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元素在乡村旅游景观表达中的运用

2015-04-27张奇志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景观旅游建筑

□文/张奇志

(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系 河南·信阳)

一、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地域性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一)地理环境因素。中国南北的文化差异很大,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淮河,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秦岭。南北环境的差异也形成了小麦与水稻带来的饮食差异。就民居建筑而言,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福建永定客家的土楼,陕西等黄土地区的窑洞,保存完好的平遥、丽江古城,都具有当地文化的特色。各区域的人民以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智慧才能,共同创造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相应的独特文化。

(二)历史遗存因素。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历史遗风、先辈祖训及生活方式等,标志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繁荣,展示着整个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风貌。历史文化记载民族时代变迁的历史,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承载不同的社会使命,构成人类文明。

(三)民俗风情因素。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孕育了不同特质的民俗风情习惯,形成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俗可多种角度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二、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一是缺乏统筹规划思想。大都以乡村游览、乡村农耕或运动项目、餐饮服务等为主,在一定区域内,除了旅游服务机构名称不同外,所提供的模式和产品几乎一样。导致乡村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情况严重,整体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二是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盲目投资和开发。随众心理和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导致旅游内容、旅游模式和服务方面趋雷同,旅游环境缺乏特色。

(二)产品开发零碎,缺乏挖掘深度。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东凑西搬似是而非的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发掘民俗文化内涵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主要旅游活动还停留在以农家乐为主的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等层面,深度挖掘不够。导致乡村旅游产品大同小异,缺乏吸引力。

(三)游客分布不均衡,经营周期短。对大部分游客而言,乡村旅游的选择在目标上仅仅是一种退而求次或是一时兴起的对象;在时段上,游客往往选择周末时间或者法定假日时段的某一两天;在游客源地性上,绝大部分游客来自于某个乡村旅游地的周边区域,游览时间一般只有1~2 天,形成游客分布不均衡情形,严重影响乡村旅游收益。

(四)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乡土特色。乡村旅游餐饮卫生状况和服务质量差别较大;标识牌、垃圾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基本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等。盲目追求路成网、树成行的标准化建设模式,特色的乡村建筑被红砖到顶、白瓷砖贴墙的建筑替代,河道和村内排水沟被做成混凝土护坡,民族特色的祭祀活动正在逐渐消失,乡村城市化问题突出。

三、地域文化元素的表达方法

(一)强化观感美元素的原真性。观感美需从感官与身心两方面把握,包括地域文化的形态美、色彩美、工艺美等。其一,保护和重塑地域文化,强化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对传统建筑景观风貌,传统村落建筑文化元素等物质景观的形、色等视觉元素加以保护;其二,对目前受损和不复存在的,根据其文化与旅游发展需求的特点,在颜色、风格、体型、结构、材质、装饰等元素上仿真性的重塑和修复其拥有的历史面目。

(二)弘扬时代美元素的本土性。弘扬精神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现实指导意义,就是把老百姓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坚持的思想理念,去伪存真,按照本土化特色旅游发展的要求,贯穿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乡村旅游景观项目的设计和景观功能布局上。

(三)融合意境美元素的情感性。以现代科技和传统行为方式相结合,对地域民俗文化资源和传承载体进行整合与培育。针对游客参与当地文化互动式的乡村旅游体验经历,打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参与非物质文化旅游元素互动的平台,融合地方自然特色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激发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对行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增强非物质文化元素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回头率。

四、信阳郝堂村乡村旅游景观表达实例

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大部分以农家乐、森林旅游、山地运动和乡村农家美食等等作为主打内容。乡村旅游景观也正从过去“千篇一律”的极端走向“千奇百怪”的另一个极端,从“小桥流水人家”走向“宏构巨筑”。唯独缺乏当下属于民族、时代的乡村风格。河南信阳郝堂村结合区域内的优势文化,提炼特色人文历史文化因素,结合当地农林特色,建成独树一帜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

郝堂村位于信阳市平桥区东20 公里处,是一个景色十分秀丽的古老小山村,面积约16 平方公里,以茶叶和板栗种植为主,属于绿色生态型的古典古味村落风光。郝堂村经营有古茶园、农家乐、茶社、客栈等,形成“一房一景、一宅一色、一户一品”的典型豫南民居风情。2013年,郝堂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 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

(一)“小桥、流水、人家”——乡村旅游空间形态文化元素表达。具有200 多年历史的郝堂村,在建设时充分尊重村落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这一规律。郝堂村的环境模式,四周青山环抱,树木葱郁;村内小桥流水、步行石坎;有山有水,形成完整的地理单元。中国古代村落选址强调主山龙脉和形局的完整,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有游人进入郝堂绕村转一个整圈后,曾有趣名曰:“山穷水尽已无路,拐回仍是郝堂村。”称郝堂为“世外桃源”。郝堂这种格局是古人心目中理想的福地,群山环绕中的盆地,不仅可以抵御恶劣的气候,提供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相对封闭的小环境还能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和领域感。

村落空间布局体现生产生活理念和村落景观形态文化,郝堂村以“古韵”为意象,分别突显“天然、古朴、静谧、闲适”的旅游空间文化形态,形成旅游村落空间布局意境。郝堂村在建设中不仅考虑房屋和院落本身,还把周围环境与房屋建设有机结合,古老的磨盘、重装的水车、废弃的猪槽都成为设计元素,具备豫南特点的狗头门楼、青砖布瓦,精心修葺的土坯房等,保留村落的原始风貌,还原农村本色,保护乡村原有的文脉。整个村庄像一座有品味的花园,透着一股不俗的田园气质:静谧、古朴、天然、闲适。

(二)“山深人不觉,村在画中居”——乡村旅游建筑文化元素表达。在野花和溪水的簇拥下,绕过大片大片“接天莲叶”,郝堂村的品貌便渐次映入眼帘:依水的小桥,如盖的大树,轻掩的柴扉,狗头门楼、清水墙、小布瓦构筑的豫南民居,精心修葺的土坯房,还有新小学、新礼堂、文化广场、养老中心……让人仿佛回到记忆中的故园。

这个画家画出的村子,原本并不美丽。郝堂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曾经和中部众多的村庄一样,闭塞、贫穷,“小河都被垃圾塞满了”。画家孙君,从外乡来,10年前开始给农民“画房子”。他的工作室里,画满了建筑草图。村民看了“画家画出的房子”以后,觉得自己的家真的很美,就加入到了村子改造。村子改造时,无论是画房子的人,还是动手造房子的人,都特别注意了对美的发现与保留,没有一味用新代替旧。千百年形成的村落布局,凝固了历史沧桑和邻里关系;石砌矮墙,草搭长亭,体现着村庄的肌理;雨水冲刷,让砖石变得温润,留下了时间的痕迹。村庄最细微的美,都受到了尊重。

1、建筑布局与结构。郝堂村规划设计坚持建筑的外部结构形态决定建筑景观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根据村庄原有的格局,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两块”的总体布局。“一心”以文化娱乐设施为中心的活动空间;“一轴”以横向一条河流为新村景观发展轴;“两块”分出两个居住主团。村内有2 号院的茶艺表演,3 号院的皮影戏,乡村大舞台的综合演出,农民手工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桥的大鼓书等作为民俗演艺的典型场所。三条踩街路线上揽阔特色街区,3 个特色土坯房院落,狗头门楼、清水墙、独木步桥、草棚长廊、木雕花架、民居门前的建筑小品,入口景观——“郝堂入村标示”碉式建筑形成内外兼顾的文化体验区,这些标志性建筑景观,具有旅游与地方文化保护的双重功能。

2、建筑装饰及色彩基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郝堂的景色。依托现有山水脉络,郝堂村呈现给人更多的是黑、灰、白的颜色。淡雅的色彩和古朴的传统建筑装饰元素雕刻构图精美,想象奇特,手法细腻,建筑门窗装饰以吉祥图案元素为主,其中农家院落门前的石墩,瓦罐,抱鼓石,水槽,石磨等,都在不经意间成了独具匠心的装饰,独具,兼具装饰和实用的功能,充分体现了郝堂人在建筑装饰艺术上的创造性。新建的商品一条街,建筑色彩保持“古色”、“生态”协调为基准,主要形成灰色、白色、原木色的基调,其中原木色主要是建筑装饰的点缀色。

(三)“青山碧如黛,风水助其祥”——乡村旅游山水文化元素的表达。由于传统乡村的种植业、畜牧业或渔业等生产方式,人类对自然景观格局的利用和改造影响,很难将纯自然景观从乡村文化景观中剥离出来。郝堂村却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自然生态的孕育中,将山水文化赋予较高的审美文化元素,贯穿于乡村旅游景观。

郝堂村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没有砍掉一棵树,没有挖掉一座山,没有填垫一口塘。”村庄因地、就势、依山,进行修复式建设,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秀美乡村。

1、山脉景观:郝堂村地理环境四面青山环绕,周边高山丘陵森林茂密,松杉栎林碧绿遮天,灌木草丛覆盖整个山头,山沟竹林花草自然美化了山间小道,板栗,菜叶绿满山坡。最为奇特的是,山的景观随着气候的转换,美感也出现不同的神采与风姿。难怪村里人说,郝堂很好找,春天跟着映山红和紫云英走,夏天找荷花,秋天遍地野菊带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的老树……

2、河道景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看作“财源”的象征,“水环流则气脉凝聚”,在郝堂村水经过人工的补充,成为村庄的形胜之地。郝堂的水资源主要源于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这条河流从村中绕过,河水面宽有20~100 米。

河道驳岸景观的营建方法:采用了虚实相间的处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注意到植物、建筑间相互的关系,在水流相对平静的驳岸环境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如根据蒲草和芭蕉的季相变化进行艺术配置,这些景观与水中的倒影色彩虚实相生,变化丰富,与其他景观又形成对比。

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式:河道景观创造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植物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郝堂村将荷花作主要景点,依据上天赐予独特优势,山清水秀,年降雨量一千毫米,空气湿润,形成一副鹅鸭穿塘游,白鹭荷上飞,蜻蜓立荷尖,蛙呜荷叶面天然的生态图景,把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了起来。

河道道路景观设计:郝堂村民给河流筑成一节一节的小水库,又围出诸多连片的小池塘。主要以休闲漫步为主,休闲游道与绿地、小游园等空间相互交叉贯穿,产生多变的景观空间,丰富了休闲审美的多样性。

河道设施景观建设:河道景观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桥梁、坐凳、垃圾箱、标识系统等,它们在发挥自身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体现着一定的景观价值。比如郝堂的风雨桥,不仅具有交通功能,同时也是重要的景观观赏点,站在桥上可以俯瞰水面的纵向景观及河道两岸的景观,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其造型也丰富了河道的水面景观。

五、小结

乡村旅游景观是乡村旅游文化的载体,乡村旅游规划中不仅要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还应注重地方文化元素在旅游景观中的表达,通过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发展,将这种民俗风情介绍到客源地,相互的传播影响吸收,有效地消除传统文化本身的局限性,使传统艺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到有力传承。这不仅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旅游文化环境营造的需要。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

[2]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4.3.

[3]潘盛俊.文化资源视角下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民论坛,2012.17.

猜你喜欢

景观旅游建筑
景观别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建筑的“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