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015-04-27谭静

中国教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伦理信仰个体

谭静,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执行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

我在美国一所高校做访问学者时,有一次课上讨论用的一张图片引起我们的兴趣。那是我国北京市的一所学校举办升旗仪式的画面。场面很壮观,1 000多名学生整齐地站在操场上,微昂着头,凝视着升起的五星红旗。学生的神情很美。这应该是中国师生都很熟悉的场景,也习以为常,通常也不会突然间产生更多的想法。但是那天参加讨论的师生大多数是美国人,还有少数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他们没有到过中国,不了解中国学校学生一些具体活动,当然也包括升旗。随后,课堂上出现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仪式”“学校会有哪些专属于这个国家的特殊活动或课程”等问题。

说起这件事,我不是要介绍那天讨论的具体内容,但在思考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话题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这件事。为什么我会想起这个活动,或许应该是这个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更为深刻的认识让我愿意提起它,并作为我思考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的分析视角。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人,因其文化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对关乎信仰系统、价值论点、伦理规则、仪式形态等会有不同的感受。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殊历史和价值伦理,也给予个体以精神生命发展的根基与汲养,解释世界的逻辑与秩序。站在这一认识立场,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了。

人类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地球村”的特征比较明显,人们常常会利用旅游、学习、访问、商务等机会到其他国家,进入他们的城市,了解他们的生活,或是与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生活、工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在经济领域、技术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中协商、对话与合作。从全球化的程度看,作为生活的一般原则的价值观是比较稳定的。但当我们进行比较正规的国际交流时,特别是跟不同国家、民族的人进行深度接触时,就会发现在初步交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较多地体现在肤色及语言上。然而,如果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城市,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近、工作或学习任务相似的境遇下,信仰、价值观念及价值排序、伦理观念及伦理规则的差异则会慢慢凸显,这是骨子里的差别,是血液中就有的不同。这是民族性格和民族基因的差别。来自不同民族和国家,不,更合适的说法是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他们成长并浸润在各自世代相传且具有本民族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已形成经验。随着语言、生活习惯、伦理规则、价值信念的慢慢形成,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外显或内隐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得以固化、传承和表现。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社会由一个个不同的文化共同体组成。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亦表现在可以共存、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方面。

就个体而言,精神发展是一个人是否“自为”存在的重要指标,是人生完整的最不可缺的部分。人的成长,不仅指向身体方面的变化,还包括思想、情感、意志方面的变化。人的一生,不仅在意吃、穿、住、行等物质需求的满足,还要有理想、道德、精神、信仰的追求。这是非常朴素的认识,毋庸多议。值得强调的是,不同地区在影响个体精神发展方面有很多不同,比较典型的区别是有无宗教。有宗教的地区,个体的精神发展和信仰系统的建立主要源于宗教的影响。而没有宗教的地区,更多的是依靠整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价值信仰观念体系,其为个体成长提供基本的世界观和意义系统。如果个体的精神生命发展缺失民族精神的滋养,缺失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没有厚重的伦理常识,那么也很难具备鲜明的本民族性格,其情感方式、精神生活、意志信仰也很难有一个完满的结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直接影响我们信仰系统的建立。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伦理信仰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信仰
漫画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