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行为文化建设
2015-04-28吴秋凤苏丹
吴秋凤 苏丹
摘要: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突显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文从阐述大学行为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特性及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为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
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和基地,大学发展的好坏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学文化体现着大学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凝聚着办学理念和特色,引领着大学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是涵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有机整体。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最直观、最表层的部分,亦是辨别大学文化是否发挥成效的重要尺度。一所大学,无论其大学精神如何神圣,办学理念如何先进,制度体系如何健全,物质文化如何丰富,如果没有内化为“大学人”的行为动机、行为方式、行为习惯,那么,大学文化便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建设的实际意义。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的“活文化”“晴雨表”,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文化工程,解决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对策,对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行为文化的内涵及其特性
大学行为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选择的结果,当大学内部某种行为反复出现,久而久之成为一种约定俗成、司空见惯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又为“大学人”所接受并效仿,成为一种群体性的行为方式、行为心理和行为习惯时,大学行为文化就产生了。简而言之,大学行为文化是指大学的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的文化形态总和。其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行为文化的集体性
集体性源于大学行为文化是一种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集体性的行为方式、行为风尚,是一种建立在个性发展基础上的共性,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而是“大学人”这一集体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 “大学人”主要是指包含大学校长、大学教师、大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参与大学内部活动的全体成员,他们构成大学行为文化的行为主体。
(二)大学行为文化的外显性
大学行为文化是一所大学特色文化和历史积淀最直接的显现和 “大学人”的观念与思想的外在反映。看精神文化是否真正发挥作用要看其是否内化为“大学人”的行为动机,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否真正的发挥作用,要看其是否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约束 “大学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学行为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有其具体的外显形式,着重表现为校风、教风和学风、行为规范、榜样文化和社会服务。
(三)大学行为文化的辐射性
辐射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挥在大学内部的辐射效应,主要源于校风、教风、学风对整个大学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和凝聚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发挥在大学外部的辐射效应,主要源于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服务社会为纽带发挥大学对整个社会的润泽力和感召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大学行为文化的多元性
大学行为文化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其内容的划分方法上,按照行为文化的主体来划分可以分为校长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学生行为文化、工作人员行为文化;按照工作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教学行为文化、科研行为文化、管理行为文化、学习行为文化;按照具体的表现形式大学划分为大学内部风气、行为规范、文化活动、榜样文化以及大学外部的社会服务。本文正是从大学行为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的。
二、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各部门的紧密配合才能得以顺利推进,在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在促进高校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风”建设有待优化
“三风”是指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以及学生的学风。大学在进行“三风”建设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三风”建设工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目前国内一些大学将“三风”建设工作演变成为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浮在表层,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二是缺少部门联动机制。“三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一些大学在推进该项工作过程中,只是个别部门组织实施,没有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和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三是缺少制度保障机制。制度建设是“三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创建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重要保障,一些大学未建立健全制度性保障,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工作无章可循,势必会对该项工作造成障碍。
(二)大学内部行为规范不够完备
有效的大学内部行为规范可为大学人提供衡量、把握个人行为的尺度和约束,同时为大学管理提供依据。在生源复杂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今天,各高校虽然制定了大学内部的行为规范,但是有些行为规范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宣传力度小,有些行为规范没有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没有真正起到约束“大学人”行为的目的。
(三)大学内部榜样教育力量薄弱
大学内部榜样教育主要是借助于榜样人物和事例对“大学人”进行思想及道德的引导,以促进良好的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大学内部榜样教育力量微弱,表现为:榜样的遴选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在遴选榜样时还会出现“轮流做庄”的现象;而且榜样的宣传活动注重形式大于注重内容,宣传方式方法过于单一,缺少创新性,在大学内部无法产生深度持久的正面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榜样文化无法在大学人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四)大学社会服务功能有待发挥
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学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时,依然会凸显许多问题,如大学社会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现脱节现象,有的高校开展社会服务过分的占用了高校的有限资源和精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社会服务会导致一些教师唯利是图,重经济效益忽略服务效益和教育效益;而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行为 “涣散杂乱”的现象也日益凸显,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使公众对大学社会服务质量缺乏信任,势必给大学职能的发挥造成负面影响。
三、推进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对策
大学行为文化,重在行为,贵在建设。推进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要从加强 “三风”建设、健全大学内部行为规范、切实发挥榜样的作用和优化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大学“三风”建设
一要真正认识到“三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做好长期推进这项工作的任务部署;二要体现在“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行动上,真正做到各部门协作,共同参与研究、部署、落实、督促、检查全过程;三要体现在“真抓、狠抓、教风为重”的措施上,坚决严肃的态度处理破坏校园风气的恶性事件,并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其道德修养,着力形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教风。为人师表,可以吸引学生学其知、信其德、亲其师。只有好的教风形成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风,二者彼此促进、互动发展才能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健全大学内部行为规范
健全大学内部行为规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完善大学章程建设,以此为根本大法推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在章程指导下制订细化的内部行为规范。其次是大学内部行为规范要严格遵循 “三符合”原则。既各高校在制定内部行为规范时要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符合所在高校特色以及符合“大学人”身心特点。高校应以国家政策文件为宏观指导,并结合自身特点及大学人的状况,制定与之匹配更加细化的行为规范,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与教师工资、学生学分和素质评价等项目挂钩,使其真正发挥约束行为、规范行为的作用,并选取学生代表、教师代表以及管理、服务人员参与制定,确保内部行为规范具有认同感和可操作性。最后是加强内部行为规范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日常教学、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赛、校报、广播、校园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渠道实施宣传教育,使规范内化为要求并逐步成为“大学人”的行动指南,促使大学人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三)切实发挥榜样的作用
一是科学合理的树立优秀榜样,在校内开展先进个人、优秀学生、优秀党员等评选活动时不应单一的以学术成果丰富或学习成绩突出为条件,而是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正能量”能够真正感动和鼓舞“大学人”的代表,实现榜样从“高大上”向“接地气”转变,形成学校有楷模、院系有先进、身边有榜样的生动局面。二是榜样宣传要选择合理的方式,如教学楼电子屏,宣传板,网络,榜样活动周都可作为榜样教育的方式。只有切实做好以上两方面让大学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榜样的魅力,才能激起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的动力。
(四)优化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一是要扩宽社会服务渠道,以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以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大、中、小企业技术资源与人才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建立科研院所扮演 “智库”角色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二是要提升社会服务质量,高校要切实做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教师要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参与社会实践、服务于生产一线和基层,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努力使志愿服务成社会风尚。大学社会服务是大学行为文化对外昭显的主要形式,优化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有利于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对接,有利于大学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能力强的人才,有利于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四、结语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实践和集中体现,是大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载体。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和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深入推进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多方参与、共同努力带动“大学人”文化自觉,努力建成志存高远、求真务实、明辨笃行、立德树人的大学行为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剑波,陈超.对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4):142-144.
[2]蔡劲松.论现代大学文化的特征及本质[J].学术界,2008,(3)176-180.
[3]石维富.试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J].中国成人教育, 2013,(20)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