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一种幸福叫成长

2015-04-29吴伟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35期
关键词:辅导课心育心灵

【人物档案】

吴伟红,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江苏省优秀辅导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十年来,作为学校心理老师和心育管理者,她致力构建面向全校学生、教师全员参与的心育体系,开发小学高年级积极心理校本课程,引领践行“让每个孩子沐浴在爱与希望的阳光中”的办学理念。十多篇心育论文、案例在全国及省市刊物上发表,心育专著《有一种幸福叫成长》和《小学高年级积极心理课40例》已出版。

人生路上总会遇到峰回路转。2003年8月,刚拿到苏大汉语言本科函授文凭,学校安排我参加吴江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二十五天的系统培训,帮我打开了一扇探索心灵的窗,让我顿悟自己对童心的误解——苦口婆心的说教,常常只是缓解了自己无奈的焦虑,却并没有找寻到破解童心密码的钥匙;条分缕析的严格要求,常常只是满足了师者的控制欲,却漠视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束缚了他们的心灵;“埋怨学生知行不一”只是一个伪命题,他们的“自我”一直在努力寻找“本我”和“超我”的平衡并获得真正的成长;一些德育活动缺乏实效的根源在于老师,在惯常的理性思考中忽视了感性觉察,导致无法真正了解和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苏大黄辛隐教授的一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积德,是一种给学生带来幸福的工作,是给家庭带来幸福的工作,是给学校带来幸福的工作,也是给自己带来幸福的工作。”激起了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和迫切学习专业心育的渴望。2004年5月,我自费报名参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我希望从心理学中获得生活和工作上的智慧,对人性多点了解,体验生活和工作的快乐,也把快乐传递给学生、家人和周围的朋友同事。2005年9月,我放下了钟情15年的语文教学,成为心理老师和心育管理者,开始真正走上了心育探索之路。

成长愿景一:让孩子们幸福地学

张晓风曾深情地说,“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丰厚孩子素养,学校心育的起点和终点是追求让每个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心理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融合德育与心育,发现并发展孩子们人性中的真、善、美,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理,帮助他们积淀自信的力量。

1.倾力心灵课堂

由于心理辅导课没有列入国家规定课程,我争取学校领导支持,在五、六年级两周一节的健康课中,试上心理辅导课。没有规定教材,没有人指导,没有教研组研讨,我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引为教学宝典,购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灵部落”和“心海扬帆”等网站收集心育教案,现学现用……我不断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邀请校外专家指点,获得成长的引领。2005年12月,学校承办吴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我的心理辅导课《遇到失败挫折怎么办》得到了教育心理学专家袁老师点拨。他让我懂得了成功的心理课不在于课堂结构是否严谨周密,而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不在于老师的指导如何面面俱到,而在于学生是否感悟交流……这些年,零零散散的市区级公开课如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串起了我的心育教学成长之路。

记得班华教授说过:“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应是‘服务人生幸福!”一个具有生命自觉者才会乐观、积极生活,激发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心理教育就是为生命成长服务的,我开始探索生命成长心理课程,希望帮助孩子肯定自我的生命价值,建立内在的生命信念和价值体系,培养良好人格。我认为是高年级最适合也最需要上心理辅导课。因为学生在这个年龄开始进入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自我意识觉醒,个性差异明显,学习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变化,异性相互疏远,自尊与自卑、依赖与独立的矛盾开始出现,这正是开设心理辅导课的最佳契机。我确立了“快乐交往”“自信学习”“笑迎青春”“珍爱生命”四个心理辅导主题。根据目前两周只有一节心理课的现状,改变把各个主题分散到各个年段的散点辅导课模式,每个学期深入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十节课,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NLP”简快身心练习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内心,逐步建构了一套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课程,

小学心理辅导课不只是单一的游戏体验,停留在趣味性;也不只是单一的引导感悟,局限在意义范畴。心理辅导课应该是两者的相辅相成,自然交融。辅导流程分成“团体导向与热身阶段——团体参与与探索阶段——团体工作与体验阶段——团体评估与结束阶段”四段式。各个环节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融入我体验过的“NLP”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中的一些练习,引导学生内心感悟。通过我的努力,心理辅导课在孩子心田播下一颗颗积极、正向的种子,他们在老师的爱与期待中茁壮成长……

2.助力心灵疏导

每个人都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校园里也应有一个放松心情的空间,我精心布置了“心灵氧吧”团体辅导室和“阳光小屋”心理咨询室,利用楼梯过道,布置“情绪调节站”运动和涂鸦区、“快乐直通车”心理宣传廊和“成长空间站”自助阅读区,让这些区域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心灵花园。

作为心理老师,不能守着来访者自愿原则,在心理咨询室坐等学生。小学高年级是朋辈交往时期,有很多成长中的共性烦恼或困惑,但主动来“阳光小屋”的学生是少数,我主动出击,利用午间自习时间做好小组辅导,用好朋辈互助这个成长资源。

访谈互助。我邀请每个高年级学生轮流来“阳光小屋”访谈,自由分组,每次三至五人,访谈内容相对固定。例如,五年级学生访谈内容:你对自己满意吗?你对自己哪些方面很满意?哪些不满意?六年级的访谈内容: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现在已经拥有哪些能力?还需要学习哪些能力?……同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我也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进行了一些心理疏导。这次访谈体验让他们遇到困难会主动寻求帮助,同时也是一次辅导排查,知道哪些学生需要深入的个别辅导。

伙伴互助。高年级学生遇到一些矛盾或困惑不愿意寻求老师解决,他们在意来自伙伴间的帮助和引导。我积极开展心灵小伙伴辅导课程,五、六年级学生自由报名,报名要求:人缘关系好,热心助人,每期十人左右,每周一次培训,十次培训后颁发结业证书。参与的学生通过体验式练习,初步掌握换位思考、有效沟通等技巧,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还能在班级生活中主动发挥同学间的沟通协调作用。

学习互助。六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大,学习差距拉大,部分学习后进生有怕学和厌学心理。我尝试开设“我能行—学习动力营”活动,每期八人左右,帮助他们改变一些不合理的信念,释放消极情绪,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激发学习信心。

最深入心灵的交流是个别辅导。这不是日常的交流谈话,而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沟通;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而是遵循“来访者自助”原则,会帮他们争取外在资源的帮助。记得六年级女生小昕哭着跟我诉说全班同学都排斥她,班上几乎没有人跟她说话。我经过多方访谈,找到了小昕被全体同学孤立的内因是她个人五年级转学来后学习成绩差,学习不努力,还有两个外因:一是班级成员相对固定,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追求或舆论氛围,成员间形成“从众”心理;二是青春初期的孩子有自尊又自卑,想独立却依赖,追求远大理想却缺乏实际行动的矛盾心理,一些同学对自己不满意方面无力改变而沮丧,在小昕身上看到了自己不完美的影子,内心反感,表面是排斥这个同学,潜意识中却是反感自己。最为排斥小昕的几个男生在学习和能力方面落在班级同学后面,这是“投射”心理。我对症下药,通过上团体辅导课和学生访谈等行动,不作道德评价,让同学们懂得换位思考,宽容接纳同学。小昕也不再沉溺在委屈和抱怨中,寻求自我改变,慢慢融入班级。一个个与学生心灵相约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都是教育的契机,而解决之道是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尊重、相信和呵护每一颗成长中的心灵。

3.聚力心灵滋养

我领悟到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教师都是心育工作者。我尝试用系统眼光,尽自己心力做好心育引领,在教育教学每个环节渗透心育,满足学生的情感依附和归属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心理发展。

活动渗透。学校开展主题活动,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外化形式,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学生思想内部的变化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表现为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学校所有重大活动(如艺术节、语言文化节、阅读节、运动会等)为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特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班主任要关注每个学生,追求“一个都不能少”,人人有收获。例如,我们每个冬季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绳彩飞扬”活动,每个学生参与团体各类跳长绳比赛。训练过程中,会发现许多问题:有的学生因为动作协调性差或者没有基础,跟不上,遭到同学埋怨想退缩;有的学生埋怨甩绳同学没有节奏感,影响整班速度;有的甩绳学生抱怨跳绳同学太慢或太快……班主任及时辅导,让大家懂得“帮助一个同学进步与获得集体最高荣誉一样重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在活动中成长的快乐。六年级有个“双龙戏珠”训练项目,男女两队同学依次传递球跳绳,一些女生因为与男生在传递球时手指有碰触而扭捏,我就借机上了《男生女生手拉手》心理辅导课,让他们懂得如何与异性同学相处,大家放松心情,相互配合,增强了友谊。

评价渗透。2008年起,我校尝试在学校体育健康节期间开展“校园十大快乐之星“评选,评比要求简单:性格开朗,人缘关系好;遇到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能积极面对。符合其中一条就可以报名。活动重在过程,各班用自我推荐和同学推荐的方式报名,进行投票,选出1到2名候选人参加全校复选。这些候选人把自己的快乐故事和事迹材料发在校园网,学校制作宣传展板,组织全校同学投票,根据投票结果选出十名年度“快乐之星”,进行表彰。徐嘉同学的快乐是“我的体育成绩不够理想。每天晚上八点钟过后,我和妈妈坚持不懈地在体育场上拓训400米。通过每天的努力练习,我终于以一分四十二秒的成绩给这次400米考试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终于明白了:最快乐的不是你的好成绩,而是你获取这个好成绩的过程。”杨文同学的快乐是“我喜欢户外登山运动。这两年,和爸爸先后参加了青海湖的徒步旅行和梅里雪山的徒步。通过户外运动,我认识了很多陌生的朋友,锻炼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懂得了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走得更远、看得更多。”胡晗同学的快乐是“面对同学们的误解,我不会因为他们不信任我而哭泣,而是努力解释,误会大多数能消除,不能消除,耐心等几天,也烟消云散了。”……一个个平凡的故事,折射出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以积极心态待人、处事,体验学习生活的快乐,也感染更多孩子从各种角度品味快乐,为幸福人生播下积极心理的种子。

成长愿景二:让老师们幸福地教

罗曼·罗兰说过:“要想把阳光播撒到别人心中,自己心里要有阳光。”老师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影响家长,最后影响社会。在姚虎雄校长支持下,我重点做好“课题引领”和“心育培训”两项工作,帮助老师在成长学生的同时成长自己,体验阳光老师的快乐。

课题引领。课题研究可以让日常工作从琐碎走向精粹。我负责申报了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沟通,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行动研究》,全体班主任都是参与者。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全面了解目前我校学生与父母、家长关系的现状,诊断学生与家长、老师间的沟通落差并有的放矢地作出相应指导,从而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了解、体谅、关心父母和老师,调整彼此的关系。与此同时,帮助家长和老师懂得和掌握一些技巧,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此基础上,申报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平等与自主型班级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重点推进子课题“班级心理文化”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全体老师相互合作,把心育渗透在班级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更深入了解,每月一次“观察一天学生”的调研活动成为了固定的内容,全体行政人员四人一组,全程跟踪一个班级。从学生的上课学习状态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些后进学生的优势及弱势学科,从他们的课间互动中获知兴趣热点及人际交往状况,也了解了各科老师平时的心育工作。调研重在过程指导,及时给任课老师反馈交流。对于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由年级片长协调,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和心理老师参与“集体会诊”,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寻找对策,给这个学生建立全方位的支持系统。全员心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心育培训。只有活水流入,才有清泉涌出。我们采用“金字塔”分层培训的方式给老师们心灵滋养。顶层是专兼职心理老师,学校先后推荐五名教师参加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十人获得苏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每年参加各类心育进阶培训。中间层是全体班主任,每年邀请心理专家为班主任作培训;对于最基层的全体老师,邀请心理专家来校给大家作讲座培训,我和兼职心理老师也经常现学现卖,从传授心理知识为主的讲座式到自我心理调适的活动体验式,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同事的认可,一些班主任也开始尝试着把心理游戏用在班级活动中。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从自己的学习经历中体会到深入心灵探索的好处,就尝试着带领部分老师“心动”起来。2014年春天,我们利用八个周六组织了一期“幸福教师成长工作坊”,这是融合积极心理学和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等心理学流派,结合当下老师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量身定做的一套“做幸福教师”课程。课程内容有“认识自我、提升效能;有效沟通、和谐人际;情绪管理、释放压力;明晰目标、快乐教学”四大模块,引领老师们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提升高效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教育教学的快乐。八天课程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灵活运用“短讲、集体演练、个案示范、分享、团体冥想、角色扮演、技巧训练”等方式。参与学习的老师们收获颇丰,有学员感言:“为期八天的培训,让我享受到了与以往专业培训不同的感觉,少了枯燥,多了关怀;少了刻板,多了心与心交流的灵动;少了陌生,多了兄弟姐妹间的温暖。培训期间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一种对培训老师的期待,一种对培训内容的期待,一种对自我提升的期待,期待中的我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更多地感受到与潜意识的交流,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能够尝试去管控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多一份快乐,向着幸福出发。”

自觉觉他,自助助人,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引领老师走在快乐成长路上……

成长愿景三: 让家长们幸福地伴

一个人的人生底色是由家长涂抹的,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家庭和学校一起倾心合奏。心理老师不仅要做好来访家庭的个别咨询,更重要的是发挥全体家长的教育力量,通过开设“家长学校课程”、办好“家教故事”校报、组织“百名好家长”评选等活动,帮助学校建好全方位、立体化的家教网络,让每个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加油站。

家长课程。我牵头组建了一支专家讲座团队,根据各个学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不断调整内容,逐渐形成六个年段家长学校讲座系列课程。我不断探索家教课程的新途径。2012年,自费参加亲子导师课程培训,这是一门以体验和技巧训练为主,学习如何做父母的实用课程。后来我尝试组织了为期五天(每个周六)的“成功父母亲子课程”培训班。参与家长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有次上课是大雪后初晴,路面都结了冰,但恶劣的天气没有阻碍家长的参加热情,他们的如约而来,让我深受感动,也更激发了自己要为更多家长提供心理帮助的热情。有家长动情地说,“我现在懂得了信任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陪伴孩子成长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第五天是亲子游戏活动,孩子们和爸爸或妈妈一起做相互了解,真诚沟通的体验游戏,一起商定彼此都要尊重对方,快乐生活。家长和孩子们的变化让我充满了喜悦,又紧接着组织了第二期。以后,我争取每学年组织一期,让更多的家庭从中获益。虽然没有物质上的报酬,但家长和孩子的肯定就是对我努力的最好奖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成长自己。

家庭辅导。我自己也是家长,深深体会到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孩子的问题背后往往存在着问题家长和问题家庭教育。改变孩子需要改变家长,这是难度很高的工作。我的真诚慢慢得到了家长的信任,他们开始向我敞开心扉,和我聊很多家庭教育上的困惑。在疏导和交流后,他们理解和懂得了如何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成功快乐的力量,激发学习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方式方法。有位高年级女孩彻夜不归,宁愿去社区派出所也不愿回家,不愿学习,强势的妈妈对她的逆反束手无策。我与这个妈妈多次沟通,在我的开导下,她变得柔软了,也意识到自己的强势和对生活的焦虑带给了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当妈妈开始改变,女儿也随之改变。

泰戈尔说过:“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学校和家庭携手做的就是保持这份细水长流,在“水”的渗透中,滋润出鹅卵石般细腻光滑的儿童心性。

成长愿景四:让自己幸福地长

心理老师常会被问:你们助人自助的底气从哪里来?美国心理学家帕特森说:“助人的关键不是助人者做些什么,而是他是谁?所以助人者应该关注的不是要为来访者做些什么,而是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心理老师也是常人,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认知模式,在帮助来访者时,不经意间就会带着自己的价值判断。“价值中立原则”需要心理老师不断开放自我、发现自我和觉察自我,进行自我修炼和成长,培养健康的人性观、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文关怀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自己发现并判断心理问题的技能、交谈技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心理问题的技能。我从三条途径快乐地自我修炼。

1.专业培训。我一直把参加心理培训,当作心灵旅游。十二年来,接受过几十位心理名家的培训,大多是自费,累计学习时间两百多天,一次次学习培训就是一次次修炼,就如蚕蜕,不断成长,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心灵探索走多远,才会带领他人走多远。

2.阅读滋养。我喜欢凭心意看书,有时读书希望能找到引领老师,快速帮我脱困解围;有时读书希望让心从浮躁中沉淀,与内在的自己相遇;有时读书希望让日子增点色彩,多留一点生活印记;有时读书是受了他人影响,满足一下好奇心……读书承载了我的欲求,书与我的关系若即若离,无需维系亲密关系。因这份自由,让我不执著某类书,让我涉猎心理学、哲学、美学、佛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一个个日子,一本本书,我无意中持续了读书的快乐,也无意中杂读旁通,也许是无形之用,书的营养融进我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

3.生活修炼。心理老师不是独立的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很多角色,各个角色组成一个立体、丰满的人,每一个角色都需要倾情出演,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让每个角色相互支持,快乐地把想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作为一名心理老师,当我心里真正有了人,便乐意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

幸福不是刻意追求就能得到,但如果把追求过程当成幸福体验,幸福就一路跟随,幸福的副产品也随之而来。“幸福,是一种生命本质的存在”,我愿意一辈子追寻着,体验着,分享着……

(吴伟红,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辅导课心育心灵
撒娇鬼的作文辅导课
心理健康教育研培现状调查报告
——以简阳市为例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欢迎来到铂金不定期在线辅导课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浅谈乡级初中班主任如何开展学生心理辅导课
唤醒心灵
关于辅导课教学的体会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