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工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
2015-04-18
(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吉林132022)
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会议就全球减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磋商。同时,2009年11月25日,中国国务院制定了“低碳发展战略”,该战略要求,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约束性指标将成为政府长期发展规划,并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至此,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污染排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大目标,各行业各产业也都做出相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着手实施低碳策略。事实上,早在2005年,中国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紧接着在中国一些地方进行了试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建立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促进人口、社会、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可见,我国不论是从国内政策还是从加入的国际条约来看,都确立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低碳策略的决心。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化工产业是其支柱产业,对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国家反思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实施倾向于维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来,吉林省化工产业也积极谋求转变,以吉林化工循环经济园区为依托,开始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文章将围绕吉林化工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策略展开论述。
一、文献回顾
(一)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从系统理论角度认识人类经济活动,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理论”,他认为地球就像宇宙飞船一样,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不合理的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就会像宇宙飞船一样最终因为耗尽物质能量而走向毁灭。在鲍尔丁的著作中,他首次将生态经济学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强调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互动影响的发展模式。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随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各国所吸收和接纳。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合了宏观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是一个交叉边缘学科。该理论为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动循环、代际传承、资源配置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对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三)环境经济学的出现
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图奈在著作《自然资源的环境经济学》中论述了循环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环境经济学使用外部效应理论阐述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会产生边际损害,这些边际损害无法在市场机制下自动被企业或个人纳入成本预算中,市场主体的活动看似符合成本效益分析,实则是忽略了社会成本,破坏了自然资源。通过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可以有意识地减少负的外部效应,使人和自然资源和谐发展。
(四)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被引入中国
此后,许多文献也随即出现,如季昆森的《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谭根林的《循环经济学原理》、张坤的《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等。我国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发展伊始,由于生产力落后,国家的发展目标以GDP的增速为标准;随着GDP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问题突显,国家逐渐开始关注经济结构的调节;如今中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付出的环境和资源代价过大,国家将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目标。所以,随着认识的提升和对经济发展看法的不断修正,循环经济作为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经济形态被引入中国是不可避免的必然选择[1]。
二、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化工产业虽然是高污染、高排放和高消耗的三高产业,但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随着世界资源的枯竭、南极冰川的融化、水资源大面积污染等事件的发生,化工产业的发展模式急需转变,在我国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政策的指引下,吉林化工循环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核心地位的确立
吉林省化工产业的总体布局比较分散,各区域自行发展,难以形成合力。吉林省重点化工企业有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通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松原吉安生化有限公司、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等。从重点企业的布局上清晰可见吉林省化工产业布局过于松散,化工产业在吉林市、长春、松原、通化和四平等都有分布,无法形成区域的集聚效应。鉴于此,吉林省政府与中国石油公司签订战略协议,于2008年10月成立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该园区作为惟一的吉林省省级化工园区,现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融合了吉林省化工原料、生产、科研和资金等90%以上的资源[2],逐渐成为了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载体,对发展吉林省化工产业具有重要的核心作用。
2008年,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吉林省明确提出,“在省内产业布局上,以吉林化工园区为载体,新上化工类项目主要规划和布局,引导到吉林化工园区内。省内现有化工企业异地搬入吉林市的,优先安排在吉林化工园区。”经过招商引资和创新发展,2009年,园区工业总产值712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1 054.7亿元。2010年吉林省石化行业完成产值1609亿元,吉林化工园区产值占吉林省化工总产值的65%左右。随着吉林化工园区逐渐实现到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 600亿元,到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 000亿元的目标,这一比例还会继续提升。可见,吉林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在现在和未来都会是吉林省化工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承载吉林省化工循环产业发展的绝大部分责任。
(二)吉林化工产业的循环层次以清洁生产和企业间的循环利用为主
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同称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其工业体系始建于开国之初,设备老旧,布局无法体现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如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之后苯类化学物质流入松花江,污染物质流经下游城市和国家,导致了一起重大的跨省际跨国界的重大污染事故。2010年7月28日,由于吉林省遭遇罕见洪灾,7 000多化工原料桶被冲入松花江中,引起下游国家俄罗斯的恐慌。在面临众多污染事件时,吉林化工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清洁生产。以吉化公司为例,如吉化炼油厂建设了亚洲最大的气柜,取代了原来每天燃烧的“火炬”,通过气柜回收各种废气并加以利用。吉化聚乙烯厂的两座冷却塔全部使用循环水,节约大量水资源。吉化公司还投资兴建了亚洲较大的污水处理厂和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化工污水缓冲池。近年来,吉林石化共投资14亿元,实施了67个环保项目,该公司61套装置全部通过了吉林省环保厅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吉林化工企业以吉化为核心,全面开始实施了循环经济的第一步,即清洁生产。
随着清洁生产的开展,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逐步向更高层次的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延伸。2009年,吉林省新上马的4个项目按照企业循环理念开工建设,将前三个企业,即电解铜、液化空气分离与钾肥项目放到了吉化动力分厂附近。这三个企业就都可以循环使用动力厂的蒸汽,不用自己建设大型锅炉设备,使企业可以节约很多投入成本。同时,这三个企业离吉化污水处理厂也不远,附近地下已铺有通往吉化污水厂的管线,企业只要接到线上就可以使用吉化污水处理厂的设施。由于第四个企业丙烯酰胺装置属于易燃易爆产品,所以将它安排在了吉化碳纤维厂西侧,因为附近几乎没有市民居住,并且可以使用旁边的丙烯腈厂生产的原料。吉林省化工产业发展改变了原来的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将再循环、再生产和再利用逐渐应用到整个产业链中,这不仅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也为企业创造了额外价值。
(三)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新老发展方向相结合
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发展首先建立在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之上,化工循环经济是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吉林省化工产业目前细分为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和汽车配套产业等几大方面。在吉林省化工产业发展的方向中,石油化工产业是原有方向,并且在整个化工产业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目前,石油化工产业利用吉林油田的原油输入,相关企业在生产的同时已经进行了企业设备改造,实现清洁生产,并在水资源、废气、废渣等方面循环利用,节约能源,增加效益。
同时,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和汽车配套等新的产业方向,在原料选择和产品方面都进行了改变。如生物化工和新能源化工不再以不可再生的石油作为生产原料,而以可再生资源农产品玉米和农作物秸秆等非粮食纤维素资源等作为生产原料进行生产,从根源上贯彻了循环经济。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汽车配套等化工产业将化工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换,并扩展了化工产业链,使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循环层次有所提升。
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国来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相对较弱。第一,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基础比较弱。当前,吉林省化工产值总量在全国排名第16位,不到东北三省化工总产量的15%,优势产业乙烯产量处于全国第6位。作为化工循环经济发展基础的化工产业,相对来说产量和规模略低,无法均摊新技术成本,增加了清洁生产和高层次循环发展的难度。[3]第二,化工循环链条较短,主要产品仍然集中在初级产品上,绝大部分产品链条仅维持在3级和4级之间,高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明显不足,每年却向省外销售200多万吨的原料和中间产品。产业链的缺失使循环经济的循环设计和资源利用受到重大限制。[4]第三,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是以吉化为主的国家和省共管的企业,而省属企业的化工循环能力明显偏弱。这些地方企业装置落后,配套能力不强,布局不科学,产品缺少关联,很难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第四,全国已经建立了4个国家级化工园区和60多个省开始建立第一个省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主落后其他省份,无法、产业集聚化的发展,吉林省化工循环经
[5]
循环 衔接
为两大部分,一类是项目。原有项目的洁生产,而新建项目。但是,新旧项目之域也有差别,很难实于吉林省化工企业中数量虽逐渐增加,却力和产量的现状,构建吉林化工循环经济必须保证好新建化工项目和原有项目的循环衔接。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和提高原有企业的循环水平和层次,还能借助原有企业的资源快速发展新建企业,提升吉林省整个化工产业的循环发展能力[6]。当然,这种循环衔接不应以新项目或者原有项目为主进行构建,而应是围绕着产业的发展方向来构造。即根据石
三、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和汽车配套产业等几大发展方向,在已有企业的基础上,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和布局,使企业既独立承担了所处产业链的责任,又能通过产业链将新建和原有项目合理循环衔接。
(二)化工循环经济主管部门的协调统一
2010年吉林市化工企业因洪水泛滥,导致7 000余桶化工原料流入江中,这看似是天灾人祸,其实背后反映的是化工循环经济发展遭遇的管理障碍。吉林化工循环经济园区虽然已经被批准成立并且设计为吉林省未来的化工循环经济主要承担载体。但是,其他地区却并没有停止发展化工产业的步伐[7]。如导致污染事件的企业所在的吉林市永吉开发区是省管开发区,与吉林化工循环经济园区的地位相当,其积极招商化工企业入住,与吉林化工循环经济园区的化工产业布局明显冲突和重复,却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实际上,化工循环经济在吉林省的布局会涉及到较多的利益博弈,许多地方政府会为了保证地方经济的发展盲目扩充化工产业,阻止化工企业向化工循环产业园的搬迁,这都不利于整个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的总体发展[8]。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从整个省的产业循环关系进行布局和谋划,这需要拥有一个能够统筹和协调全省化工相关产业的拥有话语权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部署和指挥。显然,吉林省还缺乏这样一个组织机构。
(三)化工循环层次向区域循环和产业融合延伸
化工循环经济的层次一般分为三层:清洁生产、企业间循环和区域循环。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目前处于大部分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新建企业开始重视企业间循环的阶段,循环层次仅仅停留在企业间循环的工业园区层次,并且循环体系设计也是刚刚开始。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产业园区的循环体系之内,应该向更高的区域循环层次演变。吉林省三大支柱产业是汽车产业、化工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工产业自身循环的发展还必须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比如发展新能源化工和新材料化工将化工产业与农产品加工结合起来,汽车化工配套产品将汽车产业和化工产业融合起来等。化工循环层次从化工产业园区向吉林市和吉林省更大区域延伸,对整个吉林省经济将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四)化工循环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自主创新是任何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开发新产品,研究和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非常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拥有5家国家级的技术研究中心和11家省级的相关科研机构和组织。整个园区中高级技术人才3.8万人,技术工人10余万人,还拥有吉林化工学院和北华大学等对口大学不停地输送高级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上,吉林省化工循环产业应进一步融合人才优势,发挥强大的研发能力,将产业、企业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培养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充分利用长吉图开发契机
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吉林省提交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该规划的批复相当于成立了国家级的先行先试沿边开发区和开放区。长吉图地区位于中国、俄罗斯和朝鲜的三国交界处,以延边地区为前沿,以长春和吉林为腹地。这一区域的建设将成为东北亚的重要发展极,范围辐射到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和外蒙古等国家。这将对吉林省化工产品的进出口、外资的引进,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带来不可多得的好处。同时,因为是先行先试的开放区域,国家会对区域发展进行政策倾斜,允许对一些经济政策进行先行先试,对政府扶持吉林省化工循环经济增长提供了政策依据[9]。
[1] 张立巍,魏健宇.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10):5-8.
[2] 张惠军,闫文彪,李长生.实施低碳发展战略 打造生态化工航母[J].经济视角,2010(5):31-36.
[3] 张立巍,周建华.吉林化工循环经济调研报告[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6):5-8.
[4] 裴子英,连可晴.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6):1-3.
[5] 张立巍.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14(15):42-43+118.
[6] 许晶.提升吉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经济纵横,2013(5):77-80.
[7] 果大军.吉林省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J].经济纵横,2012(7):87-89.
[8] 张立巍.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7):21-22.
[9] 张立巍,裴子英.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对吉林省工业结构的优化研究[J].企业经济,2011(7):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