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途径探析
2015-04-18
(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吉林吉林132022)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品德教育的重任,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成为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根本任务。然而通过调查表明,该课程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在高校大学生中仍存在着“不上课”“不听课”“不重视”的现象。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进而增强实效性,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概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概论”课在内容方面包含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及其广泛。从科学体系上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祖国统一、外交等一系列内容;从理论体系上看包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1],内容颇为丰富,对于大学生和部分教师来讲显得尤为庞大、深奥难懂。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掌握,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知识储备略显单薄,不重视公共理论课的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概论”课虽然是必修课,但与他们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无直接联系,学习意义不大。
第二,在“概论”课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新旧知识衔接的导入法,引出新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然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果教师每节课都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入新课,学生势必会产生听觉疲惫的感觉,学习兴趣会渐渐消失,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课堂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普遍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去听课,没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上好“概论”课,必须具备丰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国家学说等通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中的“高屋建瓴”[2]。因此,要改变《概论》课教学中的现状,就必须转变既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第三,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概论”课的教学不能低于72学时,因此,很多高校的“概论”课基本上是合班上课,平均每个合班都有100人,2~4个自然班。导致学生多,专业杂。如考勤一般就需要10分钟左右,所以教师往往课前大概看一下出勤人数,如果感觉实在少本堂课则会点名。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来上课也不一定会,大班教学导致学生学习自律性不高,逃课、迟到等现象存在,即使有些同学来到课堂上课,可能也会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玩手机、背英语单词、甚至睡觉等,教学秩序不易控制。
二、提升高校“概论”课教学效果的途径选择
(一)丰富教学内容
在“概论”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自身要刻苦钻研,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是要恰当的选取案例来阐释理论。选择案列要做到贴切、生动,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作为积累。如在讲授“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随”这一节时,通过讲解第五次反围剿就是最好的例子,前四次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而打败了蒋介石的疯狂围攻,第五次因为背离了事实求实,最后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形成对比,来帮助学生梳理和认识实事求是。告诉学生我们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党的一切成功,归根到底靠的是实事求是;党出现的失误和挫折,根本原因是背离了事实求实。二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和遇到的问题。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时,要针对学生所存在的种种疑惑分析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使学生对收入分配的问题在认识上有所提高。三是要注意教学过程中逻辑性的统一。如在讲解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时,重点要让大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做为指导思想”。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两大理论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同时,教学内容又要做到与时俱进。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要不断的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应熟悉最前沿的理论,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如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应及学习和贯彻十八的精神,纳入到教学中,做到“概论”课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3]。
(二)创新教学手段
“概论”课采用的是大班上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讨论式教学
明确讨论的范围,必要时进行知识的提前讲解与培训。课堂讨论的内容应结合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教材内容等进行讨论。由于课堂人数较多,需要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结合每个班的具体人数和讨论次数,从而确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每组选定一名组长,将本组的成员名单交给老师。由教师确定讨论顺序。讨论小组课下根据选题准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制作ppt汇报材料。每组展示结束后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鼓励课堂辩论,最后互动环节结束后教师可针对所讲主题进行点评。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再拘泥于书本,而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种参与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听课的学生由于充满好奇心理对于汇报的学生的教学风格和设计也会积极主动关注,听课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通过课堂的交流与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受到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4]。
2.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与主导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托教材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和基本逻辑,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既有的历史典故和真实事件作为案例,以案论理,实现案理交融[5]。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查找相关的案例让理论更加丰富、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概论”课涉及的内容丰富,其中有些理论对于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用现实中的一些实例、案列来解释这些抽象的理论,只要教师精心挑选和科学运用,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内容涉及许多领袖人物,如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事迹,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等很适合采取故事教学法。因此,教师可以对一些典型案列对理论进行分析,使学生产生具体、直观的感觉,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3.多媒体教学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能够将理论结合实际的一种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结合“概论”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要作好充分准备,收集丰富的资料,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获取一些直观、生动、大量的信息,使学生能信服所讲授理论。一方面,教师制作“概论”课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查找一些比较好的纪录片如《百年中国》、《复兴之路》、《小平您好》等,如讲授“毛泽东思想”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纪录片《走进毛泽东》,让学生结合所学习的理论能够更深刻的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纪录片,提高学生的认识。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对于理论本身掌握的程度。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的“概论”课而言也不例外[6]。由于该课程具有知识面较深较广的特点,对教师的理论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增强其教学的实效性,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首先,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要从形式到内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和精髓实质加以完整、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其次,必须随时掌握国内外时事要点,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上传授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热点时事问题。第三通过参加集体讨论备课、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多争取机会参加外出学习和进修,系统的提高理论修养。
总之,“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需要教师不断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概论”课实效性的加强。
[1] 曲建武,张雪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2] 李恒川.推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2(4).
[3] 付桂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1).
[4] 张丹华.顾晓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 刘晓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案例辅助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学理论,2010(20):263-264.
[6] 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