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融合报道对编辑素养的新要求——以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两会报道为例

2015-04-18成文胜,张晓君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央厨房厨房媒介

2015年,人民日报社在两会报道中首次试行全媒体平台(又称“中央厨房”)工作机制,来了一场融合报道的“大练兵”,对新闻产品“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通过这样的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引入新技术,创作新作品,获得了高出一筹的传播效果。

其实,像人民日报社这次成功的策、采、编、发的“自我革命” ①,在国内外也多有探索尝试,融媒体新闻实践带来的新闻编辑部结构重组,预示着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正在悄然发生变革。

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未来,对于新闻编辑的要求已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编辑。对于这一流程再造过程中新闻编辑组织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新闻编辑个人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才能和素质,无疑值得我们关注。

“中央厨房”里编辑的角色变化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中,为了能快速高效地打造一桌桌的“满汉全席”,人民日报社改造了“厨房灶台”,报道组设统筹推广、内容定制、可视化三大“厨师团队”,形成一个融媒体平台。

在每天的实际生产操作中,针对不同渠道不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这个“中央厨房”提前规划“菜谱”,力推“好玩、好看、好传播”的作品,既有高端大气的“主菜”“硬菜”,又有方便快捷的“快餐”和清新可口的“点心”,制作了一大批丰富多彩的全媒体新闻产品,包括图片、图表、视频、H5等。

在“上菜”流程上,这些“菜”分三个波次端上桌:第一波求“快”,在严格遵守审稿程序的前提下,依靠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的无缝衔接,努力实现新媒体渠道的快讯和消息全网首发;第二波求“全”,根据时政活动的核心内容,完整梳理历史资料和归纳政策要点,呈现全面的新闻和政策背景;第三波求“深”,结合当天活动和历史梳理,对新闻话题进行深度解读,向读者阐释领导人活动背后透露的治国理政思路。 ②编辑部的整个工作流程围绕“时政新闻”这个重点,在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不同的融媒介平台上,随时编发、随时截稿,并力促优质作品回流到报纸版面。

这样的生产流程设计无疑打破了一直以来的依据媒介和领域来处理新闻的模式,它紧紧抓住“媒体融合”这个中心,按照信息流的特性展开统筹策划,层层梯度推进,在加强信息的共享与业务沟通的基础上,高效地寻求新闻的层级开发与差异化表达,实现了新闻产品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③

从中,我们看到了编辑,特别是传统媒体作为最后把关人的夜班编辑角色的变化。

国内绝大多数报纸现行的采编流程,一般都遵循着先采后编的顺序。虽然许多报纸都把夜班编辑当作整张报纸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来抓,但也正因为这样,夜班编辑反而都落在一线采访记者、通讯员乃至各专业部的编辑之后,不掌控报道的进度、广度和深度,没法统一协调、指挥前方记者的工作,起不到总调度、总加工、总指挥的作用。

而在人民日报社这间“中央厨房”里,全新采编流程集新闻搜索、新闻监督与报道选题策划于一体,解构了传统的趋向截稿时间的报道范式,这使得那些原已习惯于晚上精心修改每个字词句的夜班编辑一下子变成为即时播报新闻、时时搜集资讯组织稿件的“网络人”,全天候的工作状态将其“生物钟”打乱,宏观指挥和审稿把关环节的重心下沉,关口相对前移,也不再是“画版匠”和“高级校对”,而成了联络员、推销员、服务员和程序员 ④。

首先,统筹团队里的那些编辑,在记者、编辑、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之间随时联络,对两会舆情热点进行分析和预判,并通过报题软件、微信群、电话、邮件等手段,及时向前方记者和内容团队传递需求信息,为选题策划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内容定制过程中,平均1名前方时政记者配备4名后方编辑,这些后方编辑不再是坐等记者稿件,而要为前方记者提供专属服务,既有前期策划,也有即时协作;既有后期深解读,也有联手进行时政新闻的多元生产,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再次,适应大数据可视化的需求,可视化团队编辑利用H5等新技术,创作生产适合互联网传播、能让用户参与互动的新型新闻产品。

最后才是编辑的推广发布,将“中央厨房”和“人民系”的特色新闻产品推广给内部各渠道和终端,并推广给全国百余家合作媒体,实现产品发布多元化和传播价值最大化。

流程再造趋势下编辑的素质要求

过去,一条好的新闻成品就是一道美味佳肴,记者是提供原材料的配工,编辑也仅仅是加工菜肴的大厨。而现在,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以往的编辑流程已经不适应编辑工作的新环境,像“中央厨房”式那样的新闻编辑流程的科学再造已经成为媒介融合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不仅要具备多媒体的编辑技能,而且还要具有适应不同媒介形态、不同用户需求的差异化编辑策略,体现出敏锐的价值判断力、独特的创造力,还有良好的执行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真正担当起联络员、推销员、服务员、程序员的职责来。

从幕后走到前台,对于编辑来说,这无疑是个挑战。

1.增强新闻决断能力

“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决定了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阶段无不需要决断力的参与,这时候编辑不仅是新闻的选择者、把关者,更是新闻的引导者,所以对新闻判断的敏锐力、决断力是编辑众多的素质当中首要的一条。

这其中,不管怎么流程再造,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是编辑这一岗位所特别强调的。“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很大程度上是以编辑为中心的,编辑的一举一动都直接体现出媒体的形象、倾向,编辑不断提高政策水平、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是增强新闻决断能力的必要手段。

2.提高报道策划能力

随着媒介之间的融合和编辑流程的变革,媒介对编辑人员的报道策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编辑在幕后,不参与新闻报道的前期流程,很多编辑能做的就是编编改改,对新闻稿件进行快速整合。而现在,受众的口味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单一的,而是立体化、形象化,即不仅要求新闻和新闻之间相互关联,组合成系统、整体,而且一样的新闻还要向前、向后延伸,多时态、多形态、多媒介发布传播。

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编辑要熟悉各类媒介的成品及其运作要求,具备多媒体策划理念和能力,像“中央厨房”里的统筹团队那样,能够提前介入,编辑功能前移,掌握动态,传递信息,对所传播内容进行筹划、组织,采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达到“一次内容生产,多种媒介发布”,寻求多媒介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加强素材控制能力

经过流程再造,在融媒工作平台上,编辑面对的素材分布面更广更宽,可能有记者采集的稿件,有作者投稿发来的电子邮件,有网民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发来的信息,有公众打来的电话,等等,数量大而传播价值则参差不齐,加上多种媒介的产品对素材资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因而,作为把关人,编辑必须具备很强的素材资源控制能力。

这种能力除了包括对素材的鉴别把关外,还包括素材资源开发能力。编辑要善于对零散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使其整体效应大于部分之和。

智能导航开发能力。受众在面对过载的信息包裹时,容易感到湮没和迷失,因此,编辑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有效地管理、整合和推介这些媒介产品,为受众获取信息提供清晰的路径和工具。以BBC为例,为了方便BBC制作人员和受众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准确而迅速地获取BBC的信息,它利用导航,跨媒体编辑部能够方便地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料,对节目资源进行多级开发与重新包装;利用导航,受众能够在任意接受平台查找他们所需要的BBC信息。 ⑤

4.掌握多种编辑技能

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平台,突破了传统媒介从业人员与新兴媒介从业人员的界限,是编辑工作的大融合,它离不开对信息化技术、网络平台、多媒体转换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依赖,未来的融媒编辑应当是既能编辑文字报道,又能编辑网络、视频、广播等多种传播形式的报道。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一专多能——在精通一种媒介的编辑技能的基础上,成为“全能型”复合融媒人才。

5.增强产品营销意识

互联网时代,产品意识和用户思维至关重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共推出各类新闻产品118个,涉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时政报道共60个,其中有35个实现全网首发。一系列独家深度稿件、图片图表、视频、H5产品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移动终端的及时推送,在舆论场上产生巨大影响。这里面就有推广团队编辑的功劳,这种产品营销意识也刷新了一线采编的观念。

如今的传媒领域,传统受众概念逐渐被用户概念所取代,其本质正是从免费、单向被动接收到个性化主动选择(甚或愿意付费)的变革,原先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已无法满足成为用户的媒介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所以,作为媒体要通过不同平台的充分互动,为作为内容消费者的用户量身订制资讯或娱乐服务,实现点对点的传播,以提高产品的用户黏性,而这就要求编辑要有较强的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

(作者分别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2014级新闻学硕士生)

注释:

①叶蓁蓁、盛若蔚:《中央厨房探路融合发展》,《中国报业》2015年第4期。

②③④同①。

⑤周洋:《融媒时代跨媒体新闻编辑部的角色转变》,《新闻前哨》2012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中央厨房厨房媒介
厨房里打电话会引发爆炸?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厨房真热闹
书,最优雅的媒介
厨房跑出黏黏怪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媒体“中央厨房”的实践与思考
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城市广电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思考
萌萌兔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