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媒转型当从内容突破

2015-04-29翟慎良

新闻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党报精品

翟慎良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新型媒体集团……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媒体融合从理论探讨、业界探索,上升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事项。

对纸媒,尤其是对《新华日报》这样的省级党报来说,这意味着我们正迎来一个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期,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状态加快转型,加速融合。然而,纵观国内外,目前没有现成的媒体融合路径,没有成功的融合范本,也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面对现实,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变革,一步一个脚印推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纸媒转型当从内容突破。内容为王,这曾被传统媒体奉为金科玉律。事实上,拥抱新媒体,实现媒体融合,内容为王依然是必须坚守的正道。失去了内容的影响力、竞争力,纸媒等传统媒体就失去了自身所长。媒体融合,我们固然需要平台的更新、载体的重建,但更重要的,应是内容生产力的提升。内容是纸媒永远的立身之本,也是赢得未来的战略资源。

一、打造精品内容

新媒体生态下做内容,要有精品意识。有精品,才有精彩。多出精品,方能彰显主流媒体地位,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谈及精品内容生产,南京晨报的负责人就认为,媒体融合不是为了融合而融合,而是要将报纸办得更精彩。“要将我们优秀的报道呈现在网络上,要呈现我们‘独家、独到、独创的办报理念。”所谓“独家”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独创”就是通过策划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新闻策划的取景框要对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对准网络最新热点,对准事件中的人;而“独到”,就是报道有独到见解。通过“独家、独到、独创”实现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同频共振。

2013年10月,上海报业集团启动了整合重组。在回顾一周年取得的成绩时,他们尤为重视内容上的收获——《解放日报》成为中宣部等选定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报道的“东道主”,“中国梦·申城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口援藏20年”等大型系列采访报道掷地有声,频获全国性表扬、表彰,在马航MH370的跨国搜救行动等重大题材报道上,也是先声夺人。《文汇报》启动改版工程,以特色内容和清新版式,同时兼顾新媒体受众的阅读需求。《如何重建创新的文化自信》《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等报道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如何才能生产出精品内容?考核无疑是最重要的指挥棒。考核,体现导向。考核向精品倾斜,编辑记者才有写精品、编精品的动力。为进一步提升办报质量,2014年7月1日,《新华日报》施行了新的考核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将部主任收入与部门好稿指标挂钩。对什么是好稿,该报考评办也制定了具体的标准:

1.主题重大,彰显党报特性的重点报道、独家报道、连续报道、调查性报道、战役性报道。

2.社会关联度高,关注民生、策划精当、调查深入、采写到位、见解独到的深度报道。

3.新闻性和时效性强,写作创新、社会反响好的各类报道。

4.现实针对性强,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语言犀利、说理透彻的新闻评论。

5.市县服务性报道在采访、写作上有突破,新闻事实有较强的示范性。

在好稿考核上,新华日报还首次设立了媒体融合好稿的考核。媒体融合好稿同样也有自己的标准:

1.重要新闻在本报新媒体首发,时效性超过集团内外其它媒体。

2.写作和表现方式有创新意义,富于网络传播特色,有较强的亲和力、感染力。

3.在本报新媒体首发后,其它网站转发率高,网友转发、评论参与度高。

4.纸质版上的稿件、专题、专版和策划,能充分体现与新媒体融合特色,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考核之变,极大地提高了《新华日报》部主任策划好稿、记者采写好稿的积极性,好稿数量明显增多。这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也受到了省委领导肯定。2014年6月6日,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暂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这是记者参加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有感于省委主要领导脱稿讲的一段“会议背后的故事”而写的一篇评论。这一自选动作,引发巨大反响。省委书记当天在报纸上作出批示:“这是一篇好时论”,并表扬这篇评论 “切入点好,有深度,与省委的考虑完全吻合。”

二、扩展内容增量

精品是对内容质的要求。而这个质,无疑需要量的保障。但量恰恰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的劣势。那么,纸媒量的拓展之路在何方?

其一,打通内部壁垒。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日报》上首次出现了“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的署名。这个新署名背后,就是新华报业在媒体融合上的一次探索。集团整合旗下各类媒体,统一记者身份,统一发稿平台,打造由报纸、网络、手机报、微博微信群和移动客户端五种传播形态组成的全媒体矩阵。全媒体记者打破了以往集团媒体之间的阻隔,在“全媒体融合、全方位出击、全时段播报”3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集团策划的国家公祭全媒体行动也是如此。其中,日本寻证系列报道,《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的记者组成联合采访团,采写的稿件在集团所有媒体上采用。另外,集团还推出了首个跨界互动产品“国家公祭 众志成城——为了永不忘却的国家记忆”。

其二,畅通外部渠道。

为迎接十八大的召开,《新华日报》策划了“科学发展在江苏 成就辉煌看十年 ‘1+13省市党报环省行”大型新闻行动,通过“联动”的办法,让重大主题报道的信息容量得到极大增加。此次大型新闻行动中有“三个联动”,即“版面内外联动”“报纸网络联动”“省市党报联动”。 尤其是“报纸网络联动”和“省市党报联动”,突破报纸版面规模的局限,成倍扩大了信息容量,也成倍放大了报道的影响力。这次气势恢宏的新闻行动,《新华日报》总共刊发28篇头版消息和66个特刊专版。而且13个省辖市同步推出联动的版面。信息容量之大、密度之高,创下重大主题报道新纪录。省市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达到1+13>14的效果。

在今年的南京青奥会宣传报道中,新华报业以“跨区域共享、跨媒体联动、跨国界传播”为指导思想,策划发起了“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活动,全国省级以上党报联盟、全国晚报联盟、全国早报都市报联盟、世界华文媒体联盟、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联盟、全国手机报联盟和全国主流微媒体联盟等217家媒体,资源共享、共同行动,成为青奥会宣传的一大亮点。

三、革新内容话语

“内容为王”是不变的规则。但内容本身却是变动不居的。新媒体生态下,纸媒转型必须要更新自己的内容话语体系。

“高度、贴近、开放”这是《新华日报》始终坚持的办报理念。但今天,在内容生产上,除了重视高度,也要更加重视温度。温度是温暖,是打动人心的力量。迈向媒体融合,纸媒,尤其是党报必须改变刻板说教的面孔,用有温度、带感情的话语与受众真诚交流。

谈到环球时报社评的成功经验,该报总编辑胡锡进总结,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尽量不用“着力打造”“切实加强”这些散发着浓浓官味的词语,而是用大俗话、新鲜的话来写评论。2013年5月6日,《新华日报》编委会也专门下发了《下大力气改一改自己的话语方式》的编务简报。这篇由总编辑亲自写的简报本身就是“网络体”——“亲,你不觉得以下这些词汇已同当今社会的话语体系格格不入了吗?特别是中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宣部发出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以后,有必要对我们的词语库来一次‘大扫除,清走那些不合时宜的陈词滥调,补充大量源于生活、来自群众的鲜活用语……”为此,编委会建议,在新闻采写中尽量不用或少用以下词汇。简报列出了“高度重视”“明确要求”“英明决策”“擂响战鼓”等81个禁用词汇。

话语方式改变之后,接续而来的自然是表达和呈现形式的改变。在评论的表达创新方面,《新华日报》就做了一些探索。我们在A2版开设了《漫说快评》栏目,漫画与评论组合,画面夸张,文字灵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甚至年度盘点、主题评论,也用一整版的漫评来呈现。

(作者系新华日报评论部副主任)

编辑:赵娜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党报精品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心经精品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港珩隆2015大型春季拍卖·精品荟萃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