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于美的发现
2015-04-21于耀宣
于耀宣
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满足学生对于基本认知的需要,更要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学的魅力,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精彩。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步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理解文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里的美育资源,通过营造氛围、创造情境、激发想象、分析形象等,引领大家来发现和欣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享受语文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升人格,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中职语文教材当中,文学作品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类型。不同体裁的文章,对于美的表现方式也是有差异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有效的美育教学,让语文中的美更好地流淌在学生心间呢?下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从词汇中发现美
在很多文章中,巧妙应用词汇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生动、形象的词汇可以非常真切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很多的体现。他在形容荷花的时候,用了“袅娜”这个词语,非常生动、具体,让读者一下子就想到荷花、荷叶在风中轻微摇摆的姿态。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在形容王熙凤的第一次出场和林黛玉拜见贾母的时候,使用了“陪笑”这个词语,用的非常巧妙和形象。一个“陪”字,真切地表现出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苦楚,表现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的心酸和无助。正是这些巧妙的用词,把主人公的形象和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在诵读中品味美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而经典文章的诵读,便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成功的朗读不仅可以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的语言美,更可以帮助大家迅速进入到作者所描述的情境当中。
首先,多次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读得多了,更容易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写作的意境,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感受到文章的整体风格。例如,我们在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在读鲁迅的《药》时,更是可以体会到命运多舛的无奈,从而对作者的剖析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
其次,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例如我们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整首词的基调都是“悲”,所以要读出其中的悲愁。在朗读的语速方面,应该采用比较缓慢的语调,融入自己的感情。对于词中的关键词语,在朗读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例如后半部分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中的“点点滴滴”四个字可以缓慢地读出来,中间注意停顿,最好是一字一顿,能做到声断气不断就更完美了。教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这首词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女词人当时的心境,并逐步感受到她坚强的心灵。
三、在不同的人物形象中体会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各种体裁的文章非常丰富,不同的文章中更是塑造了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有善有恶、有美有丑,只要我们仔细去观察和探索,就能从更多的细节中发现美。
《雷雨》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其中就有很多典型的例子。例如繁漪,很多人对她的评价是恶,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她还有属于自己的美的一面,就是在对待自己的爱情方面,她执着、勇敢,不顾一切。例如周朴园,虽然有丑恶的一面,但是如果从他对待繁漪的角度来看的话,他为她高价聘请国外的医生、劝导她服药等都体现出了善的一面。所以,不论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所以要从多方面去看一个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有缺陷的人物形象中学会自省,从不同角度发现人物的美好之处。
四、在观念联想中创造美
所谓的“观念联想”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文章中不同形象的引导之下,进行联想和补充。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莫泊桑的《项链》,结尾让大家都出乎意料,在读者的意犹未尽中戛然而止,很多人都忍不住对女主角以后的生活进行联想和猜测。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揣测主人公的心境,对这个结局进行再创作,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让大家在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当中,深刻感受到文章主人公的心境,体会到文学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层次。
总体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一个人的审美活动如果想要达到一个高的层次,就需要在很多方面努力。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品味美,从而达到以文化熏陶人、以智慧折服人、以感情打动人的目的,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丽,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