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与旋转”一课的学习与思考
2015-04-29梁亚艳
梁亚艳
摘 要: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物质依托和载体,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当然这不是说教学要死搬硬套教材,唯教材“至上”,而是指要深刻把握和领略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思想精髓,开发与教材内容相关、有效的课程资源,并将其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穿插融入课堂教学中,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教材让学生直接认识图形的平移,但是图形的平移对学生而言还很困难,因为他们才刚刚认识平移这种运动方式。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囫囵吞枣。
关键词:灵活选取;由点到形;充分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98-01
在一次听课中,我有幸在本校聆听了树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这节课,新颖的活动形式、深刻的自主体验、生动的教学情景、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实效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摩后细细品味,觉得意味深长,让我感悟至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灵活选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物质依托和载体,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当然这不是说教学要死搬硬套教材,唯教材“至上”,而是指要深刻把握和领略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思想精髓,开发与教材内容相关、有效的课程资源,并将其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穿插融入课堂教学中,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树老师在课前预热时,让学生表演特技——旋篮球,这是滨海实验小学的学生人人都熟知的一项体育运动,学生能单手指旋球,这是旋转的运动;还能换着手指旋,这里又包含了平移的运动。孩子们也都豁然开朗:哦,原来我们平时所做的这些运动方式就是平移和旋转啊!树老师充分利用了身边的资源和学生熟悉的材料,让学生们理解了平移和旋转,并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动态现象。这个导入效果非常好。然后进行观察、比较、分类以及亲身体验、闭眼想象、手势表演、尝试判断等活动,让学生较好地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从而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
二、由点到形,逐层递进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本课的难点,但是在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很轻松。树老师是由点到线再到形,逐层递进,而我们以前在教学时,一般先出示一个图形让学生说说这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准确地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所以肯定有同学瞎猜,于是我们有的教师就把这作为认知的突破口,硬是让学生从这个图形里找一个代表性的点来数一数这个图形平移了几格,但有一些学生根本不明白为什么可以选择一个点来数一数,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就代表这个图形平移了几格?树老师在处理这个难点的时候是那么的自然,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树老师先让学生们认识点的平移,然后再去认识线的平移(因为线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的),最后再到图形的平移(因为每个图形有都是由几条线围成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判断某个图形平移了几格。
我们不能只执行教材,教材是让我们直接认识图形的平移,但是图形的平移对学生而言还很困难,因为他们才刚刚认识平移这种运动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囫囵吞枣。
三、充分利用生成性的资源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学生经验的调动完全出乎意料,根本不是我们预想中的。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有些经验与数学的学习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偏差,这时教师就要对这种生成性的资源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思维。如树老师在教学“金鱼向左平移7格时”问:“金鱼的头向左移动了7格,那尾呢?”学生出乎意料地回答说:“1格。”此时树老师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疑惑地问:“怎么是1格?”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再次引导他们观察,使他们悟出“1格”是不对的。此时,树老师又追问:“那到底移动了几格?”其中一位同学说:“尾巴移动的格数应该是1格加上金鱼身体所占的格数,也就是7格。”学生在自己的错误认识和正确答案之间建立了一个数学的模型,这是树老师事先也没有想到的。虽然问题的结果不是事先预设好的,但树老师没有及时制止学生错误的思维,而是循循善诱,刨根问底,将学生隐藏状态的“数学思维”呈现到敞亮的状态,进行有效的比较和辨析,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深刻和明晰。
总之,树老师分解难点后,大多数学生在判断图形平移了几格上都没有困难了,但其中也有个别学生把移前移后的图形之间的间隔当作平移的格数,而树老师在此没有回避这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恰恰相反,他让所有同学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找出错误的原因,经过讨论交流,那个先前出现认识错误的同学在树老师的鼓励下能够大胆地剖析自己的错误认识,在此也让所有同学巩固了这一难点。同时,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郭霞.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崔令忠.小学数学课堂多元化评价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