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分析

2015-04-26李迁民祁东县中医院湖南衡阳421600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痉挛性补阳汤加减

李迁民(祁东县中医院,湖南 衡阳 421600)



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分析

李迁民
(祁东县中医院,湖南 衡阳 421600)

目的:分析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盐酸乙哌立松片及复方牵正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记分法,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改良Ashworth积分(上肢)、Fugl-Meyer积分及Barthe积分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可显著缓解痉挛状态,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风;痉挛性瘫痪;针灸;补阳还五汤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病人恢复中的必然过程,临床许多患者因痉挛而运动功能的恢复受阻,直接影响生存质量[1]。笔者采用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该症,并与对照组采用盐酸乙哌立松片及复方牵正膏治疗进行了对比观察,疗效肯定,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46.2~65.8岁,平均年龄(57.1±2.8)岁;病程1.5~5.6个月,平均病程(3.6±2.1)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7.2~64.7岁,平均年龄(56.1±2.9)岁;病程1.4~5.5个月,平均病程(3.6±2.0)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盐酸乙哌立松片及复方牵正膏治疗,具体如下:①服用盐酸乙哌立松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1061),每次50mg,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②将复方牵正膏(山东明人福瑞达卫生材料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10900009,4cm×6.5cm)贴至上下肢活动受限病灶处,30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具体如下:①针灸取患侧肩髃、天井、阳池、八邪、极泉、尺泽、内关、髀关、风市、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八风,使用直径0.35mm,长度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让患者仰卧,处于良肢位,上肢屈肌侧的穴位用弱刺激手法,伸肌侧的穴位用强刺激手法;下肢内侧的穴位用弱刺激手法,外侧的穴位用强刺激手法,每次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每治疗3次休息1天,连续治疗5周为1个疗程;②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尾、赤芍、丹参、山楂各15g,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各10g,由我院煎药室煎制打包,每剂分成2份,每日1剂,30日为1个疗程。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记分法[2]。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运动功能的评分准则,将临床疗效分为四个等级标准,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患者恢复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运动功能评分上升两级或两级以上,肢体运动能力明显改善,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好转,患者运动功能评分上升一级,肢体运动能力逐渐改善,且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好转,有甚者病情加重,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没有发生改变,或分数增加较少。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改善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改良Ashworth积分(上肢)、Fugl-Meyer积分及Barthe积分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改善程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中风病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一直备受医学界关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4],常表现为偏瘫侧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中医学认为系阴阳脉气失调所致,属“阳缓阴急”,《灵枢·根结》中有“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一说,明确指出了针刺治病的关键在于平衡阴阳。

通过不同的针刺手法刺激阴经和阳经的相关穴位,以平调阴阳,缓解痉挛;同时配合服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补气、活血、通络,使“阳缓阴急”状态明显改善,让患者尽快恢复到理想状态,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杨文斌,王艳萍,马世民,等.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针灸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72-73.

[2] 胡志红.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55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6):14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4] 郭元琦,陈丽仪,符文彬,等.分期整体针灸法治疗脑梗死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6):395-398.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1-08

李迁民(1968-),男,湖南省祁东县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R246

A

1673-2197(2015)11-0099-02

10.11954/ytctyy.201511046

猜你喜欢

痉挛性补阳汤加减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