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自然环境对河南文化的影响

2015-04-18赵罗汉贺博博

关键词:河南文化产业资源

赵罗汉,贺博博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自然环境对河南文化的影响

赵罗汉,贺博博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文化生态学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河南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河南文化的产生提供了肥沃土壤,河南特定的自然环境对河南曲艺艺术风格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河南重要的交通位置对河南文化的交流传播也有促进作用。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导致河南文化中一些元素衰亡。因此,改善河南文化存在、发展的环境氛围、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完善文化生态监测体系、挖掘文化资源底蕴,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等就是文化生态系统下河南文化发展的策略选择。

文化生态学;自然环境;河南文化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化生态“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它的主要问题是要确定这些适应是否因其内部的社会变迁和进化变革。……这一方法要求社会和社会机构之间以及他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行考察”。[1]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活动场所。不同的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不同的物质生产活动可能产生不同的文化系统。如生活在草原的人们从事的就很有可能是畜牧业,由此可能产生游牧文化;而生活在平原的人们很有可能从事农耕,由此可能产生出来的就是农耕文化。本文试图厘清河南自然环境与河南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此促进河南文化生态和谐发展。

一、河南自然环境

河南自然环境即河南省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

(一)地理环境优越

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故称为河南。河南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3%。河南东与山东安徽相邻,南与湖北接壤,西连陕西,北与山西、河北结合,承东启西、联南望北。河南横跨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水资源丰富。省内有1 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

(二)气象生态良好

河南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12℃-16℃;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全年降水的50%集中于夏季。

(三)物种生态多样

河南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省内具有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全省高等植物有199科、1 107属、3 830种。草本植物约占植物总科、属、种类的70%。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中约有哺乳类60种,鸟类30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520余种。动物资源种类占全国总种数20%左右。

二、自然环境对河南文化生态的影响

河南文化是黄河流域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进行的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影响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哲学、宗教、民俗、戏曲、建筑等的总称。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提供了文化产生的肥沃土壤

4)改变超声功率60、70、80、90、100 W,其他条件不变,超声酸化后样品编号记为SP1、SP2、SP3、SP4、SP5。

优越的环境、丰富的物产促使了经济的发展。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山、大别山抵御了来自北、西、南的季风;黄河、海河、淮河、长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久经黄河冲刷淤积形成的千里沃野;丰富的物种资源为河南创造出一个非常易于人类生活的场所。传说中的轩辕黄帝以及上古帝王尧、舜、禹都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自夏、商、东周以来,一直到宋,河南都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因此也才有“问鼎中原”的说法。在中华民族5 000年历史长河中,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或迁都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 000年之久。

经济的繁荣也促使了文化的繁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305篇,其中反映当时河南地域特有政治风貌和风土人情的是就有85篇。其中《周南》11篇、《邺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陈风》10篇、《商颂》5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与世界四大古文字齐名。《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哲学著作,现有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一千多种。河南产生出了老子、庄子、墨子、商鞅、韩非、贾谊、张衡、杜甫、白居易、程颐、程颢、岳飞等无数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二)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河南曲艺的艺术风格

目前文化生态学在研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时,通常只是关注地理位置、气象条件、水源条件、物种资源等几方面,而忽视自然景观对文化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创造,其中包含着很重要的审美因素。……在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中,美丽景观的影响是绝不能忽视的”。[2]85因此,本文认为不仅气候、地形、水源会影响文化,美丽的自然景观也会引起人们心灵的悸动,由此而形成相应的文化。苗族的山歌、陕西的信天游、蒙古的马背文化、藏族雪域高原文化如果离开了各自的自然环境可能都是不可想象的。

河南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方,因此河南文化总体上还是体现了北方人的特点:热情、直爽、豪放、质朴,河南曲艺类作品更是体现了这一特征:豫剧“根植中原、昂扬勃发的恢宏气势,不土不洋、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大小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狡黠、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艰不涩、易传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豁达宽厚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的大众格局等”[3]602、“河南曲子戏的美学风貌和本质特征无一不是带着强烈的农民意识,宣叙着广大农民的喜怒哀乐及爱憎观念;她是通俗的,浅近的,素朴的,但也是明朗的,清新的,大众的”[3]614。黄河号子也正是我们的先民在与洪水的抗争中逐渐形成的。音乐形式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有即兴变化,旋律紧凑,高亢嘹亮,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三)重要的交通位置促进了河南文化的交流传播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中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地区的结合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只有掌控了中原地区,才可以辐射周边,成为真正的霸主。许多少数民族在这里建立政权,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又与汉文化相融合,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远古时代,河南“分为多个酋邦、方国、封国,加之族群的影响,河南地区西、北、东、南、中五个区域相应分为河洛文化区、河内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和天中文化区。这些子文化区域间的交流、竞争,从内部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4]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鲜卑族的优秀文化被中原文化所吸收,如管理畜牧业的技能在中原地区有广泛传播。唐朝时期,洛阳人口超过百万,四方纳贡,八方来朝,西北少数民族和中亚、朝鲜、日本的外国人长住洛阳,多民族文化融汇交合。通过丝绸之路,洛阳还与欧洲、非洲等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北宋时期,北宋与辽、金、夏并存,许多契丹、女真、西夏人来到开封定居。元末时,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河南地区长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各个地区及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都汇集中原,并将河南文化传播至各地。“人口频繁的大量流动、不仅促成了不同人群、不同民族的融合,也引发了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融会,尤其是不同区域人民不同的观念、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交流融会,和平共处,为中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特质,使中原文化保持多元共存的状态”。[5]

(四)环境的变化也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消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河南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2012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河南四大水域中,仅有长江流域的水质为良好,淮河流域、黄河流域为轻度污染,海河流域为重度污染。全省废气排放量35 006.34亿立方米,废水排放量40.37亿吨,郑州、开封、兰考、新蔡、鹿邑5个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空气污染、酸雨等污染不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极大的危害。一方面,自然事物为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另一方面,自然事物为文化提供了创作对象。自然景观的改变使得人们审美情趣降低,平淡的自然景观无法激起人们的创作欲望,加上城市化带来的人口的聚集、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的快节奏化都使得文化的创作与发展处在不利的状态。

水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影响最为突出。漯河境内的沙河,发源于鲁山县西部木札岭石人山下,流经鲁山、宝丰、平顶山、叶县、襄城、郾城、漯河、西华、商水、与川汇区南入颍河。沙河与漯河市内的另一条河流“澧河”并流东区,被人们称为漯河的母亲河。历史上沙河漯河港曾经是河南省内河航运的第一大港,号称“千年水岸码头”,曾经为中原地区的工农业和商贸物流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明清以来直至解放初期,沙河航运十分兴旺,为豫西、豫东水上交通枢纽。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漯河成为远近闻名的“水岸码头”,从1954年开始,漯河港年货运量超过42万吨,占沙河水系的87%,成为河南省最大的河港。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加上1960年舞阳马湾建成的拦河闸和1974年周口建成的拦河闸,致使曾经辉煌两千年的漯河航运就此断航,多数船民弃船改业。曾经回响在沙河两岸的“沙河船工号子”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水源的枯竭还导致以前建立在河神、海神基础上的祭祀等活动大大减少,也导致一些建立在水生活基础上的文化活动的衰败,如渔歌、赛船等消失。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河南文化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改善河南文化存在、发展的环境氛围

改善乡村文化环境,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包括城乡文化发展规划一体化、文化设施建设一体化、文化市场推进一体化、文化成果享有一体化。加大农村文化事业投资力度,建立对农村文化援助机制,重点支持乡镇、农村文化站、图书馆的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乡村特色文艺会演,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弘扬农村文化特色,彻底改善农村文化环境。

构建法治环境,优化市场秩序。制定保护文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文化立法,使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加强对文化犯罪的打击力度,做到违法必究。市场应充分发挥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尊重文化企业作为文化市场主体地位,调动文化企业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政府应承担起监护人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培育,规范文化活动,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文化消费带动文化生产、文化创新,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促进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形成健康、统一、竞争的文化市场体系。

(二)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完善文化生态监测体系

“对各项文化生态指标的数据实施全面监测,评估各地、各单位文化生态数据,全面、真实地反映区域性文化生态建设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从而进一步分析和判断全省文化生态发展状态的动态变化情况”。[6]全国只有山东省建立了省级的文化资源数据库,河南省应该吸收山东省在保护文化资源方面的经验,按照生态资源的地域、种类、等级、影响力、将文化资源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几类。设立和制定文化生态监测体系,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音乐生态、美术生态、舞蹈生态、戏曲戏剧生态、文物生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监测。建立省级文化资源数据库可以收集全省文化资源的基础数据,并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分类,不仅能够实现河南省文化资源的数据共享,为不同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查询服务,而且随着对河南文化资源数据的更新可以对文化资源实现动态跟踪,了解文化发展的基本状态,有效避免地方文化的消亡。

(三)挖掘文化资源底蕴,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

对于河南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绝对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用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而应该采取集约式深度挖掘文化资源背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开封应突出宋朝特色,以宋代文化为核心,挖掘宋文化内涵的旅游景观和文化产业项目,以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为依托,主打宋文化品牌,围绕宋文化内涵,打造文化重点产业。周口应该围绕“羲皇故都、朝祖圣地;老子故里,道家圣地;万姓同根,根脉圣地”的三圣地理念,理性定位周口文化战略,科学规划周口文化资源开发,促进周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安阳以殷墟大遗址公园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依托,整合羑里城、曹操高陵等资源,打造以殷商文化为代表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洛阳应大力弘扬河洛文化,以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为载体,积极发展旅游、节会、影视、演艺、会展等文化产业。南阳深入挖掘开发楚汉文化、玉文化、医药文化、佛教文化、衙署文化等特色文化,努力打造镇平玉雕、张仲景医药和工艺美术三大文化产业集群”。[7]

在深度挖掘资源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产业集聚的力量。“河南有已建成和在建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60多家,其中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郑州嵩山文化产业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钧瓷文化产业园区)”。[8]这些产业园充分利用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将资金、技术、项目、人才、企业与文化资源充分融合,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和品牌,使城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不仅提高了园区的经济效益、使文化企业迸发出强大的活力,而且增强了河南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

(四)加强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与经济和谐发展

文化创新是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应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齐头并进,进一步使传统文化拥有现代功能,符合现代审美,融入现代生活。

革新文化发展观念,推动文化内涵创新。适宜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应由文化企业充分挖掘其艺术价值,推动传统文化与高科技的高度结合,加入现代文化特色,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使文化产品的产学研充分结合,形成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营销体系,并使之专业化,文化产品要面向市场、面向观众,在与国内外优秀文化产品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借鉴、不断革新,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如豫剧一直致力于剧目、唱腔、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而成为河南的一张名片。不适于搞产业化的文化资源,先由政府或其他机构出资予以保护,寻求继承人,积极推动其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使其重新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然后再逐步向市场化靠拢。

推动文化与科技结合,推动文化形式创新。科学技术是文化创新、文化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在推动河南文化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梨园春》、《武林风》就实现了河南优秀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完美结合。开封清明上河园运用科技元素和现代声光电打造的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仅2011年就接待游客162万人次,实现收入1亿多元。河南文化发展需大力提高传统文化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数字化在影视、出版、印刷等领域的运用,推进文化生产、营销、传播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新的文化增长点。

[1]朱利安·H·斯图尔特(Julian H Steward).文化生态学[J].潘艳,陈洪波,译.南方文物,2007(2).

[2]丁永祥.怀梆文化生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申畅,申少春.河南文化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2.

[4]郑东军.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5]吴圣刚.中原文化生态及其特征[J].中州学刊,2006(1):157.

[6]山东省文化生态研究所.山东省文化生态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98.

[7]金琳.文化生态视野下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J].新闻传播与研究,2012(10).

[8]郭艳.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形成集聚效应[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4).

【责任编辑:戢斗勇,梁念琼】

Influe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Culture of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ZHAOLuo-han,HE Bo-bo

(Department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anghuai University,Zhumadian 463000,China)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In this essa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enan is introduced,how the superior natural environment provides the fertile soil for the culture of Henan is elaborated,how much the specific natural environment plays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artistic style of the folk arts of Henan,how the important traffic position promotes the spreading and exchanges of culture and how the chang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probably accelerate to die out the culture are analyzed.Meanwhile,the proposal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cultural existence,to develop the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to establish the database of cultural resources,to improve cultural ecology monitoring system and mine cultural resources,to promote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and to promote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economy are also put forward.

cultural ecology,natural environment,culture in Henan

G127.61

A

1008-018X(2015)02-0065-05

2014-12-02

赵罗汉(1985-),男,河南洛阳人,黄淮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贺博博(1983-),女,河南洛阳人,黄淮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河南文化产业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