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特点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2015-04-19谭淑英王运林梁春艳张晓婷
谭淑英 王运林 梁春艳 张晓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第3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非传染性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1],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2型糖尿病与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脑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因素之一,约70%~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体质量(BMI)增加可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2],但BMI只能粗略估计肥胖程度,不能准确评估机体脂肪分布特点,因此本研究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GE Lunar iD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全身脂肪含量(BF)、躯干脂肪含量(TrF)、上肢脂肪含量(UF)、下肢脂肪含量(LF),分析体脂分布特点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均符合1999年WHO颁布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均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排除严重感染,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继发性肥胖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37~70岁,平均(50.47±4.08)岁,病程1周~21年,平均(6.24±1.72)年。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34~69岁,平均(49.58±3.80)岁。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1)基本参数测定:患者排便后空腹并将外衣和鞋帽脱去后,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认证合格检测员采用标准技术方法进行人体基本参数测量,包括腰围(WC)、臀围(HC)、体重(W)、身高,WC为水平位髂前上嵴和肋下缘中点围长,HC为平股骨粗隆水平围长,并计算腰臀比(WHR)、体质量指数(BMI),BMI= 体重(kg)/身高2(m2),WHR=WC(cm)/HC(cm)。(2)体脂分布及身体成分测定:采用美国GE Lunar iD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BF、TrF、UF、LF,计算 BF%(BF/W)、TrF/BF。(3)IMT测定:采用美国HP-IMAGE POINR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IMT,将探头频率设为MHz。扫描范围为距左、右侧颈动脉球部膨大起始1 cm处及其后1 cm,所得检测值的平均值即为IMT。(4)血清瘦素水平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3 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核实后均经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指标的比较 2型糖尿病组WC、WHR、BMI、BF、TrF、UF 、LF、BF%、TrF/BF、IMT、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各指标的比较(±s)
组别 WC(cm)WHR(%)BMI(kg/m2)BF(kg)TrF(kg)UF(kg)观察组(n=76)106.2±9.1 0.9±0.2 25.3±1.9 25.4±6.1 14.6±4.8 2.8±0.8对照组(n=34)88.6±8.4 0.7±0.3 23.7±1.6 16.3±5.5 10.7±4.2 2.0±0.8 t值 4.876 8.416 8.264 12.571 9.513 5.570 P值 0.046 0.034 0.037 0.021 0.030 0.040续表1组别 LF(kg)BF%(%)TrF/BF(%)IMT(mm)瘦素(ng/mL)观察组(n=76)6.9±1.7 33.4±4.7 57.48±5.4 0.99±0.24 9.76±4.06对照组(n=34)5.2±1.8 22.8±4.2 45.14±4.3 0.63±0.17 7.81±4.28 t值 4.813 8.265 5.486 8.307 8.750 P值 0.048 0.032 0.043 0.031 0.038
2.2 体脂分布与IMT、血清瘦素水平及血清瘦素水平与IMT的关系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F、TrF、UF、LF、BF%、TrF/BF与IMT、血清瘦素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瘦素水平与IMT呈正相关(P<0.05),见表2、表3。
2.3 IMT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IMT为因变量,以BF、TrF、UF、LF、BF%、TrF/BF、瘦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rF/BF、瘦素是IMT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糖脂代谢异常疾病,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和饮食条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呈逐年上升趋势,易导致多脏器的损害[3-4],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其中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所致的最严重的脏器损害之一,包括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5],而脑血管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及冠心病等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6]。
表2 体脂分布及相关成分与IMT的相关性分析
表3 血清瘦素水平与体脂分布及IMT的相关性分析
表4 IMT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据相关文献报道,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可明显降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而对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7],提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不仅受血糖因素影响,还存在其他因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征是主动脉、冠状动脉、外周动脉等动脉管腔内形成斑块,其早期病变特点是IMT增加[8-10]。因此对IMT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早期诊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预防和延缓病变进展具有较大意义。据相关研究报道,人体内体脂分布在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类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11],且BMI与IMT的关系已被证实,但由于BMI只能粗略评估机体肥胖程度,不能准确评估机体脂肪分布情况,因此本研究通过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成分,并分析其体脂分布特点与IMT的关系,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脂分布存在异常,其相关成分及分布特点均与IMT呈正相关,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rF/BF是IMT的独立危险因素,表明体脂分布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瘦素是一种由机体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可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减轻体质量,其血清水平主要受机体体脂含量影响[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瘦素抵抗,脂肪组织含量较正常健康者高。另外,本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IMT与血清瘦素水平呈明显正相关,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瘦素也是IMT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体脂分布与IMT的关系可能与血清瘦素水平有关,其机制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含量升高,血清瘦素水平随之升高,通过参与炎性反应,加速脂代谢紊乱;与内皮细胞瘦素受体结合,引起内皮功能紊乱;诱导氧化应激;增加泡沫细胞的形成;加强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促进血管平滑肌迁移和增殖;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3-15]。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脂分布存在异常,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进而通过不同机制导致IMT升高,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改善饮食机构和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运动锻炼,积极控制体重和保持良好体态,对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和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Yang W Y,Lu J M,Weng J P,et al.Prevala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马春明.中青年男性体脂分布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研究[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33(6):366-369.
[3]王娇,张如意,罗金花,等.中老年糖尿病高危人群血脂异常现状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7):606-609.
[4]孙艺红.餐后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9):789-790.
[5]高贝贝,郭雯,朱晓慧,等.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江苏医药,2014,40(4):417-419.
[6]阚芳芳,方福生,田慧.老年2型糖尿病人群死亡风险的17年队列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4,10(33):2597-2601.
[7]杜永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71-4572.
[8] Li L X,Li M F,Lu J X,et al.Retinal microvascular abnormal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early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hospitalized Chi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14,28(3):378-385.
[9]裘丽红,韩新生,苏建 等.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6):613-616.
[10] Yuan C,Lai C W,Chan L W,et al.Cumulative effects of hypertension,dyslipidemia,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 Diabetes Res,2014,10(32):12-14.
[11]杨晓洁,姚晓红,严款,等.成人体脂分布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及代谢紊乱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1):100-104.
[12] Man'kovs'kyĭ B M,Urbanovych A M.The blood leptin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system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with different body weight and disease duration[J].Fiziol Zh,2014,60(4):56-60.
[13] Al-Hamodi Z,Al-Habori M,Al-Meeri A,et al.Association of adipokines,leptin/adiponectin ratio and C-reactive protein with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ol Metab Syndr,2014,6(1):99.
[14]顾申红,李莹.瘦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560-563.
[15] Yamazaki Y,Emoto M,Morioka T,et al.Clinical impact of the leptin to soluble leptin receptor ratio on sub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J Atheroscler Thromb,2013,20(2):18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