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2015-04-19孙大龙
孙大龙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孙大龙
基于经济学市场中的供需视角,分析供方三大特征,即高校特征、院系特征和个人特征对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影响规律,发现个人特征对于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高校 专利技术转移 模式 影响因素
引 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虽然在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在专利技术转移方面依然问题重重,实际状况不容乐观①刘月娥等:《高等学校专利实施现状的调研与思考》,载《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第19期,第112页。,②郭军杰等:《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现状分析及其市场化》,载《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第28期,第80页。,③董碧娟:《高校专利转化率为什么低于5%》,载《经济日报》2011年第8期。。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涉及高校、企业、中介机构、政府等不同主体,且技术转移过程复杂多变,因而影响转移成功率的关键因素错综复杂、难以把握。对此学界尝试从不同领域和角度探讨影响高校技术转移的关键因素。例如:王铁军从策略角度分析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中的问题并探讨相应对策;④王铁军:《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载《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1期,第96页。邢红萍从资源基础观角度进行分析;⑤邢红萍、卫平:《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绩效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载《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第35期,第31页。武建龙等则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探讨最优产业化路径的基本类型、特点以及影响因素。⑥武建龙等:《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路径选择研究》,载《管理学报》2012年第9期,第884页。
本文基于经济学市场中的供需视角,分析供方三大特征——高校特征、院系特征和个人特征对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影响规律,以期较为全面地反映供方特征对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深层影响规律。此处所述的专利技术转移模式涉及:专利转让、专利许可、初创企业三种模式。
一、选取高校、院系、个人特征的理论依据及研究假设
现有研究认为,高校与产业界合作的成功率之所以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性质所决定的。⑦Di Gregorio, D., Shane, S:Why do some universities generate more start-ups than others, Research Policy. 32(2003), P. 209.同时,高校院系的规模与产业合作的数量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院系的研究质量同样会对专利技术转移模式产生影响。⑧Schartinger, D., Schibany, A., Gassler, H: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university and firm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Austria,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6 (2001), P. 255.此外,个人行为会对知识转移行为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个人年龄、职称、研究资金会影响个人与产业界的合作。⑨Bercovitz J, Feldman M, Feller I, Burton R: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s a determinant of academic patent and licensing behavior: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Duke, Johns Hopkins, and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6 (2001), P.21.
基于上述研究理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高校特征影响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H2院系特征影响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H3个人特征影响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H4高校特征影响个人特征;H5院系特征影响个人特征。
进一步设定高校、院系、个人特征的可测变量为:高校是否为211或985高校、是否为综合性学校、所在地域;院系人均横向课题收入、人均纵向课题收入、院系人数、教育部学科排名是否为前20名;个人是否获得横向课题、年龄、职称、学科。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概念模型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简称SEM)研究供方特征对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影响规律。
设计调查问卷,采用SPSS16.0数据分析软件检验问卷的有效性与可信性;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共计157所高校,发放问卷600余份,回收问卷257份;利用AMOS5.0路径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
三、实证结果
在调查问卷各维度有效性与可信性均达到要求基础上,建立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调整并剔除不关联因素后,拟合得到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影响因素的指标模型,见图2。
图2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根据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影响因素的指标模型,得到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
从表中的路径系数可以看出,高校特征、院系特征和个人特征中,个人特征对于专利技术模式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在个人特征中,职称对于学者的专利转移起到积极而显著的作用,这说明个人的学术声誉可以更好地吸引产业界的关注与投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研究者的年龄越大,进行专利技术转移反而不是很积极,这体现在个人特征的年龄与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呈负相关,这说明年轻的学者更愿意进行不同模式的专利技术转移尝试。这两者对于产学研政策的启示是应尽早地鼓励优秀学者在学术生涯的早期参与到产业实务中。同时,有先前从事产学研合作经历,比如承担过横向课题的学者更容易参与到专利技术转移中。
对个人特征而言,高校所在地域、研究院系的人员多少、研究院系受到的纵向课题支撑,对专利技术转移模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学科排名对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影响也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当企业有问题需要解决时,就近寻找相应的院系寻求帮助较之寻求地理距离较远的名校更有效、更普遍,通过教育部的相关资料统计可发现,在专利转移方面教育部直属高校并没有体现出与地方院校更强的优势。
图3按学校隶属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发明授权量教育部直属院校一直超过部委院校和地方院校;图4统计了不同种类学校的专利出售量,地方院校远远超出教育部直属院校与部委院校。
图3 按学校隶属统计的发明授权量
图4 按学校隶属统计的专利出售量
结 论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知:仅针对高校的政策可能对鼓励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多元化作用有限。政府的扶持政策应更多考虑并有机结合研究人员的个人特点。应结合有较高专利技术转移成功率的学者的共同特点,并基于此进行政策的制订,比如,为这些研究者建立与产业界、企业界相互交流的平台与网络。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制度及对研究人员的奖励制度。调动个人积极性,让研究人员从奖励报酬等方面获取更多利益,从而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中国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增强动力。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 of college paten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However, the number of patent which can be transferred into productivity is consistently low, which exposes several issues in the transfer of college pat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side which are universities, faculties and individuals characteristics on the model of college patent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in order to refl ect the infl uence of supplyside on the model of college patent technology transfer.
universities; faculties; individuals; patent transfer mode; supply and demand
孙大龙,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