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后溪、手三里配合运动疗法加刮痧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
2015-04-26张会莲
张会莲
(惠州市中医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1)
针刺后溪、手三里配合运动疗法加刮痧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
张会莲
(惠州市中医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1)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手三里配合运动疗法加刮痧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后溪、手三里配合运动疗法加刮痧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刺后溪、手三里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患者治愈10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疼痛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后溪、手三里配合运动疗法加刮痧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痉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急性腰扭伤;针刺;运动疗法;刮痧
急性腰扭伤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由腰部软组织猝然遭受扭闪或过度牵拉等间接外力所致,损伤可及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关节囊、腰骶关节及骶髂关节等。该病属于中医中“闪腰”“腰部伤筋”范畴,古今医家对于该病多予以针灸治疗[1-4],但采用针刺后溪、手三里配合运动疗法加刮痧的综合疗法尚未见报道。为验证该法的有效性,笔者以31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门诊收治的61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6.3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8.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存在外伤史,腰部伤后立即出现剧痛,严重者不能翻身,疼痛多为持续性,活动、大声说话、咳嗽、喷嚏甚至深呼吸均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后部,呈反射性下肢痛。体征:站立时腰部强直,两手撑腰,步履艰难,骶棘肌和臀大肌紧张;辅助检查:X线片一般无特殊表现,但需排除腰椎骨折。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针刺后溪、手三里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针刺手三里(位于手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下2寸),取背靠坐位,患者两手平放在椅子上,施针者于手三里处常规消毒,用右手持30号2寸针刺入手三里穴(双侧),以患者感觉有酸胀麻痛、蚁行感为宜。针刺后溪穴时嘱患者双手微握拳,取两根30号2寸不锈钢毫针,采用指切进针法将针刺入,针尖透向合谷穴方向,左右各l针,先施以小幅度捻转得气后,再大幅度捻转,施以强刺激手法,留针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嘱患者自行直立,两手放松,留针期间注意活动腰部,可进行小强度运动,如下蹲、起立、行走、前俯后仰和左右旋转等,逐渐加大运动幅度,直至轻微出汗。
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刮痧治疗。患者取手扶物体站立位,先将活血刮痧油均匀涂抹于腰背部,施术者右手持水牛角刮痧板,与皮肤呈45°角,从上而下,先刮拭背部正中线(督脉,从胸7~8开始至骶椎循行部分),再刮拭背部两侧(从胸7~8至骶椎两侧)。主要刮拭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即脊椎旁开1.5和3寸的位置。用力应均匀适中,除向刮拭的方向用力施加一定压力外,还要向下按压刮拭部位,力度大小根据病人体质、病情及承受能力而定。每次刮拭应保持速度均匀、力度平稳,不要忽轻忽重。数分钟后,病灶体表出现紫红色斑点或密集的紫红疙瘩,是为出痧。出痧后嘱患者饮适量温开水,帮助新陈代谢、疏通经络;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食品,以免影响胃肠消化,使邪气不能外泄。每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临床治愈:患者能自由活动,腰部功能恢复,无异常症状及体征;显效:患者腰部功能基本恢复,存在局部不适,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腰部活动受限,存在轻微疼痛;无效:患者腰部无法活动,疼痛持续或加重。采用VAS评分量化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3次治疗后,疼痛减少8分以上为临床治愈;疼痛减少5~7分为显效;疼痛减少3~4分为有效;疼痛减少0~2分为无效。总有效=临床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患者治愈10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疼痛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 分)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晕针症状,后自行恢复。
3 讨论
西医认为,急性腰扭伤是由于人体负重大于体力极限,导致腰部肌肉剧烈收缩而损伤筋膜、肌肉、韧带等,或因姿势不当或用力不当,使某些肌肉或韧带超出负荷限度而造成损伤。如搬抬重物时,腰部的正确姿势是下肢屈曲,腰部伸直,重物多靠双腿肌力抬起。若下肢伸直,腰部屈曲抬物,则重量多由腰部肌肉和韧带承担,很容易造成腰部肌肉和韧带损伤。急性腰扭伤可发生于咳嗽、打喷嚏、哈欠伸腰时,称为“闪腰”。该种腰扭伤虽无强大暴力,但因动作不协调,致使腰部肌肉韧带骤然收缩,造成腰椎小关节错位。
中医对于该病早有认识,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腰扭伤的外因多为弯腰搬抬重物时用力过度或体位不正,导致腰部筋肉强烈收缩或过度牵拉,致使腰脊椎间关节突然扭转、闪挫,造成筋肉、筋膜、关节、韧带损伤,腰部气机不利,血液瘀滞而肿胀疼痛;内因为患者素来肾气虚亏,筋骨不健,或恣情纵欲,而致使肾虚精亏,或年老体衰,或多种慢性疾病迁延日久,导致肾精不足、腰失濡养;或平素不喜活动,或腰部本有劳损,或本有先天变异者,在轻微外力作用下而扭闪腰部,导致气机滞涩而发病。
该病属于中医“闪腰”“腰部伤筋”范畴,西医止痛药物效果不理想。中医认为急性腰扭伤的病机为督脉与膀胱经经气受损,治宜理气止痛、活血化瘀,调理督脉与膀胱经气。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穴,是八脉交会穴,又为足太阳经同名经的腧穴,能通调足太阳经气,“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针刺后溪穴能使气至病所,行气血而通经络,使受伤组织功能恢复正常[6],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手三里为手阳明经穴,临床用于治疗腰痛,报道不多。但《针灸甲乙经》中提到:“腰痛不得卧,手三里主之。”除此之外,《灵枢·经筋第十三》中记载:“手阳明经……挟背。”《通玄指要赋》曰:“肩背患、责时前之三里”,为针刺手三里提供了理论依据[7]。此二穴可疏通督脉与膀胱经经气,符合中医“下病取上”的取穴原则,加之取穴远离患部,不妨碍患部活动,加以适当运动,可充分激发经气的自我调节和疏导功能,从而促进督脉恢复和膀胱经气运行,继而恢复腰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消除疼痛[8]。刮痧治疗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其采用牛角、玉石等在皮肤相应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9]。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患者治愈10例,显效7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76.6%,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疼痛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针刺后溪、手三里配合运动疗法加刮痧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痉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刘莹,李平.昆仑穴临床应用规律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43-45.
[2] 韩景献.“三焦气化失常一衰老”相关论[J].中医杂志,2008,49(3):200.
[3] 黄健琳.针刺手三里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腰肌紊乱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37.
[4] 陈树东.急性腰扭伤治疗验案1则[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235.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94.
[6] 陈静,朱光华.针刺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39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2):65.
[7] 黄志斌,涂美香.针刺手三里治疗急性腰扭伤123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0,1(2): 84.
[8] 李宝玉.针刺后溪、太冲穴复加运动治疗急性腰扭伤 82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3(14):78.
[9] 周曼颖,周曼奕.针刺加刮痧法治疗急性腰扭伤1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0):1798-1799.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3-12
张会莲(1970-),女,广东省惠州市中医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针灸。
R245.31;R244.4;R274.34
A
1673-2197(2015)14-0091-02
10.11954/ytctyy.20151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