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漳河水系归属变迁研究
2015-04-26胡刚
胡 刚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漳河,古称漳水,也叫浊漳水[1]65、潞水等。漳河是海河的一个分支,源出山西省上党盆地的西部和北部山区,有浊漳河和清漳河两源。两源分别穿过太行山进入到河北平原,在河北省西南边界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浊漳河流经黄土地区,泥沙含量大,水色浑浊。清漳河大多流经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含量较少,河水较清。两河相交,清浊分明,可与“泾渭分明”相媲美。漳河继续向东流至馆陶处与卫河相汇,然后又向东向北流,经过南运河,最终汇入海河。
目前,对漳河的研究多集中于漳河水环境和水污染方面,无论是著作还是期刊论文,这些成果比较丰富,但与本研究关注的问题相关性并不大,笔者就不一一列举。关于历史时期漳河河道的演变研究有一些成果问世,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谭其骧[2]、张修桂[3]、邹逸麟[4]87-160等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时期整个海河流域演变的宏观角度去把握,涉及到一部分漳河演变的研究,但关于漳河的研究并不系统和完整。另外,对漳河河道演变做过系统而完整研究的仅有谢金荣[5]、石超艺[6]、孟祥晓[7]、靳花娜[8]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漳河河道的变迁,其中部分会涉及河道的归属问题,因而从这些研究中也只能侧面了解明清时期的漳河归属状况。因此,对历史时期漳河水系的归属问题,至今还没有系统而完整的专门研究成果问世,本研究希望能起到增补的作用。所以,笔者希望通过穷尽有关漳河水系归属问题的相关史料,并对这些史料进行系统性的考证解读,把历史时期漳河水系的归属问题划分为几个历史阶段进行研究,从而清晰地展示历史时期漳河水系的归属状况以及阐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一、历史时期漳河水系归属变迁分期
由于受地形因素的约束,历史时期漳河上游河道相对稳定,而下游河道由于漳河出太行山后地形因素对其约束力下降,河道出现改动变迁,不过变动范围并不太大。一般来讲,漳河变动“北不过滏,南不过卫”①康熙《魏县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卷四.。受漳河下游河道的不断变迁以及黄河下游河道的改道、海河水系的形成、运河的开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漳河水系的归属也在不断的变化。其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西汉及其以前为漳河入黄河时期
该时期可上至远古时期下至西汉末年东汉初年黄河改道东流(王景治河以前),这一时期黄河行北道,漳河由西向东汇入黄河。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发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9]98文献中的”漳水”即今天的漳河。漳河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一直注入黄河。关于《山海经》的成书时间,据汉代学者刘歆言,《山海经》作者为大禹及其属臣益,所以他认为撰著的时间应为上古虞夏之际。①本句话引自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书局,2011年版)前言部分。另外,还有春秋战国成书说。总之,该书的成书时间应在先秦时期。可见,先秦时期漳河是注入黄河的,属于黄河水系,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历史时期黄河虽经南北多次改道,战国中叶以前多股分流入海,漳河水出太行山之后与黄河水混流入海。《尚书·禹贡》中记载:“覃怀底绩,至于衡漳。”[10]36文献中的“衡漳”是指漳河横决无定,整句话的意思是“漳河出太行山后与黄河相交混,横决无定。”战国中叶以后,黄河统一河床形成,由天津附近入渤海,由于此时黄河入海口靠北,加之漳河在河北平原上是自西向东,而黄河是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漳河必然是汇入黄河。《史记·河渠书》记载“西门豹引漳水漑邺,以富魏之河内”[11]1408。按照水流顺下的原则,引漳水溉河内之邺,而不引黄河水灌溉,可知漳水对邺是水流顺下,邺对黄河是顺下,即漳河水顺下最终汇入黄河。而《史记》记载的是汉武帝以前的事情,那么漳河入黄河的时间就可以推到武帝时期。《汉书·地理志》记载:“鹿谷山,浊漳水所出,东至邺入[清]漳。……沾,大黾谷,清漳水所出,东北至黾成入大河。”[12]1553其中,浊漳水向东流,在邺这个地方汇入清漳水,而清漳水又向东北流,在黾成汇入黄河。可见,《汉书》中记载的漳河最终汇入黄河。而《汉书》是关于西汉一朝的记载,因此,漳河入黄河的时间又可以向后推到西汉末年。
(二)东汉初年至隋朝末年为漳河独流入海时期
该时期可上至东汉王景治河(公元69年)前后下至隋朝末年炀帝开通大运河时期,黄河以东流为主,而漳河则由入黄改为独流入海。
东汉初年黄河发生了一次大改道,直至王景治河后,黄河由北流改为由山东利津入海。曹魏时期漳河的归属,借助邹逸麟先生对曹魏时期运河的研究可知一二(如图1)。
图1 曹魏时期运河图[13]152
该图呈现的是曹魏时期运河图,图中显示漳河水汇合呼沱河、清河独流入海。据《后汉书·志》记载:“潞,本国。《上党记》②据刘纬毅《〈上党记〉辑轶》研究:《上党记》为山西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没有流传下来,但清章宗源的《隋书·经籍志考证》、裴骃的《史记集解》、刘昭补注的《后汉书·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对其略有记载。曰:潞,浊漳也,县城临潞。晋荀林父代曲梁,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梁。又东北八十里,有黎城,临壶口关。至建安十一年,从汹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梁,以通于海。”[14]3522-3523浊漳,即古漳水,今漳河的一部分。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漳河水与海相通,即漳河水独流入海。那么,《后汉书》中记载的“漳河水独流入海”的时间又是怎么断定呢?首先,要断定《后汉书》的相关时间。《后汉书》记载的事情是关于东汉一朝的历史,那么,可以证明漳水在东汉时期是独流入海的状况。其次,要看所引书《上党记》的相关时间。据刘纬毅在《〈上党记〉辑轶》一文中研究:“关于这部地方志的编撰年代,从最早引用它的裴骃、刘昭、郦道元,都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所以《上党记》记载的下限时间应在三人所处时代—南北朝时期之前。又根据《上党记》中述及‘曹公(操)围壶关’和‘建安十一年’,那么,《上党记》所载的上限时间可达东汉末年。这样,我们就能断定《上党记》是魏晋之际的著作了。”[15]总的来看,“漳河水独流入海”这个现象在魏晋时期也是存在的。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东汉、魏晋时期漳河独流入海。其后,《水经注》又记载:“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东过其县南,屈从县东北流,……,过邺县西,……,又东北过平舒县南,东入海。”[16]138-152文献中,“浊漳水”即今漳河水的上源,“浊漳水东入海”则表明漳河水最终汇入了大海。而《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初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该书是他对三国时代成书的《水经》①关于《水经》的成书时间有多种说法,大多学者认为三国成书可信,笔者也采用这一说法。所作的注。所以,从《水经注》的记载中可以得出,“漳水东入于海”这个现象发生的时间可以延续到郦道元生活的南北朝时期。
(三)隋末至五代为漳河入海河时期
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开始,出于“引漳济运”的需要,漳河经由今南运河流入海河,从此成为海河的一个分支,与今天的状况基本相差不大。据邹逸麟先生研究:“自从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北通涿郡之后,稳定的的海河水系格局基本形成。”[17]134这证明了真正意义上的稳定的海河水系格局形成于隋炀帝修通永济渠之后,为解决永济渠的水源问题,不仅仅有“引沁济运”还有“引漳济运”、“引清济运”等一系列工程。至此,在人为和自然双重作用的影响下,漳河水系被纳入进海河水系,成为海河水系不可或缺的分支(如图2)。
图2 海河水系稳定阶段(唐)海河流域水系图[18]135
(四)北宋为漳河汇入黄河时期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第三次大改道,形成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至今天津入海。[19]106黄河的改道变迁对漳河水系的归属产生了影响,在这之前,漳河汇入今南运河,属于海河的一支。随着此时黄河的改道,漳河被纳入黄河水系,成为黄河的一支。据《宋史·河渠书五》记载:漳河源于西山,由磁、洺州南入冀州新河镇,与胡卢河合流,其后变徙,入于大河。[20]2351文献中“大河”即黄河,“入于大河”足以说明宋代漳河最终汇入了黄河,属于黄河的支流。
(五)南宋以降为漳河汇入海河时期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之后,黄河再次改道,以南流为主,东流为辅,不再走北道。[21]106因此,南宋以降,漳河不再汇入黄河改由汇入海河,成为海河水系的一部分。到了元代大运河的修凿,出于“引漳济运”的考虑,漳河被稳定的纳入海河水系。到了明清时期,漕运越加重要,“引漳济运”受到了朝廷的重视,漳河作为海河水系一部分的地位得到了巩固。
二、历史时期漳河水系归属变迁的原因探讨
历史时期漳河经历了由黄入海、独立入海、由海河入海、由黄入海、由海河入海五大阶段,那么,漳河水系的归属状况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动呢?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漳河自身的内在原因
漳河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区,且河流含沙量也较大,经常迁徙决口,虽然漳河的变动没有黄河变动的幅度大,但这种变动足以对下游河道的变迁以及河流的归属产生影响。
(二)外在因素的影响
1、人为因素:历史时期一系列水利工程(如“引漳工程”、“运河的开通”)的修建使漳河河道、河口等位置不断发生变动,尤其是隋炀帝时期及其之后为解决运河的水源问题而修建的“引漳济运”工程,这些工程大大加快了漳河向海河水系归属的转变进程。
2、自然因素: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对漳河的归属影响较大,由前面研究可知,黄河走北道入海时,漳河就属于黄河的分支;黄河东徙南迁时,漳河就脱离黄河水系独流入海或者汇入海河。另外,海河稳定水系的形成也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漳河入海河的“步伐”。
表1 历史时期漳河在不同阶段的归属状况
总之,漳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归属状况变动较大(如表1),笔者通过对其归属状况的梳理,进一步分析影响其变动的因素,让大家对漳河的历史归属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为当前漳河沿线水利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1]贺次君.括地志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J].历史地理,1986,04.
[3]张修桂.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变的历史过程[J].历史地理,1993,11.
[4][13][17][18]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5]谢金荣.明以来漳河中下游之河道变迁[J].海河志通讯,1984,(02):22-29.
[6]石超艺.明清时期漳河平原段的河道变迁及其与“引漳济运”的关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03):27-35.
[7]孟祥晓.清至民初漳河入卫地点的变迁[J].兰台世界,2013,(21):17-18.
[8]靳花娜.漳河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2.
[9]方韬译注.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李剑,刘道英主编.尚书[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5]刘纬毅.《上党记》辑轶[J].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02):60-61.
[16](北魏)郦道元,陈桥驿注释.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19][2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