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2015-04-28王清
王清
摘要: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成了科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经过实践与探索,认为探究活动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生命为基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背景,以大自然为基地,促进探究的厚度、广度与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有效性;生命;生活;大自然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科学教学所倡导的“以生为本”应是以“生”为本,“生”不仅仅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更为深广的生活、生命。以“生”为本,要求科学教师在开展探究活动时以生命为基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背景,以大自然为基地,唤起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提高探究效率。
一、 以生命为基点,承载探究的厚度
笔者认为在科学探究中,应该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有关生命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接触生命,感知生命,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悟,让学生因难过而哭泣,因高兴而开怀大笑。在探究活动中释放学生的生命体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内涵,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抒发,不仅是科学探究的目的之一,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探究的深刻性,提高探究活动的成效。例如,在以“蚕宝宝”为线索的探究活动中,笔者认为这正是一个能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的“生命”探究活动。因此,在探究活动中,笔者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蚕宝宝一生的变化过程。当他们看到从一粒粒小小的蚕卵中孵化出灵动的蚕宝宝时,他们脸上洋溢着激动,眼睛映出异样的光彩,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力量,他们感受到了。课后,学生都争着抢着向我讲述着自家蚕宝宝的生长变化情况,向我咨询饲养蚕的各种方法与遇到的问题,有些学生还利用网络与书籍查找相关的资料,都希望自己的蚕宝宝能越长越好,生怕一不小心就失去了它们。学生们见证了蚕宝宝从一粒蚕卵到破茧而出的生命全过程,参与了它们的成长。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他们因为蚕宝宝不吃桑叶而担心紧张,因为蚕宝宝每次脱皮后的变化而感到兴奋,因为中途逝去的蚕宝宝而伤心的落下了眼泪,因为看到蚕宝宝结成的洁白如雪的茧而开怀大笑……因此,探究活动中要渗透生命意识,以生命为基点,承载生命的厚度,才能使探究走得更远,影响更深,效率更好,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二、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探究的能动性
在开展探究活动前,应该认真分析学生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兴趣、态度等来确定探究的主题与目标。从这几年的教学中,笔者感受到男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绝大部分比女生来得强,一部分女生不太爱动手。因此,笔者认为科学探究的目标不能整齐划一,不一定要让所有学生从同一起点开始,然后达到同一个终点,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即使提高一点点也应该加以肯定。在开展探究活动时,笔者认为应该激起学生强烈的提问意识,设计方案,开展调查和实验,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并作出解释得出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提高他们的能动性,体会科学探究的精神。例如,《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中所提到的教学案例《让玩具屋亮起来》。由于学生的知识、动手动脑的能力因家庭背景,周围环境等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这位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设计,按照自己设计的电路图进行操作,并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电路设计。这样的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他们不再充当配合教师“演戏”的角色,而成了探究的主体,教师则成了他们亲密的伙伴与协助者,而且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动手动脑能力强的学生尝试了难度系数高的电路,使探究活动更有深度与广度,动手动脑能力弱的学生则通过探究活动也掌握了基本的电路知识,感受了探究的快乐。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只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一步步走,而是教师伴着学生的脚步践行探究的真谛,才能不断提高探究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素养。
三、以生活为背景,拓宽探究的广度
教师首先应该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寻找并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主题。其次,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课堂上,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生活”中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探究结论运用于日常生活。从而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的科学探究过程。例如教学《摩擦力》时,笔者先让学生利用自己带来的材料感受摩擦力,让他们认识到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其次播放雪地走路的视频,使学生回忆起自己走雪地的情境,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接着,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组内所带的生活材料开展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并允许学生在完成自己组的探究活动后观看其他小组的探究活动。最后,在学生们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关后,笔者拿出了三只空玻璃瓶,在瓶子中放入沙子,并在瓶子表面分别涂上水、油和肥皂,让学生试着抓起瓶子,以验证学生们的探究结论。一个学生利用这个科学知识改进了她妈妈卖鱼用的手套——在手套上装了尼龙搭扣,增大摩擦力,使捉鱼更加方便。还有一个学生在砧板下面安装了小吸盘,切菜时不仅减少了噪音,更使砧板不会“乱溜”。“生活化”的探究活动,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关注生活中的“科学”,主动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并将探究活动延续到课堂之外,生活之中,慢慢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 以大自然为基地,赋予探究的灵动
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的探究课堂,学生对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风霜雨雪等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大自然是孕育学生天性的摇篮,是培养学生对生命宇宙探究兴趣的沃土。因此,在探究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在探究植物这一主题时,带领孩子们到田野、庄家地、生物园、山野间、小溪边,观察收集各种各样的叶,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和颜色;认识五谷杂粮,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情况;欣赏四季的花,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与香味;品尝各种植物的果实,尝尽大自然孕育的酸甜苦辣。在探究动物主题时,带领孩子们到郊外寻访各种小动物,翩翩起舞的蝴蝶,春的使者燕子,播种的信号灯布谷鸟,畅游的小鱼,夏的信使蝉,毅力的代表蜘蛛,脚踏实地的蜗牛……学生们探究着这些生灵,了解了它们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伴着它们一起成长,一起玩耍,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油然而生,对探究的欲望也更加浓厚了。当然,要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融入到大自然中,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宏伟的大江大河,领略千奇百怪的地貌,听听大海的咆哮,探望稀有动植物,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灵动,从而由内心萌发出对大自然的探究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探究的情怀。
科学探究活动应该从“人”出发,以“生”为本,将生命生根于科学探究,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增强生命意识,在科学探究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可以开怀大笑,可以嚎啕大哭,可以悲伤无奈,可以遗憾后悔,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也是“有血有肉”的活动,提高他们对探究的兴趣;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稳固于探究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探究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动性;将生活注入于探究活动,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科学、做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无处不在,它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感受到科学探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从而探究欲与探究效率也跟着大大提高了;将大自然融合于科学探究,使学生回归于生命的本源,在感受探究大自然中,感染着大自然的灵动与魅力,接收着科学知识,运用着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的效率也就唾手可得了。当然,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科学教师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为此,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学习,认真研读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增强自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编辑∕岳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