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抗凝应用时间研究
2015-04-23董泽民马信文王家干
董泽民,马信文,王家干,王 勇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攀枝花 617068)
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主要的致病因素[1]。本文选取2008 年6 月~2014 年1 月在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00 例,研究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抗凝应用时间。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 年6 月~2014 年1 月在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A、B 两组,每组50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议》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排除非初次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凝血功能异常、有严重的心、肝、肾等方面疾病、癌症以及治疗前4 周内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等抗凝药物的患者。A、B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病侧位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A、B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病侧位等一般资料上的比较
1.2 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进行手术和护理,且所用假体均为非骨水泥固定型。A 组在手术后6~8h 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IU、每天1次,服用疗程为10d;B 组在手术后6~8h 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IU、每天1 次,服用疗程为30d。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1 天与手术后第1、10、30d 分别抽取A、B 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样,进行TAT、F1+2、D-dimer 与Fib等指标的检测,同时,对患者下肢进行静脉造影检查。
1.3 评估标准
1.3.1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抗凝剂采集标本选用枸橼酸钠,将所取血样,用离心机(3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出血清,将血清样本放入-80℃的冰箱里冷冻等待检验。选用美国Promage 公司提供的试剂盒,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检测操作。
1.3.2 凝血酶原片段F1+2 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将所取血样,用离心机(3000 r/min、离心20 min)分离出血清,将血清样本放入-80℃的冰箱里冷冻等待检验。选用美国Promage 公司提供的试剂盒,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检测操作。
1.3.3 D 二聚体的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抗凝剂采集标本选用枸橼酸钠,将所取血样,用离心机(3000r/min、离心15 min)分离出血浆等待检验。选用美国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公司提供的试剂盒,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检测操作。
1.3.4 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采用凝固法:抗凝剂采集标本选用枸橼酸钠,将所取血样,用离心机(3000r/min、离心15 min)分离出血浆等待检验。选用美国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公司提供的试剂盒,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检测操作。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用t 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 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1d 以及手术后第1、10d 四项凝血指标的比较A 组,B 组患者在术前1d、术后第10d TAT、F1+2、D-dimer 与Fib 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与术前1d 比较,A、B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0d 凝血四项指标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A、B两组患者6手术前1d以及手术后第1、10d四项凝血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1d、手术后第30d 四项凝血指标的比较表3 可见,与A 组比较B 组患者在术后第30d TAT、F1+2、D-dimer 等指标显著降低(P<0.05);与术前1d 比较,A、B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0d TAT、F1+2、D-dimer 等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相对术前1d,A、B 两组患者术后30d Fib 升高不显著(P<0.05);术后30d,A、B 两组患者Fib 无显著差异。
表3 A、B两组患者手术前1d以及手术后第30d四项凝血指标的比较
2.3 A、B 两组患者术前1d 以及术后第1、10、30d 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结果的比较统计A、B 两组患者术前1d以及术后第1、10、30d 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结果,A 组患者在术后第10d 有2 例出现血栓现象,B 组患者术后第1d有2 例出现血栓现象,两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表4 A、B两组患者术前1d以及术后第1、10、30d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众多研究者推荐对无禁忌证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抗凝治疗[2]。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3]。血浆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具有重要的早期预测价值[4]。目前,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F1+2)、D-二聚体(D-dimer)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通常作为评估机体是否处于高凝状态的标志物[5-6]。有研究显示,通过两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7d 后四项凝血标志物水平相对手术前均有明显的升高,再一次证实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早期凝血机制的激活现象[7]。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预防治疗结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避免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8]。低分子肝素不仅可以有效的预治下肢深静脉血栓,还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是临床上一种安全的抗凝药物[9]。使用低分子肝素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进行抗凝,能够有效的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10]。
本研究显示,相对两组患者在术前1d、术后第10d TAT、F1+2、D-dimer 与Fib 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相对术前1d,A、B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0d 凝血四项指标均显著升高。相对A 组,B 组患者在术后第30d TAT、F1+2、D-dimer 等指标显著降低;相对术前1d,A、B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0d TAT、F1+2、D-dimer 等指标均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术后30d Fib 虽有所升高,但是不显著;术后30d,A、B 两组患者Fib 无显著差异。A 组患者在术后第10d 以及B 组患者术后第1d 有均有2 例出现血栓现象。本次研究表明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体内的凝血机制能被早期激活,之后的高凝状态可持续30d。总之,根据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延长使用抗凝药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朱智奇, 侯 明, 谢小青, 等.DHS、解剖型钢板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8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13, 24(7):964-966.
[2] Alonso-Coello P.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 2012, 41Suppl2: e669-690.
[3] 阳春华, 王万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7(4): 48-49, 59.
[4] 胡钦胜, 沈 彬, 杨 静, 等.动态检测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原预测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 2(3): 133-137.
[5] Tenna AM, Kappadath S, Stansby G, et al.Diagnostic tests and strategies in venous thromboembolism[J].Phlebology, 2012, 27Suppl2:43-52.
[6] King A.Thrombosis: Selective D-dimer testing improves efficiency of DVT diagnosis[J].Nat Rev Cardiol, 2013, 10: 118.
[7] 张 恒, 林剑浩, 李虎, 等.抗凝时限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指标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7): 525-528.
[8] 李卫敏.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J].河北医学, 2014, 20(6): 1044-1045.
[9] 韩 艳.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J].陕西医学杂志, 2011, 40(2): 232-233.
[10] 周 林, 李乃戈, 黄体军,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22(3): 28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