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味生黄芪、炙黄芪治疗气虚下陷型直肠内脱垂临床研究

2015-04-26崔立津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排粪气虚黄芪

陈 懿,崔立津

(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4)



单味生黄芪、炙黄芪治疗气虚下陷型直肠内脱垂临床研究

陈 懿,崔立津

(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4)

目的:观察单味生黄芪、炙黄芪治疗气虚下陷型直肠内脱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气虚下陷型直肠内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炙黄芪疗法,实验组采用生黄芪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排粪造影复常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排粪造影复常率为19.4%,临床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患者排粪造影复常率为22.2%,临床总有效率为77.8%。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味生黄芪、炙黄芪治疗气虚下陷型直肠内脱垂均可获取一定的临床疗效,两者患者排粪造影复常率及治疗效果接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气虚下陷型;直肠内脱垂;生黄芪;炙黄芪

直肠黏膜内脱垂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症,主要指直肠黏膜松弛脱垂,并折至肛管或直肠远端,基本不脱出肛外,腹压或排便增加时易加重症状,临床多表现为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若处理不及时,不利于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目前,针对该病西药治疗效果欠缺,手术或药物注射治疗并发症多、复发率高,因此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1]。为深入探究单味生黄芪、炙黄芪治疗气虚下陷型直肠内脱垂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72例患者进行比较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文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气虚下陷型直肠内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78±2.18)岁;实验组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23±3.56)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现代中医肛肠病学》[2]中气虚下陷型直肠内脱垂临床诊断标准,伴有反复肛门坠胀超过3个月、神疲乏力、脉虚无力、舌淡苔薄、肛门松弛等情况;②排粪造影提示松弛部位直肠黏膜呈杯口状影;③临床资料齐全,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伴有泌尿科、骨伤科疾病者;②严重肝、心、肾、呼吸、造血系统、代谢功能紊乱者;③子宫后倾、盆腔炎者;④娠期患者;⑤恶性肿瘤、结直肠炎症者;⑥研究前3个月行肛肠疾病手术者;⑦不配合研究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炙黄芪疗法治疗,选取100g生黄芪煎汤,每次留取200mL药汁口服,于空腹状态下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持续2个疗程。

1.4.2 实验组 采用生黄芪疗法治疗,取100g生黄芪,煎汤留取药汁200mL/次,早晚空腹口服。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持续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排粪造影检查结果。松弛直肠黏膜伴有杯口状影像,从其套叠深度出发,主要分为3个等级:3~15mm为轻度,16~30mm为中度,31mm及以上为重度。

1.6 疗效标准

参考《中国肛肠病学》[3]相关依据,全面评价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痊愈:肛门坠胀完全消失,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排粪造影呈正常状态;好转:肛门坠胀基本消失,临床症状及体征稍微改善,排粪造影降低1个级别;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排粪造影结果均无明显变化。

总有效率=(痊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排粪造影检查结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排粪造影复常率为19.4%,低于对照组的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排粪造影检查结果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7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肛门坠胀为肛肠科常见疑难症状,与心理精神因素、妇科、肛肠科、骨伤科等疾病相关,其中直肠黏膜内脱垂属于关键致病原因[4]。临床上直肠黏膜内脱垂多表现为肛门坠胀不适,其病理机制多因骶曲发育失常,导致坐骨直肠窝或骨盆直肠窝脂肪量下降,出现手术刺激,或发生骶尾神经损伤,再加上长期腹泻、便秘等因素影响,促使盆底肌肉出现松弛症状,最终促使直肠朝下方移动,肌层与黏膜分离,形成直肠黏膜内脱垂[5]。目前,临床该病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外治法、内治法、手术疗法,其中内治法多选择补中益气汤,外治包括贴敷、针灸等,而手术治疗主要方式为经肛门、经腹,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操作难度大,普及难度高[6]。中医理论认为,直肠黏膜内脱垂主要归属于虚秘、脱肛等范畴,多因气血损耗、脏腑虚损、肾虚不固或气虚下陷所致,治疗坚持“陷者举之,虚者补之,寒者暖之”,多提倡益气升提固脱法[7]。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本研究主要选择内服药物(黄芪)治疗气虚下陷型直肠内脱垂患者。祖国中医学指出,生黄芪微温、味甘,可托疮生肌、补气固表、利水,治疗气血虚弱、中气下陷、子宫脱垂、自汗等症具有一定疗效;炙黄芪性温、味甘,具有脾经、归肺、益气补中之功效,主治气虚乏力等症,补气效果明显[8]。研究[9-10]显示,黄芪可利水消肿、固表止汗,升阳举陷、益气固摄者宜用,痿症、半身不遂者可辅以黄芪治疗。

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排粪造影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疗法补气效果接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李冠武,顾强,谢禹昌,等.直肠内脱垂病人直肠形态研究及临床意义[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4):526-528.

[2] 荣文舟.现代中医肛肠病学[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01.

[3] 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09-823.

[4] 张鑫,田跃,童卫东,等.直肠内脱垂患者直肠顺应性变化与肠黏膜中TRPV1、5-HT表达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21):2282-2285.

[5] 赵军超,欧春.直肠内脱垂的中西医诊治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3):222-224.

[6] 侯俊仁.消痔灵注射合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气陷型直肠内脱垂性便秘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33(5):2650-2650.

[7] 高献明,叶玲.吻合器直肠黏膜切除吻合术联合中药口服治疗直肠内脱垂性便秘12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3):48-49.

[8] 徐月,陈莹璐.四面二次注射加直肠黏膜间断纵行缝扎术治疗直肠内脱垂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17.

[9] 陈卫平.直肠内脱垂的中医诊疗浅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75-76.

[10] 刘佃温,范培.中药联合PPH技术治疗直肠内脱垂43例[J].光明中医,2012,27(3):535-536.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3-26

陈懿(1989—),女,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中药师,研究方向为医院中药学。

R269

A

1673-2197(2015)12-0123-02

10.11954/ytctyy.201512066

猜你喜欢

排粪气虚黄芪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一种新型排粪造影助推器的设计与应用
黄芪是个宝
MRI动态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性便秘诊断中的应用
带鱼黄芪汤缓解胃下垂
20例便秘患者动态排粪造影的分析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