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材整合研究

2015-04-18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张丽玲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环流课标课程标准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 张丽玲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材整合研究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 张丽玲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开放的课程观,地理课程标准是整合教材的指路灯,统率着整合教材的全过程。本文从教材整合的内涵、背景、思路、原则及实施加以阐述,重点强调教师对教材创造性整合,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真正成为有效的合理的课程资源。

地理教材整合;地理课程标准

同一个课题,不同老师上课的效果不同,因而有的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而有的老师却恰恰相反。究其原因,就是老师课前对教材整合不够或缺乏整合的艺术性。由于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自然引发地理教师对地理教材整合的思考。

一、地理教材整合的内涵

相对于照本宣科、僵化使用教材而言,地理教材整合就是老师重新建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对教材优化整合,让深奥、难懂的抽象思维转化成直观形象,穿越时空,让远古的变化得以再现,让严谨的科学内容不乏生动有趣。为了让课堂有效性达到最优化,老师要付出创造性劳动,才能使教材散发出新的光芒。

二、教材整合的背景

1.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开放的课程观

在新课程实验大规模推进的情况下,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开放的课程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而不是必须恪守的“圣经”。开放的课程观,让老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成“整合教材”的老师。

2.地理学科特色

地理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在中学,地理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个领域的学科,不仅有文科知识,也有理科知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较大。地理教材整合,是学生的心灵的呼唤,是老师必须做好的课前准备工作。

地理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中学的各学科知识都能在地理教材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正因为如此,地理也是中学中最有趣的学科之一。成功的地理课一定是集科学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并且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堂。

3.教材自身的特点

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打破以往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一样的教材版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略有不同,教材编写总体各有差异,也各有优势。老师应以一纲为主,博取众家之长,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材,虽然图文并茂,强调案例分析,重视学生学习的探究,但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删除了许多原有的地理原理,教材上下游知识脱节,不连贯,教师必须对已有版本进行适当整合。

教材是静止的,没有声音,没有视频以及无法体现日新月异国内外的时政热点,更无法考虑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法满足不同的人对教材不同的需求。这些,作为地理教师都应考虑到。

三、教材整合的思路

1.解读课标——精确把握三维目标

老师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精确把握三维目标,以课标为准绳统率每一节教材的整合。课程标准的三要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教学内涵比以往更充实、更丰富、更全面,把地理学习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因此,解读课标——精确把握三维目标,使教学层次立体化。

2.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

“吃透教材”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明确本章知识原理在高考中的地位。教师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

3.研究学情,适合学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现有储备的知识,预知学生学习的难点、发展点、兴趣点。好的教师是带领学生探究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如果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能被动接收。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素质,又外显为具体行为,为学生目前的生活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课标,明确适合学情的教学目标,摆脱教材的束缚。

4.善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远距离互动传输等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加了教材的可视性和直观性,增强了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在教材整合时,不是为整合而整合,要善于把握课标、教材、学情及自己掌握的技术专长,整合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

四、教材整合的原则

1.以本为本,深入浅出

以课本为蓝本,老师把深奥难懂的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接受或乐于接受的知识,深入浅出,减轻学习难度。学习的过程就会由“难”到“易”。

2.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老师要精选练习,设置新情境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试。讲练结合,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提升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拓展延伸、举一反三的功效。

五、教材整合的实施

教师在教材整合时,不要局限于对教材的简单改变,关键是从课标的高度理解和把握教材。地理课程标准是整合教材的指路灯,统率着整合教材的全过程。教材整合的常见方法是增加教材内容和压缩、提练教材内容。

1.增加教材内容——“加法”

增加教材内容实质上是以“加法”的形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让教材变得丰富多彩。如果学生学习内容除具科学性外兼有趣味性,学生必然乐于接受,甚至终身爱上地理。那么,教师整合地理教材工作就是功德无量,意义深远。

(1)创设情境教学,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探究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教学,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探究,可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资讯作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共鸣。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可以作为《日本》或《地震》导入新课的课件素材。

(2)增添有利课本原理理解的上游知识

增添课本原理理解的上游知识,更有利新课的学习。如三圈环流是“热力环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因此,可以让学生作图演示“热力环流”,温故知新,在探究、合作中渐入佳境。

(3)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如果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把学生难懂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熟知经验常识,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苹果的高度。如“锋与天气”,“锋”是专业术语,一个“锋”字把许多同学给难住了。其实“锋”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解释大气产生降水的原因。整合后,其标题可改成“天气及成因”。至于“锋”的类型就由冷暖两股气团强弱决定。再加上课件演示,老师把理性转化成感性,把静态转化成动态,学生学习的过程就会由“难”到“易”。

(4)拓展延伸,迁移训练

教师要精选练习,设置新情境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试,考查学生对知识原理的驾驭能力。如高一地理由于黄赤交角=23°26′,而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教师可以设置新的变式题,如当黄赤交角=0°时,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是什么?(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那么地球是否存在极昼极夜?(无)。如果学生可以掌握,那么可以把这个知识点迁移到其它行星。题目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一旦学生深刻掌握基本原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此外,让学生参与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握重点(注重过程)。如防震小游戏(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压缩、提练教材内容——“减法”

教师对教材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加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由“难”到“易”;“减法”使教材的进一步压缩、提练,突出主干知识——由“多”到“少”。

(1)“化繁为简”——以一当十

教师把看似繁杂的知识转化成简易的知识,经过提炼“化繁为简”达到“以一当十”的效果。高考综合题第37题是以真实的区域做为考查区域背景,通过区域地图设置考题。如何化繁为简,以易克难呢?可以“一线多用”对空间进行定位突破。如120°E中国大陆基本结束,澳大利亚大陆刚开始;75°W西侧北美大陆基本结束,而南美大陆刚开始;20°E穿过南非好望角附近,同时也穿过西欧中部。三条经线可把七大洲定位。同时辅之以南北纬30°,30°S以南南半球大陆基本结束,30°N以北北半球陆地大面积开始,并且有“神秘北纬30°”之称。因此,“一线多用”“以一当十”,只用几条经纬线就可以对全球大洲进行定位。

(2)“画龙点睛”——把握主干知识

有的教材篇幅很大,不易把握主干知识,教师帮助学生落实课标,突出重点——“画龙点睛”。如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归纳压缩后为“内三圈,外三圈”,知识简单明了。热力环流重点把握定义中地面冷热不均,把繁杂的说理和绘图说明整合成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地面受热,气体膨胀上升,气压较同一水平气压低;反之,地面冷却,气体收缩下沉,气压较同一水平气压高;而高空的气压与近地面相反。在教师的点播下,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知识就迎刃而解。

(3)“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教师把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压缩,建构一节课的主干知识体系,有利学生掌握。如《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节,知识难度大,空间想象强,教师可以建立以下的知识结构,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理想条件下→单圈环流;叠加地球自转→三圈环流;再叠加海陆分布→季风环流。全球大气环流最终形成大陆西岸以“三圈环流”为主导,大陆东岸以“季风环流”为主导(以亚洲大陆东岸最为显著)的复合环流系统。

一般而言,在一节新课中,创设情境增加趣味性、突破难点、精选练习以“加法”为主;而突出重点,把握主干以“减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加法”与“减法”综合应用,让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达到最大化。

总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为了整合教材而整合,而是在认真解读课标,把握学情,融趣味性、生动性与科学性于一体。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教师对地理教材的整合就是这个支点。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把复杂、深奥的道理变成简单有趣的知识,学生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知识原理,培养了地理素养,地理课堂也成了创造性教学的基地。

(责任编辑:廖炽昌)

猜你喜欢

环流课标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热盐环流方程全局弱解的存在性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谜底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