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域理论视角下评书与单口相声对比研究

2015-04-26韩玉强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域书面语评书

顾 翔 韩玉强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评书是一种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而单口相声作为相声的一种表演形式,应隶属于民间说唱曲艺。因此,评书与单口相声虽在表演方式上有很多共同点,但毕竟是两种不同艺术分支,势必存在一些差异。本研究尝试把语域理论应用到评书和单口相声这两种语言艺术形式的特点分析上,分析二者的异和同,拟选取评书《岳飞传》和单口相声《娃娃哥哥》作为语料,从语场、语旨、语式的角度分别来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一、语域理论

语境概念最初是由人类学家Malinowski 提出的,此后经过Firth 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并借鉴了描述语言运用变体的术语“语域”,将语域定义为“根据用途来区分不同的语言”。[1]此后,Halliday 等学者发展了语域分析,并明确了语域与情景语境的关系:语域是情景语境的具体体现。在具体语境中,说话者应该说什么、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取决于语境中的各种因素。[2]这些语境因素可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多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话题、谈话者等参加的整个活动。语旨指的是话题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式指语篇的语言载体的形式,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3]

语域理论不仅是研究语言学本身的重要方法,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纵观近年来有关语域理论的研究论文,多数是有关翻译研究和教学方面的研究,毛春华对商务合同汉译英进行了语域分析,[4]陈晓等对文学语篇中称谓语翻译的语域对应进行了研究,[5]而李忠华用语域理论分析了大学分科英语教学。[6]鲜见有文章使用语域理论对比分析两种相似类型的语言艺术形式。

二、评书与单口相声的语域对比分析

(一)语场分析

评书和相声语场上的不同,首先是体现在各自话题内容和引出话题的方式上,评书与单口相声在话题方面有较大差别。总得来说,评书的话题多为大背景的历史故事或者带有神话色彩的传奇故事,有的更带有一些政治色彩。大多评书中都会出现一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来塑造一种精神或者思想,比如《岳飞传》塑造的是岳飞的忠君爱国的精神:

评书往往用词汇手段来塑造话题,上文为岳飞的一段自白,描述自己一方的感情时用的多是形容忠君爱国的词汇,如:“鸿雁之志”等;但用一些贬义词汇来痛斥秦桧的叛国行为,如:“苟且偷安”等;同时对宋高宗仍采取尊称,对其处死自己的行为只是“不辨忠奸”。三方面展示出此篇评书忠心爱国的话题。评书表演者通常不会做过多评价,但会通过故事中人物话语的词汇来引出话题并塑造话题。

而单口相声往往不会刻意塑造比较沉重的历史问题,从身边小事或者民俗方面入手,即便要向听众表达某些道理,也往往直接指出来。如单口相声《娃娃哥哥》:

例2:“说这个年月呀跟原先不一样。比如说:这两天儿没下雨,没下雨它到时候就下,听气象台报告。原先怎么样?求雨,哪!求雨管什么?。嗬!满市贴条,您瞧:‘普天甘霖’、‘普降甘霖’、‘天降大雨’贴了两万多条儿究竟怎么样?!”

《娃娃哥哥》讲述的是解放前天津盛行的迷信现象。作品中并未像《岳飞传》中侧重对现状的描写,而是采取一种直白、轻松的表达方式,告诉听众相声演员对这种现象的态度。“迷信”直接说明事情的性质,“任嘛事不管”、“也没下”也直接表明这种迷信的结果。

评书和单口相声语言中体现的话题内容和引出话题方式上的不同,归根结底是因为二者所要表达的重点不一致。评书注重故事本身,而且大多取材于小说,虽然经过评书艺人的重新改编,但仍然具有很强的小说特色;而单口相声是相声中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给观众带来快乐,用幽默的语言吸引观众,自然要使节目通俗易懂。

(二)语旨分析

如前文所述,语旨指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在表演中,从评书和相声的语言分析来看,相声演员明显要更尊重观众,而对故事中人物一般区别于观众。而评书中这种现象并不明显。

在相声表演过程中经常出现第二人称代词“您”“你”和第三人称代词“他(她)”的情况,这几个代词单独出现均为实指用法。“您”在单口相声中主要指的是观众,是原指用法;“你”在单口相声中可指故事中人物,属定指用法,也可指假设一种特定的环境下的人物,属任指用法;“他(她)”在单口相声中也作定指用法和任指用法。

例4:

(2)“你”作定指:“两口子瞧别人抱小孩,眼馋!这位太太也想抱一个,忙什么呀!等到时候不就有了吗?”

(5)“他(她)”作任指:“养了头胎,头胎呀可行二,大爷哪?大爷是泥人儿!要不你见面称呼人家大爷怎么不爱听哪?你拿当泥人儿啦,得叫二爷!”

相声《娃娃哥哥》

首先,在现场表演中,相声的互动性更强,演员要经常与观众互动,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称呼的问题。一般演员称呼观众多用“您”。第一句是相声演员以观众角度设问的方式进行一个无语言反馈的互动,这时会用“您”来称呼观众。

与之相反,演员在叙述某段故事的时候,点评故事中的人物时则多用“你”来表示。如第二句,这个“你”指的是故事中一位想要孩子,迷信去“栓娃娃”的太太。相声演员往往会对自己认为不合适的行为进行评论,用“你”来代指称自己要评论的人。还有一种常用“你”的情况是表演过程中指假设一个人物在一种特定情况,如第三句。此句中的“你”,指的是前文交代过的“烧香的主儿”,也可用作假设一个人去“拴娃娃”。

与“你”类似,第三人称“他”或“她”也多指故事中的人物,而且使用的更加频繁,多指行为更加恶劣的人物,如第四句。此句中的“他”指的是庙里负责“栓娃娃”的老道,他贪得无厌。用“他”或“她”来称呼,与称呼观众区别更大,也是一种取悦观众的手段。

同样,“他(她)”,也可以指作者为了表达立场,虚构出来的人物。如第五句,此句是旨在说明旧社会天津人不爱听别人叫自己“大爷”,因为旧风俗中,天津人家中第一个孩子是泥人娃娃,所以就算是家中长子也只能排行老二。此句中有了一个虚构出来的“你”,与之对应的另外一个人物就理所当然用“他”来表示,也反应出演员对这种旧风俗的抵制态度。本文对单口相声《娃娃哥哥》里出现“您”“你”“他(她)”的出现频率做了统计。

您 你 他/她总次数23 24 33原指 17 0 0定指 0 2 26任指 0 12 7对话6 10 0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您”在指观众的时候出现了17 次,在故事中人物对话中出现了6 次。可以说,“您”称得上是观众的专属称呼。“你”在指故事中人物的时候出现两次,指虚构人物时出现了12 次,人物对话出现了10 次,《娃娃哥哥》中主要表现的是旧风俗对人民的迫害,故事中迷信“拴娃娃”的角色主观上并无很大过错,所以演员对其的点评不多,但是这种迷信实在害人,所以作者多次采用虚构人物的方法,指责这些虚构的“你”。而“他(她)”在指故事中人物时出现了26 次之多,在指虚构人物时出现了7 次,也表达了演员对害人行为的不屑,只肯用“他(她)”来代称,更远远的拉开了观众和坏人形象的距离。

交际中“你”“您”的实指用法的最大功能是凸显人际关系,具有表权势关系等社会意义。“您”是权势关系代词,一般在幼对长、低对高、下对上时用,相声演员称呼观众时,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地位。而演员称呼故事中人物“你”,就自然的抬高了自己的身份,对我们不耻的人物则用“他(她)”,更拉远了观众和这些人的心理距离,是一种迎合观众的手段。相声演员在相声兴起之初地位比较低下,常常需要用贬低自己的方式取悦观众。

而这种情况在评书中并未发现,一般评书演员不会刻意提及观众,对故事中的人物评价也多隐藏在故事中。评书演员作为“说书先生”,自古以来的地位并不低下,并不会刻意的对观众过分客套。

(三)语式分析

语式指语言交际所采用的渠道或媒介,如口语与书面语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不是简单地在于传播媒介的不同,在于各自独特的词汇体系和语法体系。[7]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存在的差异,包括语气层面、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8]

首先,语气层面包括语调,重音和语气词。本文主要分析了语气词在评书和单口相声中的差异。常用的语气词包括“的”“了”“吧”“呢”“嘛”“呗”“啦”“啊”“吗”“哇”等,常用语气词的数量可以作为口语和书面语的一个重要划分标准。

单口相声中明显带有更多的语气词,《娃娃哥哥》中的语气词就经常出现,比如:

这短短的一小段话,出现了10 个语气词,去掉这些语气词,句意和语法都不受影响,是口语化的显著标志。而在评书中一般只会在故事中人物对话中会出现少量语气词。

其次,在词汇层面上,口语词和书面语词是词汇着眼于不同的适用语域所进行的一种分类。口语词往往拥有通俗、俏皮的色彩;书面语词往往具备典雅、庄重的风格。[9]评书和单口相声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单口相声往往多用口语词。而评书因为和小说息息相关,多用书面语词。

单口相声文本中多出现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这与汉语口语的特点很一致。日常口语里不少词语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这是广大人民群众造词时充分考虑生动性、形象性的体现。

相声《娃娃哥哥》

此句意在形容天气寒冷,相声演员并没有直接用概念性意义的词汇,比如“很冷”来表达,而是使用“冰”和“木”两种直观形象的意向来表达寒冷。

单口相声还多用拟声词来突出形象感,比如:

“咚”和“叭”都是形容响亮的拟声词,能形象的使敲钟、磬、盆、锅和铁板儿的声音传入观众耳中,这与汉语口语的特点也是很符合的。

而评书的用词与单口相声相比有较大差异,带有比较重的书面语色彩。书面语一般是用文字写在之上,比较容易持久流传,具有相对的保守性。也就是说,书面语会继承很多古代就有的词汇,比如成语。评书中经常出现成语,比如:

评书《岳飞传》

此句中“乐善好施”“修桥补路”和“救困扶危”都是《现代成语大辞典》中明确可查的成语,都是比喻人热爱公益。评书中,形容人物或事件时往往会用到成语。

最后,在句子层面,口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对信息的干扰,多用短句,比如省略句和单句;书面语则相反,作者有充裕的时间从容的考虑,读者也有充分的时间来理解。因此,书面语中长句子较多,关联词语也较多。

通过观察发现,在句子层面上,评书和单口相声表现的较为一致,都多使用省略句和单句,很少见到长句和复句。比如:

例10:“红袄绿裤,开裆裤,老虎鞋,梳个小坠根儿,拿支糖堆儿。”

相声《娃娃哥哥》

“这人文有文韬,武有武略,什么攻杀战守,斗隐埋伏,马上步下,长拳短打,十八般兵刃,样样精通。”

评书《岳飞传》

例10 中第一句整句都省略了“娃娃”这个主语,前三个短句也省略了谓语“穿”。第二句后面几个小句都省略了谓语,只是在最后补上一句“样样精通”,“马上步下”是一种状态的描写,更是省略的现象。而且,这两句都体现了口语多用短句的特点,最短的小句只有三个字,最长的小句也不过六个字。

评书和相声的这一相同点的源于表演形式上的相似,都是口头表达,要考虑到表演者和观众的接受程度。表演者虽然掌握了故事的框架和一些细节描写,但是临场的应变的需要导致句子不能过于复杂;观众作为现场的听话人,并无充裕的时间分析长难句,也客观上要求演员使用简单短小的句子。这也说明,口语和书面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很多情况下是有一些交集的,其目的是做出恰如其分的表达。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单口相声是典型的口语,而评书可以看作是书面语的口语化。传统评书从小说改编而来,古代说书艺人往往又是优秀的小说家,多使用书面语进行创作。评书来源于书面语的小说,自然带有许多书面语特征,但为了适应现场表演的过程而口语化。而单口相声的出现时间较晚,行规限制下相声艺人只能讲述口耳相传的故事,所以作品更加口语化,也很符合现场表演的需求。

三、结语

在语域理论的视角下,评书和单口相声各自都有鲜明的特点,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都有差异。评书和单口相声的话题选择和塑造方式各有特色;相声演员更重视和观众的互动;单口相声中的语言是典型的口语,而评书中的语言则是书面语的口语化。使用语域理论来分析两种艺术的不同,可以使二者互相借鉴,共促发展;此外,作为传统语言艺术,评书和相声理应被语言工作者们重视,继续丰富语言学研究的语料。

[1]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Pinter,1994.

[2]Halliday,M.A.K.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3]Halliday,M.A.K.&Hasan,R. Language,Conten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London:OUP,1985.

[4]毛春华.商务合同汉译英:突显译文语域特征[J].中国科技翻译,2014(1).

[5]陈晓,王家义,张从益.文学语篇中称谓语翻译的语域对应[J],外语学刊,2014(5).

[6]李忠华.基于功能语域理论视角的大学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界,2015(3).

[7]倪立民,等.语言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8]陈建民.汉语口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9]曹炜.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异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10]冯胜利.汉语书面语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1]郭风岚.当代北京口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与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

猜你喜欢

语域书面语评书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蒙养山房评书法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福安评书弹指间道尽千年事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
意义隐喻与语域的关系——基于自建英语新闻语料库的研究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