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之路有多远

2015-04-18刘琰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信融合

全媒体时代已然来临,新媒体“野蛮生长”,传统媒体“压力山大”,竞争、博弈、融合,一切都在“进行时”。

作为历史最为久远的传统媒体,报业率先走上转型之路,从报网融合到全媒体采编,探索构筑多媒体立体化的传播格局,通过结构再造和战略调整,推动形成全新的产业链,提升自身在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力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新闻的生产方式和记者的工作方式也迎来颠覆性变革。从纸媒记者到全媒体记者,到底要走多远?

现状:顺势而为

今年6月底,笔者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参加了一期新闻实务高级研修班。6月29日上午,老师在讲《媒介融合的迷思和策略》时突然发问:“今天股市大跌,大家是从何处获知的信息?”现场共45人,信源统计的结果是:报纸为0,广播2人,电视2人,网站6人,手机新闻客户端(APP)35人。新媒体“完胜”传统媒体。

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无论为了生存还是发展,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选择。

“全媒体”的概念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的“跨界”产物。“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其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这就要求全媒体记者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媒体融合岗位的流通与互动,成为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

与“全媒体记者”相比,纸媒记者的“短板”暴露无遗。

一是数量。全媒体依靠其丰富多元的平台,海量信息信手拈来;纸媒记者受制于有限的新闻源,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二是速度。纸媒记者抢新闻往往靠“腿勤”,但在互联网时代,谁能跑得过网速?

三是生产方式。全媒体实行多元互动的采写发布流程,记者不仅是新闻的生产者,也成为新闻的发布者、沟通者、协调者。而纸媒记者遵循单向线性的采写流程,采访、写作、交稿。

四是传播方式。全媒体记者可以“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而纸媒记者受到发布平台、渠道、方式等限制,新闻通常成为“一次性产品”。

五是互动性。全媒体的新闻互动最大的特点在于共时态和跨区域,不仅发挥了受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使反馈时效性达到最高。纸媒记者收到的受众反馈则相对滞后。

不过,挑战即机遇,全媒体在给纸媒记者带来“危机感”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全媒体四通八达的信息渠道解决了纸媒的“线索荒”,多元发布模式为新闻作品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纷繁复杂的信息促使记者向“专精特”方向发展。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国内众多传统纸媒顺势而为,纷纷试水全媒体。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首开先河,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南方都市报》2013年启动国内第一个全媒体工作指挥平台,目前已形成三大系列全媒体矩阵和多元化的全媒体业务产品。2015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首次设立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根据各发稿平台需求制作新闻,通过此平台,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发稿量一周之内达500多条,总阅读量超过6亿次。

笔者供职的《新疆法制报》在全媒体建设中挖潜力、借外力、聚合力,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我们开设官方网站、微博、微信,采取一个渠道采访、多个终端发布,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内部融合。今年,我们以报纸为“主场”,通过新媒体造势,先后推出“最美检察官”“最美警察”评选活动,取得了强烈反响。春节前,我们又在官方微信推出“圆梦回家路”活动,纸媒持续报道活动进展,短短20天吸引近7000人参加,官微成功“吸粉”,合作商家“点赞”,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今年3月,我们加入《人民日报》客户端,通过这一平台拓宽法治新闻发布渠道,提升本报影响力,短短两月订阅量就超过6.5万人,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外部融合。

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简单地将新旧截然分开,而是以新融旧、共生发展、复合发展,以新的动作、模式,促使旧模式不得不做出改变,从而形成一种倒逼机制,“逼”着记者主动学习、主动改造、主动参与到转型当中。

误区:“超级记者”?

摄像机、照像机、手机、录音笔、无线上网本、这就是传说中全媒体记者的“标配”。全媒体是各种媒介的融合,那么,全媒体记者就是“全能记者”“超级记者”吗?

试想一下,在新闻现场,一个记者在进行文字采访的同时,又要摄影、摄像、录音。随后,迅速充分地利用采集到的新闻素材,制作适合全媒体形态的各种新闻产品,包括消息、图片、视频和动画,分别提供给报纸、网站、客户端等。这还没完,之后得就新闻热点与受众在网络上进行互动……使出“十八般武艺”,在各种媒介间“赶场”,高强度、超压力的工作会让记者心力交瘁、疲于奔命,也会因为追求新闻的“全”而降低新闻质量。

简单的全媒体记者培养战略只会“生产”出一群机械的操作者、死板的流程执行者,进行没有思想的简单传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全媒体记者的“全”。

培养全媒体记者最核心的不是在技能上的简单掌握,而是一种意识和思维的转变,即全媒体意识和互联网思维的形成。如何突破传统媒体桎梏和自身固有思维,把新闻当作产品,把受众转变为用户,把灌输转变为互动,强化营销与服务,这才是思维转变的关键所在。

在海量信息时代,人们更加注重和强调有品质的信息,这就需要产品生产者的专业性和必要分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基本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保持和发挥专长,密切合作,在融合式报道中各展所长。这才是纸媒记者转型的正确路径。

笔者理想中的全媒体生产模式是“中央厨房”:具有文字、摄影、摄像等技能的记者通过采访获得基本素材,生产出初级产品,好比“净菜”;进行分工对接,由深入了解各媒介特性的编辑或记者对初级产品分别进行深加工,生产出适合各媒介传播的产品,对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做对象化、分众化的表达,达到最优化呈现,好比“硬菜”;根据后台大数据,实时监测新闻“热度” (点击率),决定是否进行二次报道、延伸报道,好比“加菜”。采用集约化、数字化、多样化的新型生产方式,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打通,新闻的生产、分发、处理都处于一条有生命力的“流水线”上,把新闻资源用到极限,实现多级放大、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生产出高质量、融合化的新闻产品。

《新疆法制报》在报道2014年新疆政法工作会议时,派出由文字、摄影、摄像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队,采集大量素材后传回后方。编辑部、新闻中心、新媒体部分别进行加工整合,以消息、通讯、图表、微访谈等形式在报纸、网站、微博微信上发布,形成立体式报道格局,受到社会和业界好评。

所以,笔者认为,全媒体记者应该为分工明确的专业记者的集合体,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转型:先行先试

正如《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马利所说,不管时代怎么变,媒体的形态怎么改,其使命都不会变。媒体就是要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快、尽可能广、尽可能深入地把信息传递给受众。纸媒记者传型,必须与时俱进。

1.先要“换脑”

全媒体记者应该是“新闻报道组织者”“多媒体整合传播策划者”和“介质定位分发者”。能够发现新闻线索,明确采访路径,联系被采访对象;实现多媒体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工和发布;对新闻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及介质选择,选择恰当的媒介发布和呈现,实现信息资源的多重升值。所以,纸媒记者必须对角色转换、工作定位有清醒的认识,尽快适应新的新闻生产方式。

2.还得“充电”

全媒体记者是集“专家型”和“技能型”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能否在新闻采访写作中拓展广度、发掘深度,同时深入了解各类别媒体的传播特点,熟练掌握媒体新技术并有效运用,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是衡量新时期记者素养的重要标准。

不同介质媒体的技术和传播特点有所不同,新闻的表达方式也有差异,记者只有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才有能力设计一个新闻事件的多种报道方式,以便据此采写适合不同媒介,满足不同受众的新闻。因此,纸媒记者要加强学习,掌握现代化采访和发稿手段,更新知识结构和技能,学会使用电脑、相机、摄像机、智能手机等设备,采集编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以适应全媒体不同介质传播需要。

3.先行先试

在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应鼓励记者先行先试,开辟自媒体,经营新媒体。

目前,大多数纸媒都开设了微博、微信,但多采取“拿来主义”,将报纸内容原样照搬到新媒体上,没有完全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可以尝试这样一种做法: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其应该成为所在媒体微博、微信的运营者,实时进行采访报道,并第一时间在新媒体上发布。

此外,在传统纸媒打拼多年的资深记者,往往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他们在新媒体上开辟自媒体,持续提供优质内容,与粉丝保持互动,可以塑造较强的品牌影响力。比如, 《钱江晚报》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相关领域记者编辑为主力,在内部开展新媒体创业大赛,“收编”了一批个人或团队微信项目进行孵化。该报卫生领域微信号“杭州名医馆”利用在医疗界长期积累的资源,推出了专家咨询、体检结果查询等功能,吸引了大批粉丝,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钱江晚报》此举旨在推动新媒体产品影响力的提升,同时加速部分项目的产业化转型,并实现单一内容生产的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嫁接改造。

今年, 《新疆法制报》一名记者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陌上花开”,记录“一名法制记者的生活”。在完成采访后,她将新闻内容处理成“报纸版”和“微信版”两个版本,前者准确规范,后者轻松活泼。同一条新闻以不同形式、通过不同媒介呈现,包含有文字、图片、动漫等多种元素,令人耳目一新。目前,该微信公众号运行良好,粉丝稳步增长,计划下一步成立个人工作室。

探索规律、因地制宜、会使善用,立足传统媒体,用好自媒体,发展新媒体,打造全媒体。这便是转型的良性过程。

命运形成于作出决定的那些时刻。在蜡烛迎接电灯的时代,媒体人不要再纠结是该用蜡烛还是电灯,应该讨论的是在更光明的时代,我们应该再做点什么。

(作者系新疆法制报社总编助理、新闻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微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微信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