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纸媒到网媒

2015-04-18陈竹沁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4期
关键词:网媒都市报报纸

入行三年,从纸媒到网媒,时间恰好各半。回过身看,正像是从黄昏走到清晨。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2012年毕业的时候,未作他想,只身南下,一头扎进老牌都市报的怀抱。彼时的新媒体方兴未艾,手机还未侵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即使喊了那么多年的“寒冬将至”,我和我的新闻系,似乎都还沐浴在上一个黄金时代的余晖里。

作为一门依靠精神传承的手艺活,新闻界理所当然也有“出身论”。那时的网站自采有限,编辑功能大于独立采写,总被看作传统媒体的“搬运工”,点击率导向的网站难免低俗煽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之人才流动的路径依赖,知名报社编辑记者的素质和名望远高于网站,继续吸引着一脚刚踏出学校的年轻人。

如今已经没有人怀疑传统媒体转型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就像没有人会怀疑,网络在新闻传播中天生的优越性。时效、广度、接近性(受众的到达率,包括信息可视化水平)正是新闻立身之本。

多年来,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披上了新媒体的“皮”,却少有建立起有影响力的自有网络平台,更没能借此重构报社采编机制,跟不上读者向移动终端转移的速度。

在都市报的一年半,很多东西如今看来都已显得荒谬。最典型的是发稿机制,早上的事拖拖拉拉到晚上才写稿,22点的截稿时间,早交晚交差别并不大,内容的比拼在第二天才看得见;即使跑线遇到突发事件,比如官员被查或者移送起诉之类的即时消息,也只是在新浪微博上发一条短讯了事,全面的梳理依然留在报纸上。

就我观察,在这方面操作上,同期的财新网已经十分成熟,网站(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矩阵)打包供应快讯、消息、特稿,记者团队与杂志一体化,维护甚至超越了杂志品牌。

回想喊了多年的新媒体转型,很多报社口号响亮却未见实效,其实仍是上述“报纸-网站”二元等级制观念在作祟,即以报纸生产为中心、新媒体简单复制的模式。网站人力物力等组织架构配置与报纸极不平衡,在老牌报业内部尤为平常,注定了传统媒体转型的步履维艰和失败。如果管报纸的和管新媒体的是两派人,甚至还存在权力争斗,转型就更是无从谈起。

报社自有平台的孱弱,导致了本末倒置的情景:网站成为报纸“装不下”的稿件“垃圾箱”。不够重要又弃之可惜的稿子,才和网站编辑商量发表,以图补个稿费。

难以想象,这样的情形在APP时代仍在上演。内容的参差不齐、重点不分,无法打造清晰的品牌价值,却拿稿子点击率来作为考核依据,也就难怪记者吐槽求转发求到“没朋友”。

如果说杂志还可以选择差异化精品化路线,提供日常综合消息而与网媒直面竞争的都市报,注定是最先倒下的媒体类型。自有平台建设也就成为一场“抢滩竞赛”,谁率先占有口碑和市场,谁就能“胜利逃亡”,将纸媒的用户和客户移植到新平台上。

我在去年3月加入澎湃,和上百位同事一样,经历了前期筹备和逐步的摸索。7月澎湃上线,它能够一炮打响成为一时的话题,有生逢其时的成分(贪腐热点),但我感受到更多的却是“壮士断腕”的决心。

以网站为本位意味着人事架构几乎全部重建,采编全天候到位,所有稿件第一时间上网,而原先的报纸只是编辑部选稿发稿的精选平台。毫无疑问,澎湃已经超越《东方早报》的影响力,以时间换“空间”,将重心从上海放诸全国。

澎湃最早由《东方早报》采编团队为基础,大规模扩张人员,经历了大半年的微信号练兵,加速新闻生产流程,实验适应新媒体的不同文体风格,形成如今的频道雏形。赶上了第一波微信公众号的浪潮,也在公众号泛滥读者注意力转移的阶段,适时将流量导流到自己的平台上。这或许也是时势的一部分。

澎湃的特点是,组织架构和发稿机制都非常扁平化,记者对组长负责,组长对澎湃总编负责。基本上是一个“去编辑”的结构,组长本身就是编辑,同时负责改稿、审稿。在组长——值班总监——总编的三审制流程下,既保证新闻质量不出错,又让新闻更快发出。慢则半小时,快则数分钟,这在很多报纸应该是没法做到的。

网络媒体的新闻竞争由此显得格外激烈。重大独家分秒必争,发晚了就意味着稿件价值的大打折扣。和同行的竞争压力明显大大加强,对稿件不够满意也是常事,但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下,对自己无疑也是很大历练。

而在快讯和消息之外,网媒的良性运作对于持续投入深度报道也是一大保证。这一年,有不少都市报选择逐渐削弱和撤并深度报道团队,但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资金和人才涌入新媒体项目,澎湃、无界、长江新闻等依托的都是传统媒体团队。门户网站也在发力原创新闻,腾讯“棱镜”、网易“路标”、搜狐“当事人”等等深度报道栏目品牌,都由优秀的传统媒体人领军,生产出不少优质的新闻。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媒体格局重新洗牌、换血更新的过程。关键是平台和内容的竞争(对读者和人才的吸引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由是观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争,包括“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要不要去新媒体”,都是伪命题。媒介融合演变是必然的趋势,原本在我们眼中传统媒体人特有的“手艺活”和规则,在新媒体同样适用,也在通过一代代媒体人继续发扬传承,深刻的洞见和精确优美的表达,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会愈加体现出价值。

对网媒的诟病无非集中在“快”而不精,要么信源单一不够扎实,要么文本过于粗糙缺乏打磨。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当优秀媒体人们向新媒体流转,在行业自律的共识下,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会在网媒开出新花,也会扭转网媒以往的形象。

新闻传播的终端和介质,应该跟随读者流动。新闻在确保真实之余,应该又快又全又好。而我们正在朝着所有这些“应然”努力。

(作者系澎湃记者)

猜你喜欢

网媒都市报报纸
报纸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2017公路交通管理十大热词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以独立调查锻造主流网媒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