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德育教育

2015-04-27周龙国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新时期传统文化

周龙国

【摘 要】新时期的德育教育不仅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还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教育工作,实现我们的德育创新。如何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之中,在现代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时期;德育;养成教育

我国历来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在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上,存在着“重大节,轻小德”倾向,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因此,新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下面,笔者谈一谈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而5000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先人们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在传统文化中不仅弘扬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情怀,而且还提出了“忠、孝、礼、义、信”等修身养性的精髓。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新时期德育教育中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的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也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勤俭节约”“重义轻利”“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等精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尤其是老师,常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确实,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娇骄二气,自我中心,自私冷淡等,独生子女的通病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传统中尊师重教的观念有时只能是我们为人师者自我安慰的想法。而还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青少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慢慢养成了唯我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随意浪费、大手大脚等坏习惯。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体会不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懂感恩,集体观念越来越差,社会公德意识变得淡薄,功利思想成为社会行为的主导。这一切都表明将传统文化渗入到现代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缓的形势,立足传统,才能使我们的德育理论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德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进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还是过去的老一套,那是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例如,高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考试作弊,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人际关系虚假。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阶段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人们在商品交易中的价值追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商业上的投机,欺诈所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教会学生讲“真诚”,讲“信用”,我们年青的一代做到了“诚信”,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可能健康地发展,我们的经济才能繁荣。再如,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合作精神,需要良好的交往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研究,使我们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适合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四、通过各科教学渗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而道德教育工作不但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是,学校现行工作中忽视了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去,没有注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去,从而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综合目的。“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从提出以来,各科的教师都应该在德育渗透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付诸实践,并根据本学科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比如:文科类的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深度挖掘教材里的德育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感染和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服务专业课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通过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五、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忽视家庭,脱离社会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清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社会对道德评价和认同,父母对子女的引导和启示,都会对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道德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初步具有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根据家庭需要,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不可否认有时候仅靠学校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限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参预,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六、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重在“教养”,要从细节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教育就能形成的,所以学校在这方面不能一就而蹴,如何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笔者认为注重“量化管理”才能使养成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量化管理就是在外力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强化的措施。就是充分利用“外压”,使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最终变“外压”为“内化”,从而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的校规校纪是大学生应遵守的起码规范,它包含微观的德育内容。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就要通过点名,按次数作出相应的处罚,以促进学生养成守时、守信的习惯。我们还可以通过班会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用竞赛、评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同时,学校应加强对精品社团的指导,倡导、繁荣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文化味。

德育教育的确是一篇大文章,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既要教育学生做勤劳、孝顺、忍让等传统美德的人,又要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效益与竞争、开放与创新、民主与法制等观念的现代人。要处理好这一关系,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接合实际,坚持以德治校,进行探索、改进、创新的研究。

在现代德育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古行为,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延续、丰富、提高、发展,发挥各自优点,有侧重地教育,使学生的教育真正又红又专。

参考文献:

[1]朱绍侯.中国通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杨甜.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3]张维贵.论德育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1期

[4]周大鹏.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1期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新时期传统文化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新时期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大庆油田企业青工培训的创新思考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