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育人
2015-04-21韩春艳
韩春艳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怎样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呢?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合格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仅有才华,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心理素质。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德为先,和谐成长。”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让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育人先育德,如果学生没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再好,也不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行对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每天只关注成绩好、家境好的学生,要平等对待班级的每一名学生,了解班级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状况,更要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人格,尤其要多关心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家庭比较特殊的学生,对待他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心理,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树立起自信心,又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班级重要的一员,进而让他们学会关心别人、爱护别人。例如,在我们的学生中,有失去亲人的孩子,也有家庭非常困难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学习成绩很差,如果我们对他们只是一味责备,而不去尊重他们,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应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遇到问题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要及时与他们沟通,经常和他们谈心、做游戏、共同劳动等,师生平等相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我们当成朋友,师生之间就会无话不谈,有什么心事学生也会和我们说了,这时再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学生一定会欣然接受。
二、教师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身为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品行对学生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为自己充电,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言行,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有着良好师德的教师更令学生敬佩,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重要作用,我们是育人者,应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三、教师应挖掘教学资源不断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在我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意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我们历史这一学科来讲,教材中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教育内容极其丰富,在授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材的挖掘,用更多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等优秀品质的教育。比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教材时,我会给学生讲到以下内容,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便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人民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先后有许多的中国人觉醒了,要把中国人民从困苦中解救出来,其中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运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领导中国人民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知道自己担负的使命,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其实,不仅是历史学科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他学科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四、教师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不仅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还有着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良好习惯,我们经常利用学校或上级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比如,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纪念青年节的征文比赛活动、“放飞梦想”的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逐渐感悟,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好书,育好人,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学生具备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思想境界就会提高,他们就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脚踏实地去学习和生活,并为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而努力。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