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运动升降紊乱角度浅谈消渴病机
2015-04-26谢宛君李晓菲张广清
谢宛君,李晓菲,张广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405)
从圆运动升降紊乱角度浅谈消渴病机
谢宛君,李晓菲,张广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405)
从六气圆运动升降紊乱角度研究消渴病,其基本病机为水寒、土湿、木郁,早期表现以阳气向外耗散太过而致燥热为主,晚期则为风火相合兼精虚而见阴阳两虚,随证治之,治疗原则为温水、运土、达木,但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消渴;六气;圆运动;证治
历代医家普遍认为消渴病发生基本病机为“阴液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治疗施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大法。然而,消渴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疾病阶段临床表现有明显区别,同时该病机不能完全解释消渴病出现的诸多症状。人与天地相参,秉大气五行而生脏腑,自然界中存在六气的圆运动,人身亦然。本研究旨在从六气圆运动升降紊乱角度探讨消渴发生、发展及治疗,分述如下。
1 正常圆运动气机升降
“六气”指是风、寒、暑、湿、燥、火六者,又称厥阴风木、太阳寒水、少阴君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少阳相火。正常圆运动中,木升金降,水升火降,土气位于中部,《素问·六微旨大论》[1]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其中“退行一步”即“右行一步”,“复行一步”即“复退行一步”“复右行一步”,故可推测六气周流次序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大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由此可见,六气周流如环无端,不可分割。若圆运动失常,木气不能升发则病风,火气不能下降,君火偏见则病热,相火偏见则病暑,土气不能运化则病湿,金气不能凉降则病燥,水气不能温藏则病寒,圆运动升降紊乱则百病生。见图1。
2 圆运动升降紊乱与消渴病机
不少医家以“阴液亏损,燥热偏盛”为消渴基本病机,如《医学原理》[2]中记载:“三消之症,尽由津液枯涸,火热炽盛所致。”《四圣心源》[3]云:“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风木之性,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两者有明显区别,笔者较为同意第二种观点。从圆运动气机升降示意图可知,肝木生于肾水,长于脾土,喜条达而恶抑郁,肾水温暖,脾土得温,健运而不生湿,则肝木条畅、疏泄。若肾阳相对不足,命门之火不温脾土,湿困脾土,肝木失梳,木气郁滞而强行疏泄,则成肝风,相火失其封藏而向外耗散,风、火均属阳,煎灼阴液则成燥热,发为消渴。故水寒、土湿、木郁为消渴基本病机。
图1 圆运动气机升降示意图
3 消渴发展过程中圆运动变化
消渴为动态发展疾病,不同阶段证候各有侧重,故相应病机也不同。消渴早期,“土湿”为发病关键环节,如《证治汇补·消渴》[4]云:“脾胃衰,不能交靖水火,变化津液而渴者。”脾胃同居中焦,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肝木之升需脾土之升相助,如中焦土湿,肝木郁阻,则生燥热。而“土湿”因何而成?笔者以为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多数消渴患者饮食失节,有嗜食肥甘厚味习惯,脾胃负担重致脾土失运,湿气聚集则“土湿”;第二,“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5]”。肾主一身阴阳,主水,少阴脏寒,肾不主水,脾土失温,土不固水而水湿泛溢,同时肝木强行疏泄使肾中阳气耗散则进一步加重,“少阴脏寒”而加重“土湿”。故消渴早期脾肾为本,肝木为标。肝木失其升发而困于下部,强行疏泄,则小便频数;相火失其封藏而向外耗散,则燥热多汗;阳热阻于上焦,则口渴多饮,煎熬胃土故见多食易饥……消渴早期临床表现以阳气向外耗散而致燥热为主,出现口干、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肝木妄行疏泄使阳气耗散过多,随着病情发展,人体阳气逐渐不足。肾主一身阴阳,今阳气不足,阳不化阴则为水,水液内停而居于下,故下肢浮肿,阳虚水泛则面目浮肿;“水寒”情况加重,中焦脾土不温,脾湿失运则见便溏、齿印;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气血不充则少气懒言、头晕;肝失疏泄而成风,肝风挟下位水气上冲则心下悸,头眩;肾失封藏,阳气外散而成火,风火相合,上及头面,兼扰心神故面红目赤、失眠多梦;风火伤肝精、耗肾水、夺心血,再加阳气渐减,阳损及阴,则阴更虚,故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消渴后期患者多见面色淡黯,神疲乏力,身重畏寒,少气懒言,夜尿频多,便塘,舌淡暗,边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皆为阴阳两虚证。
4 辨证论治消渴病
消渴基本病机为水寒、土湿、木郁,病位在肾、肝、脾,治当以温水、运土、达木为原则,但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消渴早期燥热为主,为水寒、土湿而致木郁,未见风火、精虚,治当温阳利水、健脾化湿。阳气恢复,脾土得温,脾运正常则消渴诸症随之消除,临床上针对“水寒”可给予真武汤等术附类方,针对“土湿”可治以四君子汤合干姜等燥脾之剂。
消渴晚期,水寒土湿,风火相合兼精虚,阴阳两虚,治当以补肾助阳、健脾运土、养肝益精之法。代表方如肾气丸,方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肝泄泻,地黄、山萸肉益精,全方功效诚如《医门法律·消渴门》中“夫肾气丸蒸动肾水,为治消渴圣药”。
5 结语
从圆运动升降紊乱角度看,消渴基本病机为水寒、土湿、木郁,因水寒、土湿发展为肝之疏泄太过,渐见风火相煽,最终发展成为精虚、元气涣散之象。早期表现为阳气向外耗散过程,晚期则见风火相合兼精虚、阴阳两虚,治当以温水、运土、达木,但不同阶段有侧重。
[1] 崔钟雷.黄帝内经[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151.
[2] 明·汪机撰.储全根,万四妹校注.医学原理·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46.
[3] 清·黄元御著.孙洽熙校注.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81.
[4] 李中梓.证治汇补[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85:318.
[5] 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85-87.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1-25
谢宛君(1992-),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校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E-mail:807643750@qq.com
R259
A
1673-2197(2015)12-0060-01
10.11954/ytctyy.2015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