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媒体专线媒体融合的几点探索
2015-04-18陈知春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来读者阅读习惯的全新变革,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都面临对生产流程、传播渠道、传播平台等进行再造的断腕之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如何在媒体融合大潮中继续保持传统媒体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如何凭借既有优势完成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升级,如何生产并提供适于新媒体传播的新闻产品,都成为很多传统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华社作为传统媒体,也面临着新兴媒体的挑战,要应对挑战,抢占新闻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就必须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由新媒体终端业务倒逼传统媒体业务流程改造和提速。新华社新媒体专线适时而动,2015年对这个刚刚筹建两年的专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通过重塑采编流程、丰富产品形态、创新互动模式等创造性变革,让这条专线更加新锐灵动,让订阅专线的新媒体用户爱不释手。
重塑采编流程
新华社新媒体专线(以下简称专线)2013年3月开通试运行,为探索媒体融合新形式、新内容、新语态占得了先机。但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和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崛起,新媒体专线在内容质量、产品形态、技术水平和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已不具备明显优势。
实现媒体融合,并不是把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简单平移到新媒体上,这也不符合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如果没有微传播、轻应用和互动性、体验性,等于还是“新瓶装旧酒”。PGC+UGC、多媒体采集、实现多媒体形态报道仅仅是实现了媒体的技术融合与内容融合,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使采编流程与融合发展要求相适应,做到“一体化指挥、一次性采集、N次加工、梯次生成、多元适配、多元发布”才是重塑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开端。
专线根据新媒体传播的独有特点,在采编流程上根据工作实际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流程再造。编辑部进行融合报道策划,充分利用新华社强大的新闻采集系统,根据新闻报道需要对遍布在全国的31个地方分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外分支机构进行有序调配,安排多媒体采集。在编辑加工环节遵循“一次采集、N次加工、梯次生成”原则,从以稿件为核心的处理流程转变为以融合报道任务为核心的处理流程,将网友爆料与记者采访结合、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每日策划重点结合、每日重点稿件与多媒体产品结合。让新媒体用户在终端实现“纸、网、移、微、视”融合,让不同终端的内容呈现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专线在最近策划的一组“为英雄正名”系列报道就很好地体现了媒体融合思维。针对今年以来互联网对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等我党我军的历史英雄人物进行诋毁抹黑的言论,编辑部以“为英雄正名”为主题策划系列媒体融合报道,调集重庆、四川、河北、甘肃、辽宁、山西、四川、湖北、北京等多个分社的十余名记者,对于适于在不同终端播发的文字、图片、图表、音视频等内容都提出了报道要求,记者分兵多路,多方寻访英雄生前朋友、亲属、战友,探访英雄家乡、走进英雄纪念馆、深入英雄所在部队,精心采编了一批文风清新、思想深刻、具有较强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的稿件,有力批驳了网上的错误观点。
报道在新媒体领域的微博、微信、客户端及有线互联网等不同终端,根据文字、图片、图表、视频、轻应用等不同的形态,以与不同终端相匹配的方式呈现,在一轮报道发出后,通过与网友互动,形成新的报道热点,由此生成几轮讨论高潮,在新媒体领域引发强烈反响,有效引导了正面舆论。网民们认为,新华社的报道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调查,起到了正视听、明是非、服人心的作用,通过不同终端的差异化传播,让英雄的距离与普通受众不再遥远。
丰富产品形态
新媒体环境下,读者由单纯的“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接受者”双重身份,每一条新闻都可能会因为读者的喜好而被更广泛的传播,这就要求新闻生产最大限度地与受众的特点和阅读口味相匹配。
专线编辑部在产品内容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探索稿件的新话题设置、新语境呈现、新媒体展示,融入UGC和PGC资源,丰富新媒体产品类型,使内容更加贴近以“80后”“90后”为主流的新媒体阅读人群的需求。
1.制作动漫新闻
新媒体专线在提质升级过程中,运用新媒体元素改变新闻,让枯燥的新闻“有意思”,让抽象的经济数据可视易懂,让遥远的灾难现场呈现眼前。专线3D动新闻团队,运用Flash动画、3D特效的方式阐述新闻事件、还原新闻场景。将传统的视频新闻、图文新闻扩展到动漫卡通、动画CG、3D效果的新形式。
“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故发生后,编辑部精心策划,在可视化报道上大胆尝试,开启时间轴直播模式,以便密切关注救援状况的读者能及时获取信息。3D动新闻团队,制作动画视频还原沉船事件始末,回答与此次事故有关的众多疑问。随后连续推出“3D还原长江客轮倾覆瞬间”“3D还原水下营救65岁老人细节”“为何不直接整体打捞”等动新闻。以跨界思维采用3D技术模拟新闻场景,辅以相关视频、图片、图表,配合节奏紧张的背景音乐,立体演示了“东方之星”客轮倾覆、潜水员水下救人以及科学施救全过程,让受众在逼真的视听感受中实现了新闻场景再现,极富感染力。
2.引入无人机技术
新媒体专线注重技术创新给报道带来的新机遇,随着无人机在不同行业的广泛应用,专线编辑部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开始尝试无人机新闻报道,用无人机生产真实的新闻素材。
今年全国两会前,记者在进行议案追踪过程中发现,有代表在履职过程中,采集图片和视频时想到了使用无人机。记者意识到这是新时期人大代表履职意识和能力提升的表现。《无人机首次“飞”进两会 全国人大代表携航拍议案进京》等报道结合代表履职的航拍内容一并发出后,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记者在两会期间对议案情况进行追踪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效果。记者将代表的航拍内容融入新闻报道是一次创新尝试,为新媒体报道内容、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示范。
3.挖掘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就是就运用技术软件来抓取、处理、分析和形象化呈现数据,数据呈现方式包括可视化数据图、互动图表和网络在线演示等。在这次的专线提质升级过程中,将数据新闻的制作又进行了新的变革,新闻的呈现方式除根据某一篇或某几篇文章中特定词汇出现频次的分析梳理外,拓展为将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数据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使可视化内容丰富多样,数据图表与新闻内容的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终端的特点选择采用,让新媒体用户在选用的过程中有更大的自由度。
“猎狐”行动系列报道中,《合格的“猎狐”队员是怎样炼成的》《专访“猎狐办”负责人刘冬:“猎狐2015”箭已在弦》两稿共有2000余字,配以一张可视化图表就将两篇稿件的内容完全呈现。记者在稿件写作上将切口聚焦在“猎狐”队员身上,配以靓丽直观的图表,将枯燥内容生动化、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将新闻信息知识化,让受众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演变,掌握新闻中的知识化内容。
创新互动模式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模糊,媒体成为聚合受众注意力和需求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参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影响事件的进程,受众的主动及互动性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鲜明特征。在今年两会报道中,新媒体专线充分利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发布微信公共账号、新华社发布微博等新媒体终端,与手机用户进行充分互动,并整合PGC、UGC内容资源,使之全面为专线的内容生产服务。
1.扫码+互动
今年新媒体专线的两会报道中,通过开设“码”上话题专栏,下设“码”上民生、“码”上新常态、“码”上反腐等子栏目,网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对民生、经济、反腐等话题进行留言互动,代表委员则可通过在会中接受记者采访就网民关心的问题给予解答,打通会内会外、线上线下,使“网民有所呼,代表委员有所应”。记者会上收集代表委员就热点话题的互动留言,编辑部整理网友通过新华社客户端、微信公共账号发来的反馈留言,最后再根据线上线下内容,重新生产适于新媒体传播的稿件。这种新颖的互动方式,让人感到新奇而又乐于表达,由此产生的大量稿件经专线播发,又产生了新一轮的传播高潮。
2.轻应用+互动
两会期间专线编辑部策划推出的“摇一摇新媒体代你上两会”H5轻应用,以“轻应用+互动”的形式打通网民将声音传递进两会的通道,通过“摇一摇”这种新颖的互动方式,极大地增加了网民参与度。稿件通过客户端播发后,分享在在微信朋友圈的点击量超千万次,转发量数百万次。网民在通过客户端打开该应用后只需摇一摇手机就可以查看其他网民关于两会的提问,也可以提交自己的问题。记者还会带着网民的问题在总理记者会上提问,打通会内会外,受众留言超百万人次。
3.“红包”+互动
微信红包带有祝福的意味,可满足受众阅读的趣味性、互动性需求,“红包”本身会带来微信群的瞬间活跃并激发传播欲望。由此,编辑部设计了朋友圈拆“红包”这种时髦的互动形式。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新增就业、“三证合一”促进创业、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十大民生亮点作为“惠民红包”,配以短小有趣的“红包”故事,使得“高大上”的报告数据鲜活生动,用户参与非常踊跃,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除重塑采编流程、丰富产品形态、创新互动模式外,专线还通过改变新闻语态、创造卡通形象、加强调研报道等方式加强媒体融合报道。除加强修炼“内功”,编辑部还与钛媒体、果壳网等IT、科技类媒体合作,整合海外舆情大数据、中央纪委监察部客户端的独家资源,发挥新华社记者遍及全球的优势,推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丰富产品。专线在为新媒体用户和非媒体用户供稿工作中,以独特、多变、精锐的内容在媒体融合中不断探索向前。
(作者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总编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