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于平实向精彩漫溯

2015-04-18福建省福州北峰中学王斌松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语文

◎福建省福州北峰中学 王斌松

源于平实向精彩漫溯

◎福建省福州北峰中学 王斌松

许多语文教师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常常背离语文教学的指导初衷,重形式、轻生活,重套题应试、轻对学生引导。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观念,更多地立足于启发学生“看到”生活的本色,“听到”自然淳朴之声,“触到”温热的心跳,“想到”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写出精彩作文。教师本身的教学要源于平实而向精彩漫溯。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平实;精彩

纵观近几年的写作教学指导现状不难看出,目前写作教学越发趋于功利,也渐趋于教学的茫然状态,语文教师不会教、不敢教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写作态度也较其它学科,甚至于相较于语文学习的其它方面显得乏力而畸形;另一方面,迫于应试因素而“不得已”写作的教与学反倒越来越盛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启发学生的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应在写作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的“返璞归真”。因此,教师需端正自己的执教思想,理顺指导思路,掌握恰当的引导方法。

一、“平实”之“平”,根于教师所挖掘的平凡

平,并非平平,而是平凡、平常。重平凡,就是要求老师本身在指导的时候就要注意写作教学中易被忽略的生活细节,要求学生以平凡事件的小角度为切入点,把握作为写作指导的素材。

1.以寻常小事为指导,拉近学生和写作的距离,增加写作教与学的亲切感

要达到引而得法,就要求教师要有慧眼,这其实是提倡教师要有一颗细腻的心去了解、发现和捕捉。而作为写作教学最前沿的教师,是不是本身就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呢?如果连教师都缺乏发现的精神,不能发现学生生活中平凡却有价值的素材,并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引导,又如何能够要求学生做到教师做不到的事情呢?换言之,现在学生总是苦于“没有东西可写”,从某个角度来说,教师没有以身作则并将实践操作指导给学生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某个同学因为妈妈给他送牛奶而被同学嘲笑,教师如果能将此寻常小事作为材料,指导学生写“身边的爱”——爱其实就是那盒妈妈特意送来的牛奶……教师若能列举这类真实又有效的指导材料,对学生在材料的发现、把握和思考方面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以教师捕捉到的学生的平凡小事为教学素材,从而实现写作指导覆盖面的拓展

语文教学特别提倡“启发式”,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起着“火花塞”的作用,作文教学也应该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但如果连可抛的“砖”都没有,或者分量不够,那又如何在学生的写作指导激起波澜呢?又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灵光?譬如,在写“亲情”这一话题时,若不进行有效引导,一部分学生则极易偏离或者会虚构自己生活:动辄父母双亡、老人病故的作文就大量涌现。若教师在指导前能够细心观察留意,就不难发现类似于在校门口接送的家长每日的喜怒哀乐、家长会上家长的宠辱爱恨;不难发现不同性格的家长对孩子近乎一致的关心;不难发现无数可写而被学生忽视的好材料……将这些穿插在作文教学中,一方面避免了作文课堂的“言无所恃”,一方面也可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当学生懂得学以致用之后,自然会进入写作的快行道,教师的这种示范引领真正实现了“授之以渔”,而非简单的“授之以鱼”。

二、“平实”之“实”,贵于教师思考的生活真实和内涵

在日常批改作文中,不难见到一些学生的作文虽然文采不错,但却是缺乏生活内涵的空洞之文,言之无物的现象是学生对生活的触摸不足、写作的真实内力不够的体现。从侧面来说,教师在解决“何谓真实”“如何教学生写出有内涵的作文来”等问题上也是存在问题的。

1.对“实“的思考,教师应有对真实材料的正确判读

生活中的真实指的是具有普遍性存在性的事物,诚然,学生的个人经历,即教师一再强调的“亲身经历”确实是属于一定范围的真实,但其它范畴的大量真实存在的材料呢?它们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虽然学生没有以第一人称形式来叙述,或者他们没有亲身经历却深入挖掘、思考的算不算是“真”的材料呢?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简单地以“这不是你亲身经历的”一棒子打死,那么学生写作面岂不是一下就被压缩了?若是教师能够认真地对生活真实的本质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判读,就不难看出:真实是对客观世界的审慎的思考,它不可能是臆断,也不是随意的捏造,更不是要求学生变成生活事件的“搬运工”。这里最核心的一点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是否深入思考了关于写作的“真实”的话题,是否明确对真实材料的判读原则。学生一落笔写作不是乞丐、清洁工,就是学炒蛋、练习演讲、汶川地震……读之索然无味。教师若能和学生一起来梳理一下身边随处可见的真人真事,就能和学生一起发现:买菜的大妈、卖牡蛎的小贩、保安、中风了但却坚持要站起来的老人、协警、内河的清道夫等;学生很快发现了学雷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扶老人过街、捡钱包、让座;发现了网络的魅力和虚拟世界的宽广和孩子们的迷惘;发现了生活中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智商上,还体现在情商上;发现了家长的焦虑和唠叨是爱……这些若教师在指导前不去细心研读和整理,又怎能把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生活呈现在学生面前呢?而学生被压缩着蜷缩在简单的“两点一线”中,写作空间自然就窒息了。

2.对“实”的指导,教师应侧重于对生活内涵的挖掘性指导

学生的写作是一个“简单介绍外界事物→生动描摹事物→挖掘生活本质”的过程。很多学生仅仅停留在第一、二阶段,即“就事论事、就物论物”,笔触仅停留在事件的表层,而没有再挖一层或者再转过一个弯,或者推己及人,或者实现由此及彼的提升。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浅层的写作状态,同时还要有先行实践的态度。教师应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入手,“走一步给他看”“帮他挖一层”,这远比抛开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指导要有效得多。教师若不注重学生写作中体现的生活,并真正挖掘出其实质的内涵,就无法实现和学生思想的接轨,教学效果自然无法尽如人意。例如:一个学生写上学途中所见一对卖早餐的小夫妻,互谅互让,“真是恩爱得让人感慨”,而后就结束了作文。教师在肯定学生能在写作中捕捉到平凡而真实的事情入文后,不妨提醒他:“生活中像这样的平凡却感受着人间真情与爱的还有很多,在你的身边还有这样的人吗?这对卖早餐的小夫妻并非特殊的‘唯一’,而是幸福的人们中的代表。”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这样思考自己的作文,就能正确引导孩子思考“爱与幸福”的真正定义,也能实现教会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之法。

三、“精彩”之“精”,在于教师所下功夫的精细

教师在要求学生写美文时候,也应思考自己作为引路人是否已实现自我的修炼。精于指导是写作教学的高标准,也是写作教学无法绕行之道。

1.“精”应该是立足写作指导课的精讲

一些语文教师因为不敢讲作文而直接布置某个题目让学生去写,或者把几堂作文课糅杂在一起一锅端给学生,更有甚者将学生所谓的“优秀作文”一读了之……这些做甩手掌柜或者属于“搅浆糊”的作文指导课,不仅低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陷入无以适从之境。写作指导课的精讲,应注重到以下几点:

(1)系统化和持续性。没有系统的安排和指导,学生在学习写作上就难免出现知识残缺和写作方法的生疏,学习写作初始阶段的缺陷也极易造成学生对写作的“怕”和“不知所措”。

(2)典型性和深入性。仅以写作教学的范文为例,若教师不注重遴选,随手抓一篇所谓的“优秀作文”,在指导学生上就容易因所谓范文的缺陷而误导学生,这对学生的材料挖掘深度及写作的引导力度上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就很难实现学生对写作的深入了解。

(3)目标明确,重难点突破。一堂作文课之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的靶向性是否明确,同时关注到学生在学中的困顿,预见到他们易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从而在教学前期进行铺垫和提示,真正做到教得明确,学得到位。精讲,是对教师课堂准备、信息梳理和把握、教学思路整合等的高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必练内功。

2.“精”应该是注重对学生作文的精批改

批改学生习作是对教师精力和能力的综合考试,一篇作文要读透,精准地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圈画,对其中可取之处进行评点,少则几分钟,多则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这对语文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件费神费力的事情。所以,难免有些教师随手题个分数,或者简单地圈个错别字,写一个“阅”字就了事,所以就出现了改不完作文、学生写作热度消退的问题。当作文回到学生手中,他们往往也只是看个分数就把作文本丢一边了。教者的改没有体现时效性和高质量,学生自然也就马虎对付,写作自然大打折扣。所以有的教师作文课虽然上得不错,却在批改上“功亏一篑”。实践证明,若教师能认真“计较”,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在精批精改作文上,最有效的就是面批面改,并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巩固,直到实现教学目标为止。如若能做到这点,学生在写作上的一些顽疾也能有效得到治疗,反之,学生的写作就会越来越马虎、迷糊,小毛病变成大问题,大问题最终变成厌弃情绪。

漫漫写作指导之路,若是语文教师能够源于平实,向精彩漫溯,定能在步步求索中迎来教学的春天。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