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标题的变与不变
2015-04-29白江宏胡达古拉
白江宏 胡达古拉
近两年,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当。数量增长惊人,质量进步神速,网民或者说用户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对纸媒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面前总体上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刚适应今天的,明天又被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业界新生态所否定。
大势所趋,传统媒体自然应当适时而变,吸收新媒体所长,尽快完成自身的升华与转型。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技术,实质上还是脱胎于传统媒体,无论平台如何扩充,介质如何变化,“内容为王”的原则是不变的,应当作为永久坚守的尺度,框范新媒体的跑偏和不足。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新闻标题是高度提炼新闻事实、集中反映新闻主题思想的一个完整句子,用以浓缩新闻事实,引导、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评价、组织新闻内容,常常被称为“新闻的眼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标题的作用在新媒体领域非但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加强。因为标题直接决定了点击率,所以同样需要做好标题。本文仅从新闻标题的角度,试分析新媒体标题相较于传统媒体标题的差异化趋势,在“变与不变”的比较分析中,总结规律和经验,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标题制作提供些许借鉴。
变,感官冲击力第一
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新闻标题讲究精简、和谐、文采,形式上追求呼应与对仗,主题与副题之间要求虚实配合,形成了一些固定套路和类别。而新媒体标题的最大变化在于以感官冲击力为第一要务,推翻以往重在叙述的传统,偏重标题的刺激性,以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对于字数等形式美感不再过多考虑,甚至忽略,多用一句话做标题,以往纸媒所竭力避免的“马拉松”式标题,在新媒体却成了“必须的”。 比如《林青霞朱茵蔡少芬……艳煞呼伦贝尔大草原》(腾讯微博)《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习近平这样说》(《共产党员》微信)。
此类句式类标题,不再试图以简练的语汇涵盖文章内容,而只需抓取文章中最能勾起受众阅读欲望的信息,提炼难度低,制作起来也更加快捷。编辑拟题不必像传统纸媒那样字斟句酌,苦思冥想,甚至为做好一个题,捻断数根须。这显然是为了适应新媒体瞬息万变的推送和传播速度,以及海量的阅读需求。
此种理念下,新媒体标题最常呈现这样几类:
悬念式:《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领英中国》微信);
疑问式:《未来30年,孩子们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中产人》微信);
夸张式:《一口气读了5遍的美文 许章润:天数》(《法律读库》微信);
吁求式:《嗨!今天,你环保了吗?》(《内蒙古日报》微信 ) 预警式:《救命贴!电梯遇险,你该学的几个救命招数!》(《人民日报》微博)。
实际上,这种“不完全信息量标题”,并不是新媒体的首创。以《羊城晚报》高级编辑张克眉为代表的不少做题高手,早已认可并在积极实践剑走偏锋的做题风格,提倡“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贪大求全,把最吸引读者的信息拎出来,其余统统丢掉。
为了让标题醒目,新媒体常故意打破语言以及行业规范。比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推送的一条消息,《道歉!三菱正式向美国二战劳工道歉》,将语句中的“道歉”提出来,放在标题开头,显然属于重复,颇为不合汉语语法,也犯了纸媒标题的忌讳,但在这里起到了引导受众关注点和强调新闻要素的作用。同样一篇消息,《经济日报》的当日微博就较为靠近传统,规规矩矩做成了《三菱正式向美国二战劳工道歉!》。
对于网络热词和草根俗语,纸媒受限于正统形象和地位,直到今日,还在为可否使用、使用多少而犹疑。而新媒体一经勃兴,为了以亲近感讨巧受众,争得“眼缘”,则铺天盖地大量借用这类语汇。
比如《25日新报记者带你喂羊、收菜、摘葡萄,小伙伴们,约吗?》(《北方新报》微信)。“约吗”是经由网络发酵而在年轻人中间迅速流行起来的热词;《别再傻傻考证了,要考就考这10个!200多项职业资格证被取消》(鄂尔多斯新闻网微信)。“傻傻”也是由网络蹿红,原句为“傻傻分不清楚”。诸多热词入题,十分契合年轻人的阅读胃口,显得活泼、新潮、时尚,充分表明新媒体把自身受众主要定位于年轻人群。
不变,用事实说话
新媒体标题呈现出的迥异于传统纸媒的面孔,显然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眼球”竞争剧烈,制题时间短,因此大胆突破既有规范,务求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新媒体作为公共传播产品,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威信力,对公众和社会负有责任,信息或报道失实失当,误导受众,将可能造成恶劣后果,破坏公序良俗。因此,新媒体同样需要遵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新闻原则,那就是“用事实说话”。体现在标题制作中,同样是对一则新闻内容主旨的提炼与价值传达,“客观准确”的底线是不能逾越的。诸如有意偏颇、小事大题、夸大其词、题文不符、诽谤嫌疑、格调粗俗、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断章取义、幽默过头、歧视色彩等等,都依旧是标题制作的禁区。下面两则新媒体标题,恪守准确客观原则,堪称典范:
《保定有了“中关村”》(《经济日报》微博)。“中关村”只是借用受众熟悉的事物做类比,也就是编辑行话所说的“混脸熟”“傍名牌”,并不就是真的中关村。所以,该加引号就一定要加。
《ktv频现关门,已过时了吗?》(《经济日报》微博)。这则报道如果交给某些轻率的编辑处理,大有可能标题就给做成了《频频关门的ktv,你out(过时)了!》。事物发展前景未卜,尚有种种可能,新闻报道绝不能妄言推断,否则就会打自己的脸,也属于一种报道失实。
值得吸取教训的是,新媒体由于具有比传统媒体高得多的自由度和开放度,加上不少网络编辑都是商业网站出身,缺乏传统媒体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在标题制作上经常过于“任性”,出现失误与失范。这里试分析一条负面微信消息:
《内蒙古妇幼保健医院医托 忽悠了刘女干孕检费5000元》(新北方网微信)。且不说标题中的“刘女士”误写成“刘女干”这个低级错误,就报道内容来看,标题中所说的“医托”只是在内蒙古妇幼保健医院范围行骗,忽悠患者钱财,而根据这个标题的意思,似乎该“医托”隶属于内蒙古妇幼保健医院,或者就是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兼职”。文题严重不符,歪曲了新闻事实,误导了受众,给报道中的医院名誉造成了损害,有诽谤嫌疑。编辑自作聪明拟了题,一经推送,立即被海量转发,造成的恶劣影响无法收回,恐怕惹上新闻官司也不为过。
借用网络热词以及草根俚语固然能让标题活泼亲切,但如果用得太多太滥,也会缺乏个性,流于一般。比如神马、打酱油、雷人、伤不起、有木有、吓死宝宝了等等,极大消解了汉语所拥有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给力”就是第一个因为用得过多而引起公众审美疲劳的热词。况且,有些粗俗不堪的词语,如果良莠不辨地一概拿来,也会让人觉得格调底下,内容空洞,从而对报道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产生怀疑和轻视。
正如一位纸媒老前辈所言,做好标题是门学问,吸引关注显然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追求,但做新媒体必须有良知、有操守、有底线,应该抵制“标题党”、虚假新闻等不良现象,坚决摒弃靠低俗吸引粉丝眼球的短视行为。
参考文献:
[1]赵鼎生.《比较报纸编辑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2]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3]白贵主编.《报纸编辑精品导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赵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