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物理的有效教学
2015-04-29吴昌盛
吴昌盛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的背景下,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深入开展各学科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物理教学现状,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物理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48-02
近年来,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推动下,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高职物理教育应将教育目标定位于知识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将教学内容定位于实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2.高职物理有效教学
高职物理课的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以及社会的职业知识需求,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物理知识、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提高高职物理有效教学的途径
3.1善于发现高职物理课程的价值
3.1.1课程的价值
所谓课程的价值,是指课程能满足主体(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一定需要,亦即课程的存在、作用及其变化对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适应。通俗地说,课程的价值,就是课程对人和社会的意义。
3.1.2从自然、生活入手,体现物理学的价值
在高职物理教学中,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比如,在光的偏振教学时,从自然界中蜜蜂根据太阳的偏光来“导航”、生活中使用偏振眼镜看立体电影、汽车驾驶员使用偏振片防止夜晚对面车灯晃眼等案例入手,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人文精神。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的实用性,让他们深入了解物理,认识到物理学知识的价值,爱上物理,最终实现物理的有效教学。
3.1.3从职业需要入手,体现物理学的价值
90后的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是很强的,如果我们在高职物理教学中过多花时间在“高大上”的理论教学上,那可能会出现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把手机玩得一塌糊涂。所以,作为一名高职物理教师,我们需要从职业入手,挖掘物理的价值,例如,在眼镜光学部份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眼视光技术专业的特点,把医院的眼科检查报告单引入课堂,让学生以一名眼科医生的角色或患者的角色参与教学活动中,则各种眼镜的度数、眼镜的标示法等等枯燥的知识在不经意间以渗透进学生的心中了。类似这样的高职物理教学,学生才会关注。而教学目标也才会得以有效实现。
3.2科学组织课程
在课程组织上,根据高职物理的课程特点,以实践运用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将现代教学理念作为教学的主线,并将其贯彻落实到高职物理的课程建设当中,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最新内容与动态技术的有效融合。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学、分组讨论的指导、以生活情境的实际问题和职业实际问题进行问题设计的案例教学,、参观实习附属医院等方法,关注物理学科与当前科学发展趋势的交叉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转移与二次创造。提升物理的教学效果。
3.3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对学生付出教师自己的爱,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激励。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学生,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聆听学生的心声,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的每个言行举止,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所以,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学生需要老师的尊重、爱和激励。教育如果能顺应或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自己的就近发展区得到有效发展,教育就能取得成功的效果。
3.4高职物理教师自身内涵的提升
3.4.1高职物理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
作为一名高职物理教师,应充满正能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育人境界尤其重要,教师健全的人格,乐观豁达的心怀,善良博爱的情感,高尚的情操会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成长为乐学、务实、有爱心、有追求的人。
3.4.2高职物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要实现高职物理的有效教学,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物理教师唯有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丰富多彩,给学生获取多方面知识的机会,迸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作为一名高职物理教师,要理解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把物理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通观全局地处理教材,才能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使教学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从而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的进展状态,促进学生动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全,《课程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