虽然比蜡山政道的观点进步,但仍具有阶级局限性,原因在于橘朴的所谓民主的主体是家族而非个人,这种民主是建立在封建家长制基础之上,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质,所以不是真正的民主制。

与关东军的《满蒙自由国建国方案》中的集权主义思想相反,橘朴主张分权自治。关于分权的根据,他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根据《满蒙自由国建国方案》的规定,“满洲”的国防由日本负责,从这一条可看出“满洲国”政府没有统率军队的权力,这样一来,政府也就失去了对地方的威慑力,容易导致地方的离心倾向;二是“满洲国”仍是以分散的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农业“国家”,这样的“国家”“本质上有分权的倾向”;三是“新国家的同盟者日本感觉不到集权制有什么利益”,所以反对集权,主张分权自治[1]5。上述根据中,第一、二点不难理解,但第三点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侵略者无论如何也绝不会允许“满洲”分权自治,因为这样会不利于他们的统治。事实上日本侵略者正是采用独裁、专制这种集权的方式统治东北。

橘朴把新国家能否“保障且促进各民族的幸福”、“能否调节各民族的相互关系”、“能否使各民族中、至少是统治阶级(例如:汉人及满人中的乡绅地主阶层、蒙古人中的封建统治阶层)能够参与到新国家的统治”、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农业社会发达的同时,预防其破坏者即私人资本势力的兴起”[4]7这四条作为“满洲国稳定、繁荣”的必要条件和衡量标准,并设想出一套完整的“建国方案”。他在《满洲新国家建国大纲私案》中提出了“建设新国家”的方针、程序以及自治方针、自治程序。他认为“满洲国”是一个由汉、满、蒙、鲜、日五个民族联合组成的“分权自治”国家,新国家以“完全保障国民自治为原则”。新国家的组成民族当然包括“有建国功绩的日本民族”[5]28,而且必须给予日本人参政权,因为“新国家”的建设离不开日本的支持。上述观点反映了橘朴把日本人统治“满洲”视为日本“帮助”“满洲人”推翻军阀统治所应获得的战利品。他所设想的国家也不是什么独立自治的国家,而是日本的殖民地。由于当时的日本受“不允许单独在别国领土内建设独立国家”[6]这一国际法的限制,不敢明目张胆地提出建立日本人的“满洲国”,所以对外把“满洲国”装扮成“自治国家”,企图掩盖其殖民侵略的本质。橘朴的所谓“分权自治国家”的主张用意也正是如此。

橘朴认为建国应按如下步骤进行:“尽快整顿县及省行政机关的形式”,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并“迅速召集建国大会,以此来制定国家宪法”;整理国家的一切重要设施,包括“承认国民自治指导部及规定其职能、权限”等[5]30。国民自治指导部是“根据当时参加建国运动的人们的要求自然且自发地成立的”,1931年11月10日,建国大会承认它为合法的政治组织[7],不隶属于任何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是负责临时“指导建设和整理各种各级自治体的中枢机关”[5]30。橘朴主张国民自治指导部应根据宪法规定,先在各县设立自治指导委员会,负责选举县国民议会议员,召集各县国民议会,组织县级行政机构。然后县国民议会再负责选举出省国民议会的议员,通过这些活动确立地方行政自治制度。国民自治指导部再负责召集省级、国家级的国民议会,由议会选举出省及国家级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这样一来,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行政自治体就确立起来了,人民的生存权就能够得到保障了。但令橘朴感到遗憾的是:这种“完全的自治政治”只被限制在县一级,没有被运用到省及国家。事实上,这种自治体制连县一级都没能被运用上,表面原因是由于自治指导部组织弱小、没有实权,根本原因在于侵略者认为奴役压榨东北人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专制独裁,所以绝不会允许“满洲”分权自治。这注定橘朴的主张是一个空想。

橘朴除了主张通过建立行政自治体来“保障”人民的权利外,还提出要利用“满洲”原有的家族、宗族及自然部落等综合自治体和各种行会、农会、商会、协同组合等经济自治体及包括各种文化宗教慈善团体、阶级的共济结社等社会自治体来保障人民的权利[8]12。他认为行政自治体只能保障县一级的自治,无法保障县以下的乡村的自治,而且各级行政自治体始建之初还不完善,比如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和警察由于其自身素质低,再加上他们的雇主——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利害相反的关系,在农村,他们是比土匪还可怕的敌人”[8]13,所以仍旧需要家族、自然部落等传统的自治组织来保障人民的生存。另外,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满洲”社会,各种农会、手工业行会等协同组织,发挥着协调内部矛盾、维护行业秩序、保障行业利益的作用,在保障人民经济利益方面功不可没。各种文化宗教慈善团体在保障人民权益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橘朴主张应该充分完善各种自治体,使其结成一张保护网,并形成三重保障来维护人民的利益:“第一重保障是各民族传统的社会自治(家族、部落、行会、农会、商会、各种互助团体等);第二重保障是町村、县、省、国等新的行政自治(包括作物保险、移住介绍等社会政策);第三重保障是各种协同组合”[8]13。

与蜡山政道及关东军的方案相比,橘朴的所谓“分权自治”的建国方案虽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而且,他也极力宣称自己的方案是为了“满洲”人民而设计的,但仍旧掩盖不了其侵略的本质。所谓“农民自治”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增进人民的福利,而是为了把“满洲”变成日本的附属国。他在《满洲新国家建国大纲私案》中指出“新国家和日本间要缔结攻守及关税同盟”。这个同盟当然不可能是平等的,而且他自己也认为“关税同盟的贯彻必然会引起国际间的大波动”,但“如果要退到关税协定的话,列强当然会提出均沾的要求……日本必然会因此损失一大半经济利益,因此,日本即使通过两三次政变也必须努力实现关税同盟”[9]。由此看出他的动机也不纯正。他借口为了“满洲”大多数国民的“福利”,为了让“满洲”免受资本主义的弊害,主张继续利用农业社会那些腐朽的反动的社会组织,维持“满洲”分散割据的局面,阻止“满洲”由农业国向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转化,使其永远作为农业国家而存在。这种阻止“满洲”社会进步的企图无非是想把“满洲”永远变成日本的殖民地、附属国,以维护日本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结 语

尽管关东军、蜡山政道、橘朴代表着各自的利益集团,提出了各自的“满洲建国”构想,无论他们为所谓的“满洲建国”构想如何吹嘘,如何修饰,都掩盖不了其侵略本质。橘朴围绕“九一八”事变,在《满洲评论》上先后发表的一系列评论,都是在为伪满洲的建立寻找合理托辞[10]。所谓的“满洲建国”构想都是建立在日本侵占东北的基础之上,目的都是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服务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压迫东北人民,将东北变成日本永远的殖民地。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满洲”殖民统治的巩固,他们也变得有恃无恐,干脆抛开这些伪善的外衣,公开鼓吹在“满洲”建立专制独裁统治。

[参 考 文 献]

[1] [日] 橘朴.新国家設計批判[J].満洲評論復刻版,第一巻第十四号.東京:龍渓書舎,1979.

[2] [日]关宽治,岛田俊彦.满洲事变[M].王振锁,王家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 [日] 橘朴.王道理論の展開[J].満洲評論復刻版,第三巻第七号.東京:龍渓書舎,1980:7.

[4] [日] 橘朴.独裁か民主か[J].満洲評論復刻版,第二巻第八号.東京:龍渓書舎,1980.

[5] [日] 橘朴.満洲新国家建国大綱私案[J].満洲評論復刻版,第二巻第一号.東京:龍渓書舎,1980.

[6] [日] 橘朴.民族協和と民族自決[J].満洲評論復刻版,第三巻第二号.東京:龍渓書舎,1980:7.

[7] [日] 橘朴.自治指導部の業績[J].満洲評論復刻版,第三巻第四号.東京:龍渓書舎,1980:3.

[8] [日] 橘朴.国家内容としての農民自治[J].満洲評論復刻版,第三巻第三号.東京:龍渓書舎,1980.

[9] [日] 橘朴.回顧と展望[J].満洲評論復刻版,第二巻第一号.東京:龍渓書舎,1980:8.

[10] 祝力新.橘朴与《满洲评论》[J].外国问题研究,2011(1):26.

Japanese Manchuria State Theory after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Taking Manchuria Review as the Center

LV Yuanyuan

(Museum of Lvshun,Dalian,Liaoning,116041)

Abstract: After Japan occupied Northeast China,on what kind of state Manchuria would be constructed and how to construct it, all classes in Japan put forward all sorts of ideas in Manchuria Review on behalf of their respective interests. For example, the Kwantung Armys Manchuria Free State, Rouyama Masamichispolitical oligarchy and Japanese national rule and Tachibana Shirakis devolution democracy were advocated. Although these theories were various, all based on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and served the Japanese imperialism colonial aggression, whose essence is to makeManchuria into Japans permanent colony.

Key words: Manchuria state; Kwantung Army; Rouyama Masamichi; Tachibana Shiraki

[责任编辑:冯 雅]

猜你喜欢

九一八关东军
远东战役:日军一周损失75 万人
鲜为人知的关东军间谍机构
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探析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使用化学武器探析
关东军的强力干预与郭松龄反奉事件
日本王牌部队“关东军”灭亡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