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人才支撑我国迈入制造强国的机理分析

2015-04-29邓佐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31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技能人才职业院校

邓佐明

摘 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与我国制造业的匹配程度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转变的关键因素。要利用政策优势,鼓励国际知名高校与国内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快速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利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完善人才市场管理体制,优化技能人才配置,因地制宜,协同育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 技能人才;制造强国;产业转型升级;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1-0021-05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进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我国制造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那么,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与我国制造业的匹配程度就成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转变的关键因素。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要求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有目的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新的平衡关系。关于劳动力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研究,最为经典的理论是“配第—克拉克定律”,其主要内容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继续提高,第二产业的边际收益开始下降时,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移动。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看,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在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长,最后形成大量劳动力分布于第三产业的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1956)和斯旺(Swan,1956)研究发现,从长远来看,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12.5%,而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87.5%。并且,虽然知识与技术进步、资本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知识与技术的进步将起关键性作用[1]。因此,索洛认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知识与技术,各国应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提升产业从业者素质克服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影响,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纵观全球不难发现,每一次产业经济的飞跃均在科技的重大发明和发现的背景下发生。如,远古时期种子的发现,推动了人类农耕时代的进程,引领农业的飞跃,解决了人类完全依赖自然朝不保夕的生活。电的发现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发明等都引领了相关产业经济发展。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界定,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一线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技能人才来支撑其产品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经济的扩张。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对从业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前一个产业在移出劳动力的同时,其内部分工会越来越细,各层次产业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通常,产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经济发展较慢,虽然对量的需求较强,但是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不高;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产业转型进入快速發展时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在产业发展比较成熟后,对从业者的总需求会趋于稳定或下降,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重会越来越大[2]。由此可以看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要素,而产业经济发展需要与其匹配的技能人才来支撑。

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和趋势分析

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六条规律:从产业结构看,一般是按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顺序依次转移;从产业的技术水平看,传统产业逐步向现代产业,再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从生产要素构成看,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物质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依次转移;从产业要素组合效益看,由采掘开发型产业-原材料加工型产业、初加工产业-高加工产业、低附加值产业-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从产业关联方式看,呈现出与市场范围逐步拓展至国际化、全球一体化相适应的三次产业顺次拓展转换的趋势[3]。由于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地域辽阔,劳动力分布极不均衡,加上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可以跨区域自由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沿海地区传统产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支持了沿海地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维系着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能先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转移。

据科尔尼公司预测,至2017年,5年内全球高科技产业转移累计新增总额将达9020亿美元,其中12.86%向我国转移;全球设备制造业转移累计新增总额将达7130亿美元,其中13.89%向我国转移[4]。因此,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沿海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仍须担起重要角色。但经过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支撑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要素优势正逐渐消失,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也逐渐弱化。所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就是要按照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我国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升级、资源共享等方面以包容、互利共赢的态度开展合作,不能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给中西部地区。此外,中西部地区要以包容、开放、积极主动的态度有所选择地培育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所以,今后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规模将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不再仅是企业或资金的移动,更多的是对全国产业利益的进一步平衡和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并呈现以下趋势:一是从单向主导的梯度转移转向多向互动的协调合作;二是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三是从巩固产业发展基础转向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制造基础,推行绿色制造;四是从小规模的企业转移转向集群式规模化的组团转移,严格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五是从主要向周边区域转移转向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扩散,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5]。

三、基于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所需技能人才的素质分析

经济发展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沿海地区经过30多年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高新技术的进步,高科技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将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亮点,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与产值比重变化相适应,就业结构也发生一、二、三产业比重依次增加的规律[6]。随着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培养大量相关领域的技能人才。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工作过程中服务于一线,具有专业的知识技术水平,在生产中能够掌握操作技能,并且利用技能实际操作的工作人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也是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技能人才要具备如下素质要求。

(一)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具体体现为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三方面。其中,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忠诚、敬业、守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团队精神等。专业能力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知识素质是指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专业前沿技术和理论、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技能素质是指能熟练操作设备,能从事高技术岗位的操作,能诊断和处理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身体素质包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能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等。

(二)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一般技能人才和中级技能人才各项能力的核心。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新产品、新工艺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崛起,急需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就必须要有技能人才的参与,特别是具有高超技能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他们发挥着科研人员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将行业领域内成熟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具有较好地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横向拓展能力。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素质要求的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体现着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综合运用,其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首创性、前瞻性和独立性等特点[7]。

(四)拓展能力

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和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版“工业4.0”不仅注重增长速度和产业转型,而且更加着重提升产业创新、协调、效率、环保和核心竞争力等发展质量指标,这就要求技能人才的素质与之耦合。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高需要建立在深化分工的基础上,产业分工的深化是提升科学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的关键。随着产业创新前沿的不断发展,单纯的新技术消化吸收已经不足以支撑产业升级的要求,技能人才的创新应该从传统的工作场所创新为主,转向工作场所创新和实验室创新相结合的模式,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技能人才成为创新主体。因此技能人才需具备专业技能之上的知识原创能力,创新不能仅停留在工作场所和操作技术层面,更需要与实验室创新相结合,触及产业创新前沿。此外,中国版“工业4.0”产业转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产业关联度提高,即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趋势。同时,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我国而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外投资还伴随着大量的劳务输出,而这些从事海外工作的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国际化能力[8]。还有当前产业转移的频率越来越快,技能人才面临转岗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些都要求技能人才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拓展能力,技能人才的素质更为通识化,既要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又要在关联学科、多种技能交叉的基础上积累多元化的拓展能力。

四、培养支撑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技能人才对策

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决定了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从初级-中级-高级的学习过程,要从掌握职业素养知识开始,在生产实践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使用、设计和制造技术产品的知识,培育終身学习理念的职业素养。目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需求约为1.16亿人,短缺927.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3067.1万人,短缺105.8万人。据预测,2020年制造业对技能人才总需求约5600万人[9]。因此,尽快培养支撑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技能人才队伍,是我国应对调结构、稳增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

(一)利用政策优势,鼓励国际知名高校与国内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快速提升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职业院校仍然是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19万所,高职(专科)院校1327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755.28万人,毕业生622.9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全日制在校生803.76万人[10]。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年6月,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均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李克强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充分就业提供支撑。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迎来空前发展的春天,地方政府要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创新构建职业院校整体的治理结构和学术管理机制,鼓励职业院校解放思想,走出去、引进来,积极主动与国际知名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激发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快速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利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现阶段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是“一管到底”,消耗了不少公共财政资源,而且效率不高。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转变管理方式,宏观控制,用购买服务和采用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方式,购买与公办学校等同投入的民办职业院校服务,利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促进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积极探索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新体制,可参照香港、新加波、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地方政府符合入学学生的数量和财政对教育的总投入算出每位学生的投入成本,以此为基数向学生发放教育消费券,由学生(特别是外来务工子女)选择学校,按入学学生数量给民办学校发放办学经费,建立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343所,招生71.95万人,在校生189.57万人,另有非学历教育学生29.45万人;民办高校728所,招生172.96万人,在校生587.15万人。另外,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2万所,867.94万人次接受了培训。因此,政府不能忽视民办教育的发展。同时,鼓励大型企业、集团举办职业院校,尽快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制定将举办职业院校的成本可列入企业生产成本的优惠政策,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此外,各级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当地居民出国留学优惠政策,对学业有成、回国参加工作的留学生给予现金补助和精神激励。

(三)完善人才市场管理体制,优化技能人才配置

人才市场是按照市场规律对人才资源进行调节和配置的一种机制,是劳动力交换关系和交换场所的总和。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中若得到最优的配置,就会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如果过分地依赖政府的行政手段对人才市场进行调控,则容易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甚至出现失控的情况。应该利用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对人才市场进行管理,促进供求双方通过利益博弈实现人才市场合理的流动、配置和优化[11]。所以,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法规体系,例如完善宏观管理人才市场及中介组织的法规,制定人才市场竞争法规,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等手段引导技能人才流动,并通过多种途径降低技能人才流动的成本,开拓和改进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积极培育新型的技能人才用工关系。

(四)因地制宜,协同育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必然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沿海地区部分产业会率先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此外,产业升级会使部分从业者下岗。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4年全国农民工共有2.74亿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52万人。而在外出的1.68亿农民工中,仅3.9%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35.4%失业人员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12]。我国农民工队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的职业技术训练,需要政府尽快制定提升农民工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政策和措施。这里可借鉴加拿大政府的做法,通过给农民工和失业人员发放培训消费券,并保障其培训期间能支付培训费用和基本生活费用,组织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再就业培训,帮助其规划好职业生涯,提高职业技能,成为符合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切实解决我国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另外,沿海地区在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具有较好的经验和优势,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沿海地区要给予中西部地区财政资助和技术扶持,为该地区培养技能人才。

(五)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知识分子整体薪资水平,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知识分子的薪资水平还不高。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规定年薪10万加元以上者须公示,从多伦多大学官方网站可查到,该校教授的年薪30~50万,而该市市长的年薪约20万,加拿大总理的年薪30万左右,普通职工的年薪约2.5~5万[13],可以看出,该地区教授的薪资水平明显高于公务员和普通职工。此外,还要营造让人才拥有良好人格、独立思考和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我国要实现制造强国梦,就要有政策支持、技能人才支撑和文化软实力等因素为保障,因此,要引导更多技能人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特别是制造业,推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积极创新和落实人才政策,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吸引和用好高技能人才,充分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圍。

参 考 文 献

[1]吴威.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40.

[2]张其春.福建省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6:12.

[3]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4-47.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走强八年[R].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3.

[5]叶琪.基于包容性发展视阈的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15:94-97.

[6]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0:139.

[7]刘洁.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131.

[8]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R].北京:中共中央组织部,2011.

[9]张原.职业教育与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J].职业技术教育,2015(7):9-1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7-23].http://www.moe.gov.cn/.

[11]王有国.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发展与人才资源结构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9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9-23].http://www.mohrss.gov.cn/

[13] Treasury Board Secretariat[EB/OL].[2015-10-21]. http://www.fin.gov.on.ca/en/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技能人才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破解企业技能人才“断层”难题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研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