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期刊中文论作品的女性作者身份概观

2015-04-20蓓,陈

关键词:闺秀女学文论

王 蓓,陈 静

(济南大学 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在1840年到1919年之间发行的近代期刊中,女性作者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群体。近代,各类期刊层出不穷,更有专门的女性期刊大量出现,在此环境中,为数众多的女性作者通过大众纸质媒体从闺阁小圈子里突围出来,倡导女学、传播西学、点评时政、普及科学知识、发表诗文评论,让当时的读者和现在的我们看到,在时代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正在向现代知识女性转变的闺秀们的精神成长和思想动态。在近代女性发表在各类期刊里的各类作品当中,文学理论类创作从文体、题材、语言、观点等多个层面特别真实地呈现了近代女性知识群体的文学态度和观念,为我们了解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者的总体风貌和时代特征提供了特别珍贵的史料。但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

在搜集整理近代期刊中的女性文论作品时,我们发现,与同时期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女性文学作品相比,近代期刊中的女性文论作品数量不多且十分零散。翻遍一种几十期的杂志找不到一篇女性文论作品是常有的事情。一些文学观点的表达常常在各类散文、诗词、诗文序跋等作品中零星闪现,在搜集整理时有一定辨识难度,需要细读文献。

为了初步掌握近代期刊中女性文论创作的大体状况,在浩如烟海的各类近代期刊中,我们首先选择在发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数十种近代文学期刊中进行甄别,并在《礼拜六》《眉语》《小说月报》《小说丛报》《小说新报》《新小说》《小说林》《青年声》等8种期刊中搜集到了女性创作的文论作品;其次,我们查阅了《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①《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2006年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王长林、唐莹策划,初国卿作序,收女性期刊100余种,是目前最为全面收录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的资料类书籍。中的所有近代女性期刊,在《妇女杂志》《妇女时报》《中国女报》《香艳杂志》《中华妇女界》《女子世界》《神州女报》《女子杂志》等8种期刊中搜集到了女性写作的文论作品。在这两大类近代期刊中,我们共整理出77位女性作者发表于1840—1919年之间的文论作品100余篇,涉及期刊16种。这个范围当然不足以涵盖近代所有存世的期刊资料,但已经可以反映出近代期刊中女性作者文论创作的基本面貌。本文拟对这77位女性作者的身份做初步考察。哪些近代女性在思考文学问题、表达文学观点?她们进行文论创作的目的何在?这些问题的解答都要从了解这些女性作者开始。

一、文论作品女性作者性别身份确定的依据

性别身份的识别和确定是研究近代女性文论首先要做好的一件事。由于近现代期刊中一直存在男性作者用女名发表文章的现象,而且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完全没有个人信息,无法考证其身份,所以在近代期刊里的文论作品中,分辨作者的性别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我们经过多轮筛选,最终形成了判断作者女性身份的几条主要依据。

首先,最重要也是最确凿的依据是广为人知的文化名人确切的身份资料。比如秋瑾、徐自华、杨季威等,关于她们的家世、背景、著述等史料相对丰富,无需进一步考证。

其次,近代期刊在插图中有时会刊登女性名流、杂志编辑和作者的照片。比如杜清持、张姚景苏、杨季威、谈社英、徐畹兰、易瑜、汤修慧等女性文论作者的照片曾刊登在《女子世界》《神州女报》《妇女时报》《香艳杂志》《妇女杂志》等杂志上。这些女性作者多为当时女界名流,也是各大女性期刊非常活跃的撰稿人,并都有文论作品发表。以笔者所见,凡有照片的女性,几乎都有能找到其他资料表明其性别身份,所以,照片作为确定作者身份的证据并不是关键性的,但是它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女性作者提供了特别生动的资料。

第三,有不少文论作者为当时女子学校的学生,这类文章往往会在署名前注明作者单位。比如:苏州景海女学正科毕业生倪徽玙,广州立本女学学生冯本生,上海务本女塾高等科甲级生华昭復,江苏省立第一女师范讲习科一年级生孙筠等。这类作者常缺乏背景资料,但凭其女校学生身份即可认定性别。

第四,文章署名中使用“女史”“女士”等字样的作者一般为女性。如:心云女史、汝玉女史等。此外,署名前加夫姓的四字名一般为女性作者,如:王灵秉嘉、张李玉成、张姚景苏、范姚蕴素等。但是这两个依据不够严格,毕竟男性作者托名女性的现象在近代杂志中比较常见。所以这两条依据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一步确认。比如王灵秉嘉在《俪敬室随笔》中写道:“余夙喜研究植物,考察农事。恒于无事时,偕外子徘徊园中,评玩卉木,游行郊野,观览作物,以为向所诵读之植物学及农业图籍不过纸上空谈耳。”[1](P1436)文中明确提到了自己的丈夫,其为女性无疑。

以上诸条依据,我们在整理文献过程中相互配合使用,以确保不会误用男性或性别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目前搜集到的77位文论作品女性作者,数量虽然不多,但性别信息确凿,这对我们把握近代女性的文论创作和文论思想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二、文论作品女性作者的主要社会身份

女性在特定历史阶段所能够拥有的社会身份的数量和性质,可以显示出这一性别群体在相应社会环境中的境遇以及她们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力。近代之前,中国女性的社会身份局限于家族体系当中,以女儿、妻子、母亲为主,其影响力也局限于家庭范围内,虽然偶有特立独行者突出重围,在家庭之外的广阔领域中叱咤风云,但终究凤毛麟角、不成气候。近代,这种情况悄然发生了转变。近代期刊中,女性作者所撰文章多样,政论、科普、翻译、诗词、小说等,应有尽有。文章的作者或为医生,或为教师、学生,或为报刊编辑等,可见,近代女性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家庭之外获得多种社会身份。

具体到77位文论作品女性作者,她们共同的首要社会身份是能诗擅文的“闺秀”。“闺秀”并非仅仅是一个性别标签。“闺中之秀”意味着在某些方面优于普通女子。这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指代不同身份的女性,最常见的用法是用来指代旧时“大户人家有才德的女子”[2](P1400),专指富裕家庭出身的有教养的女性,而且多指未婚女性。这一用法主要强调女子出身的优越和德行上的优秀。在文学研究领域,“闺秀”一词的内涵有所变化,“闺秀”一词不再强调家庭出身的贫富贵贱,也不关乎女性的婚姻状况,而是强调女性的诗文书画才华,清代以来常见的“闺秀诗词”“闺秀诗话”“闺秀词话”就是这样的用法。

在此意义上,我们这里所涉及的77位文论女性作者都可算作“闺秀”。她们当中更有20位女子家庭背景显赫,或出身名门旺族,或来自官宦人家,或为名人之后。这20位文论作品女性作者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近代期刊中文论作品女性作者中的大家闺秀

这些大家闺秀一方面秉承家学,一方面拥有优质的人际网络。她们比一般闺秀有更多的机会上名校、结交名人、受教于名师。她们大多各有专长,有些更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在近代女性解放和社会变革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闺秀”这一身份外,女校教师、女校学生、报刊编辑是近代文论女性作者最具时代特征的身份标识。

女子学校是近代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务的最重要的园地之一,也是文论女性作者最为活跃的社会领域。

在77位女性文论作者中,有20位曾经致力于女子教育,占到女性作者总数的26%。其中亲自创办女学的有4人。杜清持是广州女学创办的先行人,从1902年到1905年她先后与人合作创办了移风、公益和坤维三所女学。[11](P93)何亚希1908年与丈夫高剑公共同创办留溪钦明女学。[16](P52)易瑜1909年在家乡湖南龙阳投资兴办龙阳私立女子小学堂,亲自管理并教学。1914年刘盛创办黑龙江省立女子教养院,招收各地灾民女童入学。[5](P94)此外,在这20名女学从教者中,有9位曾经担任女学校长。徐自华曾任南浔浔溪女校校长;施淑仪曾任崇明尚志女校校长;姚蕴素是通州公立女子学校的第一任校长[22](P363),杨雪瑶曾在其父杨白民创办的上海城东女学任校长;杨季威曾任1921年创办的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首任校长;李锦襄曾任广东香山师范学校校长。而黑龙江省立女子教养院首任院长刘盛,上海函授国文学校校长倪无齐,湖南浏阳含章女学校长贝李素筠则直接在文章署名中表明职务。这些女性作者是女子学校的高级管理者,担负着女子启蒙和教育的重任,在女界有着相当影响力和话语权,是女性期刊的重要撰稿人。

除了这些女学高级管理者外,还有8位女性文论作者曾在女学从教或任职。比如秋瑾1906年曾在浔溪女学短暂任教;徐畹兰1906年曾在秋谨创办的天足会下属“女子学校”任教;俞佳钿曾任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监督,后任河南尉氏中西女子师范学校学务长。[10](P41)吕清扬曾任天津北洋女子公学教习、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奉天女子师范学堂教务长。此外还有文章署名中直接标明职业身份的张芳芸是平湖淑英女学教习;燕景缇任教直隶女学校讲习科;陈定文是苏州大同女校教员;葛存宪在光华女学校国文专修科任教等。

除女学管理者和教师之外,女校学生也是文论作品最为积极的投稿群体之一。在目前掌握的77位文论女性作者中,共有19位明确表明身份的女校学生。其中有叶雪梅、冯少瑔、高冠南、金蘅、殷同薇等,分别来自广州公益女学师范、武进县第一女学、江苏省立第一女师范、苏州景海女学、崇明尚志女校、江宁市立第一女子初等小学校、广州立本女学、吴江丽则女学、上海务本女塾、河南女子师范、安徽明光胡氏家塾、湖南第二联合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等12所女子学校。她们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妇女杂志》的“论说”栏目以及《中华妇女界》的“成绩”栏目中,多为课余习作,以名篇读后感为主,如王兰馨的《读宋濂秦士录后》(《中华妇女界》1915年第2期),还有日常学习心得,如叶雪梅的《说秋夜读书乐趣》(《中华妇女界》1915年第2期),以及一些命题之作的范文,如金蘅、朱啓华的同名文章《问古人器物必铭后之好事者或效为之而文质殊尚意者微意所记会有不同与试申其说》(《妇女杂志》1917年第4期)。这些文论作品是女校学生在国文学习之中,努力表达自己文学观点的初步尝试。

总之,77位文论女性作者中,女学从教者与受教育者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有些文论作者如何亚希、杨雪瑶、汤修慧等更是从女校学生逐渐成长起来的女校教师。致力于自我精神成长、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比较敏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是女学教育领域女性文论作者的共同特点。

在77位文论女性作者中,有6人担任过报刊编辑,虽然数量不多,但分量不轻。秋瑾1906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张姚景苏曾任《神州女报》副社长;杨季威、谈社英分别担任过《神州女报》编辑部正长与副长;徐畹兰曾为《香艳杂志》的编辑[8](P137),汤修慧1916年与丈夫邵飘萍合创《新闻编译社》,担任社长助理兼记者。这些女性,既是撰稿人又是出版人,也因此,她们撰写发表的文论作品都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和目的。如秋瑾的《敬告姐妹们》(《中国女报》1907年第1期)明确指出自己办的《中国女报》与其他女性期刊的最大不同就是“文俗并用”,能让更多文化水平低的女性同胞看懂。行文间对报纸、期刊这类出版物的影响力、语体风格以及受众都有深入思考和准确定位,具有明显的革新思想。而像徐畹兰连续7期发表在《香艳杂志》上的《鬘华室女士诗话》则保持了传统文论的文体特色,代表了《香艳杂志》对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读者的期待,以及其相对保守的风格。

综上所述,近代女性文论作者的社会身份比较集中。作为有诗文才华的“闺秀”,她们中的多数是近代女子教育的参与者或受益者,更有一小部分成为报刊杂志的编辑。

三、文论作品女性作者的创作概况

一般而言,在近代,能够从事文论写作的女性作者,大都有诗歌创作经验。77位文论女性作者中,有15位有诗集流传。她们的诗集在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中都有记载。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近代期刊中文论作品女性作者的诗集

诗歌是近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大宗,除此之外,一部分近代女性也在尝试其他文体写作。在77位女性文论作者中,徐畹兰和徐张蕙如擅长文言小说写作,各有多部小说发表;秋瑾和江纫兰以政论文见长[23](P11);俞佳钿长于杂谈记事,有《平等阁笔记》连载。

就文论作品而言,从文体形态看,诗话、词话是近代女性文学评论作品的主要文体,此外,在一些随笔类作品中,也包含不少诗词评论内容。如汪静芬女士《芸香阁怀旧琐语》,开头即指出“惟体有似乎诗话,而间杂记事,例虽不纯,要不越乎摅怀旧之蓄念,故名曰怀旧琐语云”[24](P1335)。从批评对象看,除诗词评论外,近代期刊中,女性所写的针对其他文学体裁的评论很少,目前我们只见到一篇小说评论,就是林德育的《泰西小说家论略》。因此,可以说,诗词评论是近代女性文论的主流。这与我们此前看到的近代文论女性作者的文学写作以诗歌为主的情况一致。

在77位文论女性作者中,有比较完整的诗话、词话和小说评论等文学评论作品发表的有14位。她们发表在近代期刊中的评论文章见表3:

表3 近代期刊中的女性作者文论作品

序号 姓名 题目 发表期刊6 苏慕亚女士《妇人诗话》《中华妇女界》1915年第5期,1916年第3期7 汪静芬女士《芸香阁怀旧琐语》《中华妇女界》1915年第 7~8、11~12期,1916年第1期8 李锦襄女史《粤香馆随笔》 《香艳杂志》1915年第5~9,11期9 徐张蕙如 《蕙香阁艳屑》 《香艳杂志》1915年第8~10期10 归周钟玉(琴徽)《小南墙室笔记》《妇女杂志》1915年第9、11 期,1919 年第8期11 绛珠女史 《蕊轩诗话》 《小说新报》1916第10~12期12 程嘉秀 《镜台螺屑》《妇女杂志》1916年第5期,1918年第11~12期13 侯林德育女士《泰西小说家论略》《妇女杂志》1917年第12期14 张李玉成女士《两株红梅室闺秀诗话》《青年声》1918年第1~2、4期

在这14位文论女性作者中,杨全荫、徐畹兰、施淑仪有诗集流传。所列14位作者的作品内容,除一篇小说评论外,大都为诗词评论。除去这14位,其余63位女性文论作者的作品从文体形态看,主要为诗文序跋、题记,名篇读后感,杂志发刊辞以及少量杂文。

从比较宽泛的知识女性(闺秀)到职业化的女学教师、报刊编辑等,近代期刊中文论女性作者的社会身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与此相应,这些女性作者的文论创作也在语体风格、文学评论角度以及标准等方面呈现出古老文学传统与新思想、新知识的碰撞与融合。可以说近代文论女性作者的社会身份定位直接影响到其文学观念和形成和表达。

[1]王灵秉嘉.俪敬室随笔[G]//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妇女时报)(第四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

[2]现代汉语大辞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辞典(上)[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封桂荣,刘立人,薛瑞庭,等.江苏艺文志·扬州卷(上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4]秦飞卿.明秋馆集跋(文末编者按)[G]//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香艳杂志(第二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

[5]李文炳,王洪生,范佩卿.教育家林传甲传略[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9,(1).

[6]徐丽丽.清末民初才媛姚倚云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7]范志鹏.易顺鼎年谱长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8]沈燕.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9]徐畹兰.鬘华室诗话[G]//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香艳杂志(第二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

[10]俞佳钿.平等阁笔记[G]//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香艳杂志(第一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

[11]夏坤.从女学到女界——晚清广州女性群体的发展脉络[J].黑龙江史志,2014(5).

[12]陈去病.徐自华传[G]//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香艳杂志(第二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

[13]徐自华.徐自华诗文集[M].郭延礼,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14]陈去病.鉴湖女侠秋瑾传[G]//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短刊、断刊集萃(第一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

[15]孙景谢.湘痕吟草序[G]//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妇女杂志(第二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

[16]郭长海.南社女诗人何亚希[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1997,(2).

[17]邢逸群,杨远大.为革命买单:民国大佬张静江的一生[J].档案天地,2012,(4).

[18]徐新韵.吕美荪诗歌的艺术特色[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

[19]费孝通.费孝通暮年自述·费孝通在200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0]潘静如.近代杂志所载闺秀诗话考论[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3).

[21]王文濡.华吟梅女士传[G]//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香艳杂志(第二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

[22]南通市教育局.南通市教育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3]郭延礼.20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考论[J].文史哲,2009,(4).

[24]汪静芬.芸香阁怀旧琐语[G]//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中华妇女界(第三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

猜你喜欢

闺秀女学文论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闺秀》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黄花闺秀,蕙质兰心——茶人曹锦旺说黄花茶
如何做一位活在诗里梅边的现代闺秀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清代闺秀赠妾诗词的情感诉求
做“微整服务”,女学霸为颜值走向深渊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