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发挥“读”的功能

2015-04-18福建省龙岩初级中学罗丽丽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语感语文课堂文本

◎福建省龙岩初级中学 罗丽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发挥“读”的功能

◎福建省龙岩初级中学 罗丽丽

语文课堂要有琅琅书声,有温度的“读”不仅能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提升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发展想象力,提高语言感悟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的目的性、指导性、多样性原则,切实提高朗读的实效性。

语文教学;朗读;功能;原则

世界上最美的表情是微笑,而最动听的声音则是读书声。语文课堂与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区别就在于,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课堂因朗读而富有生气,焕发光彩。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非常强调有声的诵读。①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②读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二者不约而同地把朗读文本与理解文本联系到了一起,强调阅读教学不能一味地老师讲解,要把学生的“读”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它发挥别样的风采。

一、读的主要功能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7-9年级的阶段目标“(二)阅读”中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③可见,会朗读是语文教学要达成的目标之一,更是学生必须形成的终身技能之一。

“正确”的朗读是指语音清晰,发音准确,不加字,不漏字;“流利”朗读,是指朗读语速恰当,不回读,不读破句;“有感情”朗读比前面二者更难,“正确”“流利”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而“有感情”不但得咀嚼文本,揣摩文中人物或作者感情,而且还要内化为自己的认识,用适当的音调、恰当的表情、合理的停顿传达出来。因此,要达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训练。

古诗词教学依靠诵读,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许多孩子在牙牙学语时,父母亲就会教他们吟咏“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朗朗上口的诗句。诵读法是古诗词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一遍遍由初读到熟读到背诵的过程中,学生自发地把诗的意象串起,在吟咏之间入诗入境,在吟咏之间领会诗人荡气回肠的情怀。只有会读了,读懂了,才能谈“感悟”,才能谈“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朗读是一种媒介,我们要通过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语文想象力培养的基础在于文本朗读。朗读都是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进行的,没有想象的朗读是枯燥的,是贫乏无趣的。学生朗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把无声文字转变为有声语言,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慢化的过程,字入眼,句入心,由大脑对文本的句段进行再创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最终把冷冰冰的文字变为丰富多彩的图像在学生的脑中定格。有了想象,学生就能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山川、人物的悲欢离合和作者的嬉笑怒骂等。无论是教材中写景抒情的古诗词、散文,还是小说中经典人物的描写和人物对白,又或是凝聚着矛盾冲突的戏剧,都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依托情境氛围,寄寓情感态度等诸多因素自觉展开想象。

例如,在朗读朱自清《春》中的“迎春图”片段时,学生脑海中必定会呈现出一幅图画,在这幅画里,有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草地,有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人们,蔚蓝的天空中有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风筝,有在草地上尽情奔跑、嬉戏的孩子们……在朗读郦道元的《三峡》时,学生能想象到山的高、陡、长,水的清、急、凉;在朗读小说《孔乙己》一文中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书的对白片段时,学生的眼前分明站着一个因急于辩解而涨红脸,额上露出条条青筋,年老而穷愁潦倒的孔乙己;在朗读喜剧《威尼斯商人》时,紧张激烈的冲突和波澜起伏的情节,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生死交锋之境……

朗读是一种媒介,我们要凭借它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感受生活的五彩斑斓。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什么是语感?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对它的解释很形象:“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意;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说不尽的意味,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④可见,“对于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无论是应试教育中的阅读理解与写作,亦或是个人素质方面的文学素养提升,还是人际交往中的与人交流,富有较强语感的人常常会在这些方面游刃有余。

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语文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必定不爱大声朗读。当别的同学通过一次次朗读,走进文字,走进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与作者交流,那些不爱朗读的同学则一次次失去机会,加上他们自身天份不高,又不想通过训练提升,文本接触少,情感体验就少,没有吸收也就无从倾吐,最终沦为“得为众人而已耶”的境地。而在赏析文本中的某句或某段时,学生在初读一遍后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其中内涵,但多读几遍后就豁然开朗。正如元好问所言:“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自知。”可见,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咀嚼、思考、回味的过程,他们由此形成对语文文字的感悟力,对语言产生“感觉”。朗读让文本入于眼,出于口,入于耳,会于心,这是一个多感官协同“演奏”的过程,学生通过多方面感知文字,反复以声释意,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敏感度。

朗读是一种媒介,我们要依靠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进而体味世间的喜怒哀乐。

二、读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标对人具有巨大的导向性,目标明确的朗读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不同阶段,不同文学作品,朗读要达成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在初中阶段,古诗与古文的朗读目的不同,古诗重在诵读(反复朗读,自然成诵),意在感受中国优秀古典文化的语言美、韵律美和人情美;古文的朗读重在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现代诗与小说不同,现代诗的朗读目的是通过诗歌意象走进诗人营造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小说的读或是让学生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或是让学生体味人物情绪……语文课堂朗读组织者要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而不是临时起意,为读而读。

2.指导性原则

语文课堂的主导者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语文教师,明确初中阶段朗读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朗读指导能力,而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朗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提出要求,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效果能否拿下这“七分”,就看教师是否耐心、细致地指导。例如:古诗朗诵的抑扬顿挫;文言文朗读的停顿;人物情感如何通过朗读的语调表达;人物冲突如何通过朗读的缓急再现等等。只有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并结合对朗读文本的分析,学生才能思考、提升、积累,扎扎实实提高朗读能力,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发挥到极致。

3.多样性原则

单一的朗读样式易使语文课变得枯燥,也不符合教学规律,更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朗读要力求多样性,科学选择朗读样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不同的朗读样式其效果各不相同,有的语段一经教师范读,学生就能瞬间进入语境;有的语段全班齐读,可营造令人振聋发聩的声势;有时候学生自由读,可初步感知文本;有时候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感受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情感。朗读还可以是个别朗读、分组读,甚至可以是课本剧。朗读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科学的安排,突显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

总之,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独特功能,让语文课因它而美丽,让学生因它而得到感化和熏陶,让语文学习因它而事半功倍。张惠泉老师说“一读胜十讲”,语文教师应摒弃过多的文章分析、主题探究、知识拓展等语文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想,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①陈佑军:《朗诵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轩。http:// www.yuwen888.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66&id=26109

②尹红:《守住阅读教学中最美丽的风景》,心灵驿站——南康刘玉玲工作室,2013年。

http://www.jxteacher.com/nklyl/column66749/2ec3bb7e-2402-419aba0a-95846b0da4b5.html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岑世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教育导刊》,1995年第12期。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语感语文课堂文本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