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小学数学课堂走势,让过程更精彩
2015-04-20赵荣荣
赵荣荣
(河北省青县清州学区摆渡口小学)
一、课前思考分析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材一方面让学生突出掌握平移在转化过程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转化的目的。采用此设计,既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的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图形转化的理解。众所周知,“探索”是实现本课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但如何实现呢?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的角度分析,让学生学会观察,逐步拓宽学生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合理地拓宽教材,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深度剖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过程再现
1.课堂导入
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建立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基础上的。因此,在讲解知识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都能对答如流,接着出示问题,试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长:4cm 宽:2cm)
受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这样计算此图形的面积,即:4×2=8(平方厘米)。学生都觉得很简单,套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一条邻边×另一条邻边。
2.问题分析
大家观察下,你们觉得AB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我觉得不相等,因为目测感觉不一样。学生似乎也有同感。那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它们是不一样的呢?大家可以尝试用剪刀剪下,再拼拼看。
学生用裁剪重叠法和重拼法证明它们的面积不相等。
通过刚刚简单的动手实验,我们发现图形A 和B 面积是不一样的,那此刻大家对刚才总结的用“一条邻边×另一条邻边”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有什么其他的看法?
学生回答:那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给我们带来一种错觉,让大家进入固有的思维渠道。
的确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给学生带来一种负迁移,由此引出了错误的结果,但是这种认知冲突让我们的课堂研究更加深入和具体。
3.策略解读
教师通过演示模具的方式,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平行四边形模具变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始终不变?通过不断的变化模具,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在变形的过程中,面积渐渐发生了变化,但两条邻边的长度却始终没有任何改变。
教师再次演示,请学生用心观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化的同时,什么也在相应的变动?学生通过一次次的仔细观察和分析,激动地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在悄悄地变化着。
最后,教师问大家针对此过程,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进而得出,既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变化的同时,它的高也在变化,那么它的面积肯定与它的高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再次比较图形A 和B 的面积。
那么,我们该怎么样求出平行四边形A 和B 的面积呢?学生分小组进行动手探究,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进行计算,这时学生发现,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直观的,显而易见的,而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可以直接观察得到的,高则是隐藏其中的,这才是造成错误的根本原因,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通过实践,学生知道了怎么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大家现在有什么新的理解和心得呢?
学生回答: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眼见不一定为实。视觉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错觉,我们要学会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勤于思考才能真正地掌握解决方法的规律。
4.总结引导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出示了两个相邻对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计算其周长和面积,学生已经知道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且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是本课知识的起点,学生很快计算得出其面积,但是否正确还是个未知数;接着引导学生否定错误做法,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及猜想的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设计能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仅从教知识的角度出发,明确或者记忆公式,5 分钟足矣;如果是从“走过场”的角度出发,提供给学生“标准试验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亦步亦趋地剪、移、拼,15 分钟也足以完成。但这样,学生获得的仅仅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仅仅只是知道而没有感悟,仅仅是懂得而没有真正掌握其根本,用数学教育专家的话来说,教师只是做了一次“搬运工”。
三、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如果只是系统地按流畅传授知识,而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合理地利用教材。就不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疑问,不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引导课堂走势,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课堂活动,师生共同探寻知识的核心体系。其主要问题就是要在关键点触发学生的思考,让思索的轨迹转化为探索的历程。指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将教材进行再加工和深加工,启迪学生用探索到的思想求得突破,让学生自然生成正确的逻辑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反思整个学习过程,谈收获与体会,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学会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张辉.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这样度过[J].小学教学参考,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