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开放性教学

2015-04-29柴爱香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开放性教学

柴爱香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的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品德  开放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59-02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

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民族团结一家亲》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二)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现代交通真方便》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

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一、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二、这种对知识 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 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

(三)创设多边交往方式

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

如:在《幸福的摇篮》“谢谢你,爸爸妈妈”主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品,照片以及婴儿时的小件物品。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纪念品和小时候穿过的小衣物……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出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了长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并表示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务劳动来分担父母的劳动。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立足生活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走进儿童的世界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在“请到我们学校来”的活动中,我启发学生在自己设计并制作学校及周边区域的平面图和路线图,然后一起到户外去当导游员。大家兴奋地介绍着自己的学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回到教室,大家依然兴致不减,互相交流着学校近期的变化。好玩,好动,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玩得这么忘情,感受岂能不深;玩法这么独到,感受岂能相同。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的、有创意的生活。

(二)指导学生发现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学《我与左邻右舍》一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在那个小区,你了解你的邻居吗?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我生活在社区中,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有家一样的感觉。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邻里之间应该友好相处。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生活的各种体验,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三)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泰山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爱我的学校》中的“我和我的同学”这一活动主题时,引导学生观看“我们在一起的”三幅图,引导学生回忆往事,让学生分享:“同学们之间发生过多少故事啊,或有趣,或难忘!选一件印象深的讲给同学们听听,让大家都来分享你的快乐!”学生交流后,教师再用ppt课件展示故事《不和谐的音符》,让学生看课件,说感受。紧接着提问:“我们的身边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吗?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学生真切直观地感受“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懂得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这是一个本课需要重点突破的教学主题。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开放性教学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让品德微课助力学生的情感体验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