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社会责任担当

2015-04-23王向阳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4年12期
关键词:考试题本题思想品德

王向阳

一、学科属性与中考试题的社会责任担当

教育实践反复证明,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不会天然生成,也不能靠植入灌输给予,只能亲自感悟、体验、参与、实践,并辅以必要的熏陶、感染、启发、引领,从而渐次积累,自主习得,方可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思想品德学科的固有属性,客观上要求中考试题命制的终极目标既不在于考查知识,也不在于考查能力,而在于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说,中考不是考查学什么、怎样学、学得如何,而是考查是否会用、怎样用、用得如何,以及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能否运用所学内容客观、辩证、全面地进行认识、分析、评判,是否有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从命题立意角度看,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立意、能力立意、教育价值立意。显然,在这三个层次中,教育价值立意当属最高层次。不言而喻,中考试题所要追求的立意应为后者,旨在升华情感,检验态度,考查价值取向。在这里,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目标。

因此,思想品德中考试题应饱含责任意识,深寓社会担当,关注国计民生,透视世相百态,直面社会现实,崇尚公平正义,发挥学科优势,彰显德育功能,倡导学以致用,引领考生成长;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旗帜鲜明,震撼人心,针砭时弊,直击要害,经典传神,回味隽永。

二、十年中考试题社会责任担当例证

【例1】2012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A卷第5题(多项选择)。试题展示了四幅“最美人物”图片,并用一句话介绍每个人物的主要事迹,如“最美奶奶”柴小女——连救4人勇献身、“最美妈妈”吴菊萍——托举生命书大义、“最美教师”张丽莉——舍己救生负重伤、“最美功臣”李文祥——隐功埋名50年。然后让考生选出“弘扬中原精神,彰显河南形象”的是哪几位。

本题综合性很强,直观立体呈现4位英雄人物的形象和事迹,图片与文字巧妙搭配,题肢虽言简意赅却信息丰富,整体设计极具艺术性。这4位“最美人物”是当时我国社会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代表,呈现他们的事迹,有利于倡导优良社会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题目的落脚点要求考生选出“弘扬中原精神,彰显河南形象”的模范人物,充分体现试题的地域性特点,增强考生热爱家乡、关心河南、建设中原的情感和责任意识。

【例2】2005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B卷第8题(多项选择)。试题以一幅漫画(见下页图)作为背景材料,直观形象地揭示非法用工者为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视生命如儿戏的不法行径,并设置了四个选项:A.生命最可贵,安全大于天;B.非法小煤窑主一切为了赚钱,不顾工人死活;C.取缔非法小煤窑势在必行;D.能源建设刻不容缓。本题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安全生产、尊重生命等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并以此培养和提升他们关注社会问题、明辨是非、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考生在答题的同时,受到了一次关爱生命的教育,人性得到洗礼,情感得以升华。

【例3】2011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A卷第7题(多项选择)。试题以“地是人之母,耕者思良田”作为导入语,巧妙切入主题,然后呈现一组前后对比强烈的数据:我国用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由十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结合数据,试题设问“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并给出四个选项:A.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B.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C.杜绝城区改造和房地产开发;D.坚决制止违法违规用地现象。

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又是资源小国。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剧资源短缺。耕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违法违规乱占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守护好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本题紧扣课程标准,以我国的耕地资源现状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国情国策的认识水平,引导考生关注国情、了解国策,激励考生增强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用实际行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例4】2012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A卷第8题(多项选择)。试题在背景材料中首先指出出租车的作用与功能,即出租车属于公共交通资源的一种,对于方便群众出行、提高办事效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后展示一些地方出租车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如多年来未增加出租车数量而乘车费用却一再飙升、目前万人拥有出租车数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经常发生乘客被拒载现象等。基于此,设置四个选项:A.时距并计:侵犯了消费者权益;B.不断涨价:增加了乘客负担;C.拒载乘客:违背了职业道德;D.数量不增:加剧了供需矛盾。试题通过对出行问题的聚焦和关注,综合考查消费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解决好民生问题等内容,充分体现生活化、实践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命题理念和原则。

【例5】2014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说明与检测》综合测试(四)第6题(多项选择)。试题背景材料: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历史遗迹尚存,民族血泪未干。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日本政界的一系列举动让人忧心:2012年9月11日,时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对钓鱼岛实施所谓的“国有化”;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悍然参拜靖国神社;2014年伊始,各国元首齐发新年贺词,期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唯独安倍晋三叫嚣“夺回强大日本的战斗才刚开始”,同时,他还多次鼓吹修改日本和平宪法。设问:对此,我们要……本题实质上考查考生如何看待该问题以及如何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四个选项分别是:A.坚定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信心;B.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坚决应对任何挑衅行为;C.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提升综合国力而努力;D.不予理睬,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留在中华民族记忆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是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永远滴血的伤口,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2014年岁逢甲午,中日关系形势异常严峻,种种情况表明,日本军国主义正在死灰复燃,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本题通过鲜活的材料和鲜明的选项帮助考生明确历史使命,增强责任意识,激励我们勿忘国耻,矢志强国,具有强烈的警示、教育作用。endprint

【例5】2006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B卷第13题之一(观察与思考)。试题结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示考生:我们生活在幸福、快乐、祥和的新时代,体现新风尚的人和事层出不穷,但仔细观察,也会发现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和不文明现象,这些情形属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然后让考生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请讲述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或其他你所了解的荣辱事件或现象;(2)请对你所讲述的事件或现象进行评论。本题的最大亮点在于没有题干和现成参考答案,其开放程度空前。它选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重大主题,要求考生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去讲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论。本题的设置给考生很大的思维空间,他们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着重考查考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对社会现象的感悟和理解,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6】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A卷第10题(观察与思考)。试题先呈现了两个镜头,第一个镜头:“五一”假期的某市人民公园,郁金香开得正艳,游人纷纷挤进花圃竞相合影留念……一个六七岁模样的小女孩,默默地蹲在拍照的众人身后,用稚嫩的小手扶起半倒在地的郁金香,又仔细地刨来新土,重新栽种,她被人们誉为“最美河南女孩”。第二个镜头:九岁的小葛在放学路上捡了200元钱,在寻找失主的过程中,却迎来了4位“失主”——阿姨A:“这是我在××路上丢的钱”,结果路名不对,阿姨低头走开;阿姨B:“这200元是我的买鞋钱”,经核实,阿姨脸红;叔叔A:“谢谢好孩子,拾金不昧”,经盘问,情况不符,叔叔转身离开;叔叔B:“好孩子,这钱分你一半”,小葛无语,陷入沉思……据此,设置两个问题:(1)镜头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2)针对上述现象,你有哪些感悟?

“最美河南女孩”默默扶起倒地的花

两组故事均真实存在,发生在我们身边。它让我们关注和深思,给我们感悟和启迪,让我们体验社会生活的复杂,要求我们加强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增强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努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本题材料鲜活,揭示的社会现象深刻,问题设计新颖,引发人们多元思考、深入思考。

【例8】2013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说明与检测》综合测试(一)第11题(观察与思考)。试题通过图文结合方式详细描述,并如实呈现了某市一处不科学、不合理的交通道路设计,具体如下:

右图是某市机场高速路与东海路交叉口的立交桥示意图。东海路下穿机场高速路;东海路和机场高速路中间均设有隔离带,不能随意调头;EF之间为单行车道,只能沿EF方向行车,不能沿FE方向行车。该交叉口自北向东转向的车辆须先在A处向西南行驶,至东海路后再调头。调头地点原设在B处,后移至C处,再后又移至D处。CD间的距离约1公里,且D处为调头车辆高度密集地段,经常拥堵,甚至发生纠纷。每天约有3000辆次车必经此地调头。设问:(1)图示自北向东转向车辆在D处调头的行车路线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2)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使车辆自北向东转向时能够安全、快捷、高效。

本题关注社会生活,聚焦民生热点,引导考生学以致用,着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本题呈现出多维、立体、发散的特点,有利于培养考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考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实现中考试题社会责任担当对命题者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责任担当是思想品德中考试题的主要和基本功能所在。它要求试题研制者必须做到:

——以人为本,立足本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情牵社稷天下、心系国计民生,出以公心、善谋全局,从善如流、疾恶如仇,爱憎分明、勇于担当;

——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对考生、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对命题工作具有很强的敬畏感,把命题工作作为自己极其神圣和庄严的使命;

——植根生活沃土,精选命题素材,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社会生活中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常的现象和情况要善于发现,认清事物的本来面貌;

——坚持用事实说话,坚持正面引导,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引导考生辨别是非、感悟明理,引领其置身情境、表达心声,鼓励其展示实力、实践创新,帮助其激浊扬清、追求真理;

——坚持基于生活,基于课标,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成长;

——在命题者身上,既需要有热血、正义、良知、无畏等元素,又少不了睿智、深邃、明察、洞悉等因子。

(本文转载自《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中旬初中版,有删减。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之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HA060030)endprint

猜你喜欢

考试题本题思想品德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今天是几月几日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