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训练联合中频电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
2015-04-28刘洪举丘云锋付云龙刘子旋
刘洪举,丘云锋,董 玲,付云龙,刘子旋
(贵州省骨科医院 康复医学科,贵州 贵阳 550007)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且该病发作呈年轻化趋势,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类型之一,被认为是各类颈椎病的早期表现[2],尽早针对治疗是预防颈椎病进展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通过悬吊训练结合中频电疗治疗颈形颈椎病,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14 年6 月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42 例,其中男性17 例,女性25 例,年龄18 ~60 岁,病程3 ~56 个月,在入院前未接受过特殊治疗。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所确定的颈型颈椎病的分型标准;(2)年龄18 ~60 岁;(3)通过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或骨密度测量等排除骨关节系统可引起颈痛的疾病,如感染、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排除标准:(1)颈椎手术及外伤史,颈椎畸形与骨质疏松,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MRI 提示椎管无狭窄,椎旁软组织、椎管内及脊髓信号未见异常;(2)年龄<18 岁、>60 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实验中由于未知原因病情持续加重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者;(4)中途中断或修改治疗方案者。将42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悬吊训练(sling exercise training,SET)联合中频电疗组(A 组)和中频电疗组(B组),各21 例。治疗对象均被告知试验进行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治疗方法
A 组采用SET 结合中频电疗,B 组则单独采用中频电疗,治疗结束1 个月后进行随访。
1.2.1 SET 采用稳定肌及神经反射刺激两种训练方式,体位为身体在悬吊装置辅助下自由悬浮仰卧,头部由下方软垫支撑,高度与身体水平;有控制的进行屈曲、侧屈和旋转动作,每个动作有控制的进行3 s,每个动作5 次/组,6 组,组间隔30 s,整个过程要求控制身体的稳定性,整个过程时间为15 min,每周两次,4 周为一疗程[3]。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求患者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及能力许可的情况下主动运动。
1.2.2 中频电疗 采用北京翔云电子设备厂生产的颈部电脑中频治疗仪,选用机内处方2,两个电极并置于颈后痛区,调节输出电流至适当强度(一般为患者耐受量),治疗过程中可适当调节电流强度,以保持适度的刺激。每日1 次,每次20 min,4周为一疗程[4]。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方法
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NPQ),对患者进行评估,治疗结束后1 个月后随访,再次评估。VAS 评分使用中华医学会监制的VAS 卡,卡上印有10 cm 长线段,线段上有可移动游标,线段两边分别表示无痛(0 分)和最剧烈疼痛(10 分),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移动游标至相应位置并计分[5]。NPQ 颈痛量表内容包括疼痛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夜间的针刺或麻木感、疼痛对睡眠的影响、对社交活动的影响、搬抬重物、读书或看电视、工作或做家务和驾驶汽车等9 个方面,每个条目最低得分为0 分,最高得分为4 分,计算各相应得分累加后占最高总得分(36 分)的百分比,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6]。为尽可能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操作过程的标准化,所有病例的全部治疗过程由同一治疗师独立完成,而所有阶段的量表评分由另外一名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的医师完成。如有心悸、胸闷、头昏等不良反应而不能耐受者,则退出研究。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 版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先将组内数据进行配对t 检验后,再将A、B 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计算相关P 值,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2 例患者完成治疗,中频电疗组有1 例失访。两组病例治疗前VAS 及NP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时各组VAS 及NPQ 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及1 月随访时,A 组VAS及NPQ 评分均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随访时与治疗结束时VAS 及NPQ 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随访时与治疗前差异明显(P <0.05);B 组随访时与治疗结束时VAS 及NPQ 评分差异明显(P <0.05),随访时评分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 >0.05)。见表1。
3 讨论
颈部疼痛是颈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症状常反复发作。研究表明颈椎的稳定性下降是出现颈痛的一个重要因素[7]。Panjabi[8]提出保持脊柱稳定性“三亚系模型”,即被动亚系、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被动亚系特指关节和韧带,主要由锥体、椎骨关节突、关节囊和脊柱韧带等组成;主动亚系特指相关肌肉和肌腱,受神经系统的控制,通过深层和浅层肌群间协调活动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神经控制亚系特指神经肌肉运动控制系统,接受来自主动亚系和被动亚系的反馈信息,然后控制主动亚系的有关肌肉实现稳定性的维持。脊柱就是通过三个亚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实现稳定性的。如果三个亚系中的一个或多个亚系组成部分出现损伤,则会导致脊柱稳定系统的整体性破坏,引发脊柱周围疼痛的症状[9]。
表1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VAS 及NPQ 评分,分)Tab.1 Comparison of VAS and NPQ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VAS 及NPQ 评分,分)Tab.1 Comparison of VAS and NPQ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颈椎的稳定肌有颈长肌、头长肌、多裂肌以及半棘肌,颈椎稳定肌在长期伏案工作、不良体位下常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缺血性疼痛,或引起小关节囊变厚引起疼痛[10]。有研究发现,慢性颈痛患者颈部肌肉运动控制能力较无慢性颈痛者下降,此能力下降并不会随着颈痛的消失而恢复,而且它与日后颈痛复发率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11]。悬吊训练SET 以局部稳定肌为其训练重点,同时突出运动感觉综合训练,强调在不稳定的状态下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诱发,增强神经肌肉运动控制能力[12-14]。本研究中,采用SET 装置使患者身体在悬浮的情况下进行了颈部稳定肌的训练,并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保持身体稳定,这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强化颈部肌肉感觉运动刺激,从而达到强化稳定肌及肌肉运动控制能力的目的[3],使参与维持脊柱稳定的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两者同时得到加强。中频治疗仪的电流可引起舒适的震颤和肌肉颤动,使主要传导触压觉的粗纤维兴奋,掩盖了细纤维细胞纤维传导的痛觉,达到止痛作用;同时人体受电流刺激后神经系统可释放一些具有镇痛效果的物质,从而达到止痛作用[15]。
本研究结果表明,SET 结合中频电疗组和中频电疗组患者在入组时VAS 及NPQ 评分统计学上均未见显著性差异,两组在治疗结束时VAS 及NPQ 评分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组间评分比较同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治疗方法都能有效缓解颈痛症状,但SET 结合中频电疗较单独采用中频电疗更有优势。从随访结果来看,中频电疗组在1 月随访时的VAS 及NPQ 评分与治疗结束时有显著性差异,和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而在结合组中,1 月随访时的各评分与治疗结束时无未见显著性差异,和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两组1月随访时评分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中频电疗虽然能部分缓解颈痛,但容易复发,疗效持续时间短,考虑这可能与没有对稳定肌及神经肌肉运动控制能力进行训练有关,单一止痛对改善颈椎稳定性没有明显意义,而SET 结合中频电疗治疗颈型颈椎病组可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使其在疗效维持上更有优势,短期复发率低。另外,在训练过程中未见特殊的不良反应出现,说明此疗法较为安全。
综上所述,悬吊训练结合中频电疗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本研究设置尚存在试验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过短等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
[1]柯尊华,王静怡.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4(1):62-64.
[2]李丽,沈彤,吴泽勇,等.运动疗法结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9):860-862.
[3]徐斌,洪艳,伍顺尧,等.一次悬吊训练对颈部不适干预效果评价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1):64-67.
[4]华桂茹,陈丽霞.物理医学康复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43-49.
[5]李丽,王传英,李庆波,等.悬吊运动技术联合蜡疗治疗慢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10):775-776.
[6]Chiu TT,Lam TH,Hedley AJ.Subjective health measure used o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eck pain in Hong Kong[J].Spine(Phila Pa 1976),2001(17):1884-1889.
[7]方杰,陈其昕,李方财.颈椎稳定性评估[J].国际骨科医学杂志,2001(5):272-274.
[8]Panjabi MM.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Function,dysfunction,adaption,and enhancement[J].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1992(5):383-389.
[9]Aluko A,DeSouza L,Peacock J.The 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exercises on variations in acceleration of trunk movement,pain,and disability during an episode of acute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a pilot clinical trial.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2013(8):497-504.
[10]胡伟翔,兰亚佳,刘长俊.护理人员颈肩痛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4):616-627.
[11]Madeleine P,Lundager B,Voigt M,et al.Shoulder muscle co-ordination during chronic and acute experimental neck-shoulder pain.An occcupational pain study[J].Eur J Appl Physiol Occup Physiol,1999(79):127-140
[12]陈金鳌,陆阿明,熊焰,等.悬吊训练法(S-E-T)健身功效及其应用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2-154.
[13]季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实质及其训练方法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75.
[14]张丽,夏清,叶亚玲,等.综合性康复护理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20):67-70.
[15]王细霞.牵引并超短波、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颈椎病[J].实用医学杂志,2008(6):1063-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