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境视角下的英语词汇理解

2015-04-29王佳音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王佳音

【摘要】词汇的理解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上下文特定情景及对象不断形成的一系列的心理建构体即认知语境的过程。在认知语境视角下结合知识草案、心理图式和社会心理表征分析得知词汇理解要注重语音语境的建立、词汇运用的情景及对象,同时要注重相应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

【关键词】认知语境  知识草案  心理图式  社会文化表征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研究型大学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301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81-02

一、认知语境与词汇的关联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在英语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1986年,Sperber&Wilson提出“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话语的解释。”词汇的理解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上下文特定情景及对象形成的一系列的心理建构体即认知语境的过程。

二、认知语境对词汇的解构

本文借助于我国认知语用学家熊学亮提出的认知语境操作机制分析词汇。词汇激发语言使用者头脑中相应的知识草案,根据特定的具体语境对不同的知识草案进行倾向性选择,形成最适合的心理图式,同时还要受到社会文化表征的影响。

1.音—听说

英语词汇通过音和形来表意,因此音位意识的培养在词汇理解中必不可少。例如extraordinary,很容易发现这个单词形为extra+ordinary,但读音却不是[?蘖ekstr]+[?蘖?蘅:dnri]而是[?覦k?蘖str?蘅:dnri]不但重音发生变化,而且重读音节中S后面的轻辅音发相对浊辅音的音,/t/-/d/,由此可见,音位的学习对于词汇理解也是重要一环。

2.形—读写译

英语词汇理解的难点更多存在于意义的理解中。知识草案是真实世界的状态、事件或行为的典型结构概念化或经验化的结果。如下面这段对话

Mary: I want to buy a book but its raining outside.

Thomas: What about Amazon?

“buy”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其中每一个动作都可以有无限的分层和细化,反映在词汇理解上就是相应的连续不断的语境假设,即认知语境。在此对话中,Mary不想出门,Thomas提了建议,间接认可不出门也能购物。另外对于Amazon的理解也要根据buy来寻找相关的认知语境,不出门购物+Amazon即为网购。因为Amazon也是网上商城的名字。Mary可以选择网购,不必出门。

知识草案是固定的认知意义单元,在特定的情景场合中经过经验式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规模更大的情景单元或行为“心理图式”。心理图式带有更多的个人色彩。例如:

Policeman: You cant park here.

Driver: Why?

Policeman: Read the sign.

Driver: I did. It says,“Fine for parking”. So I parked.

显然,司机为了停车有意逃避“fine”此处的真正意义——罚款。能否形成相同的认知语境要看语言使用者是否形成了同样的心理图式。

相对来讲,社会心理表征更多的表现为文化特征。形容一个人力气大,用“力大如牛”;而英语是“as strong as a horse”因为英语国家是用马来耕地,而在中国牛做为六畜之首,在农耕文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习语都是由历史典故演化而来,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必须要了解英美文化。

三、认知语境对词汇理解的启示

在词汇理解所涉及的所有意义中结合当时当地特定的对象选定意义就是认知语境的操作过程,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英语学习者对词汇进行系统的学习,包括词汇读音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同一个词汇也会被赋予特定的含义以表达特定的意义,语言使用者根据经验和情景以及表达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认知语境。英语学习者要将词汇具体化,图片化,实物化,逻辑化,模拟词汇的使用情景,体会词汇使用者的用意,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词汇。

参考文献:

[1]Sperber D.&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2007:15

[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 1999, 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