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的研究
2015-04-29盖丽宏
盖丽宏
【摘要】作业设计应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不同的知识特点灵活设计多样性的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合理的数学作业设计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灵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全面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优化 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33-02
“作业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相适应,成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数学作业设计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灵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从而从根本上全面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此,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呢?不让作业成为无可奈何的负担。
一、让作业设计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一)游戏形式的作业。
游戏活动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儿童的内心活动可以通过游戏变为外部的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和满足。把数学作业设计成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情境型作业。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常常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数学作业相比较而言,计算作业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常常不爱算,易算错。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 “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作业,即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到它家去玩,小熊说,它家门牌号是1080号。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帮小兔找到小熊家吗?这样设计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把枯燥的数学作业设计成活生生的有趣味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到有趣,体验到知识能为我所用,使其真正认识到,我要做,我愿意做。
二、让作业设计体现合作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可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自主互助,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有助于个人的追求与群体的目标融为一体。
(一)与同学间的合作。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让学生尝试与人交流和合作的乐趣,增加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学会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有的作业也适应于合作完成。
(二)与父母间的合作。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的作业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合作完成。在合作的过程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加深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如,在复习完长度单位后,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各个房间的长与宽,计算餐桌的周长。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实际测量中独立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一起完成。
三、让作业设计具有探索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让作业设计富有生活元素,使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本上许多生活素材对学生们来说显得比较陌生,很多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在设计作业时,应考虑到学生生活的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或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如,在学完统计图这部分知识后,让学生统计本年级男女生人数,并寻找你认为有价值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制成统计图。学生有的调查身高、有的了解学生的体重,还有的对学生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分类整理,经过生生间的互动及大胆的创新,每位同学设计出一幅幅有价值的统计图。由此可见,生活中的数学作业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收集能力、加工能力,并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情感体验和背景各异,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作业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遵循因材施教,分类要求的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分层教学与分层要求的策略,设计一些有“弹性”的作业,促进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
总以上措施,作业设计应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不同的知识特点灵活设计多样性的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