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5-04-26刘永才
刘永才
(浚县中医院 针灸科,河南 浚县 456250)
针刺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刘永才
(浚县中医院 针灸科,河南 浚县 456250)
目的:观察针刺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48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8.11%、87.84%,均高于对照组的37.84%、6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ugl-Meyer、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康复疗法可减轻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卒中;针刺;康复;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脑卒中是最常见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因中枢神经功能损伤出现肢体偏瘫、言语不利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诱发多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并发症。脑卒中后急性期及恢复期是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残疾程度的重要时期,合理诊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观察针刺联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4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1]中相关标准,经病史、体针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72h,预计生存期>7天,年龄<80岁,格拉斯评分(GCS评分)≥6分,且均为首次发病,排除伴有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疾病所致神经功能障碍者。
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男46例,女28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3.2±5.9)岁;脑出血21例,缺血性脑卒中53例;病程0.5~61h,平均病程(11.9±5.3)h;GCS评分6~15分,平均(11.3±1.4)分。观察组男49例,女25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62.9±5.4)岁;脑出血24例,缺血性脑卒中50例;病程1~64h,平均病程(12.2±5.6)h;GCS评分6~15分,平均(10.9±1.3)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
1.2.1 对照组 患者意识清醒、病情平稳后即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具体措施参考《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1]中相关方法进行,偏瘫早期以抗痉挛体位、被动运动训练等为主,偏瘫后期以抗痉挛、协调性训练、行走训练、日常生活能力锻炼为主。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①头针:取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神庭、百会、印堂,30°斜刺进针,落空感后平刺进针约4cm,留针,捻转补泻,留针30min,10min行针1次。②醒脑开窍针刺法:取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等穴,人中向上斜刺,雀啄手法,眼球湿润为度,内关提插泻法,三阴交提插补法;极泉、委中、尺泽以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10min行针1次;言语不利者配金津、玉液点刺,肩手综合征者配天柱、天鼎、肩髃,捻转泻法;痉挛性偏瘫者配太溪透昆仑、手三里透臂中。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每周针刺6天,每天1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测定以下指标[2]:①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价,分数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②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③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从患者体能、情绪、性格、自理、运动、语言等12个维度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疗效标准
参考《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1]疗效评价标准:显效:NIHSS评分减少>21分,或病残度0~Ⅰ级;有效:NIHSS评分减少≥8分,或病残度Ⅱ~Ⅲ级;无效:NIHSS评分减少<8分或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8.11%、87.84%,均高于对照组的37.84%、6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2.2 两组患者NIHSS、Fugl-Meyer、SS-QoL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ugl-Meyer、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Fugl-Meyer、SS-QoL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患者多因言语、肢体功能障碍而难以生活自理,生活质量低下。康复训练利用大脑可塑性特点,通过重复、适量的恢复训练,向机体输入正常运动模式,阻断脑卒中早期存在的痉挛模式,改善肢体功能,同时可减轻病灶区神经功能损伤,促进脑细胞结构及神经系统重组[3]。目前,研究认为康复介入时间越早,越有利于脑卒中患者功能的恢复,尤其尽早进行站立、步行等主动康复训练,可明显缩短患者病程,但康复水平仍有待提高,康复方案亦需完善,且脑卒中患者常伴有疼痛、痉挛等临床症状,因此单纯康复治疗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中医认为,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多因内风妄动、挟瘀、痰而上扰清窍、阻遏脑络等致神匿窍闭,神不导气而发病,故治疗应以醒脑开窍为主,滋养肝肾、疏通经络。石学敏院士根据该理论,提出与“治痿独取阳明”截然不同的“醒脑开窍针刺法”[4]。醒脑开窍针刺法取人中穴,调督脉、醒元神、调脏腑、开窍启闭,取内关泻之,理气活血、镇静安神,并以三阴交之穴补之,补肾养肝、益气填髓,再取极泉、尺泽、委中平补平泻,则可疏经通络、行气复神、醒脑开窍[5]。胡光强等[6]研究发现,醒脑开窍针刺法可促进脑缺血模型大鼠细胞核抗原增殖,提高神经细胞修复,抑制神经损伤。中医认为,头为“清阳之腑”,诸阳脉交汇之所,为机体气血聚集之处,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等头穴,可调节机体气血津液代谢,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脑部血液流变性,促进脑细胞再生[7]。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8.11%、87.84%,均高于对照组的37.84%、6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ugl-Meyer、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康复疗法可减轻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7.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 陈秀芳,王朝军,罗国英,等.早期康复训练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15,23(1):109-111.
[4] 任颖.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塞合并高血脂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4,32(10):159-161.
[5] 赵艳香,路明.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头针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9):13-16.
[6] 胡光强,余录,张丰正,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PCNA表达的影响[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4,37(5):488-490.
[7] 徐新国,韩勇,陈立荣.改良头皮针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5,37(3):374-376.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3-13
刘永才(1976-),男,河南省浚县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针灸。
R246
A
1673-2197(2015)14-0093-02
10.11954/ytctyy.2015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