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一年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特点与遗憾

2015-04-18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谢贵荣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学名著议论文福建

◎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谢贵荣

十一年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特点与遗憾

◎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谢贵荣

十一年福建高考语文自主命题具有时代感浓烈,人文性突出,语文味十足,闽派语文特色鲜明,注重理性思维品质和创新超越,助推高考改革等鲜明特点。但同时,也存留下“命题素养堪忧”等遗憾。

十一年;福建语文高考;特点;遗憾

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走过的十一年大致可划分为三阶段:即2004年实现从全国统一命题的稳定过渡,作文题“一炮而红”;2005-2008年闽派语文高考改革步伐起动,特色考题“粉墨登场”,题型摇摆动荡;2009-2014年铆接高中新课程实验,命题稳定,鲜有新意。

一、时代感浓烈

福建语文高考十一年自主命题的时代特色,首先体现为命题指导思想上的“三个顺应”:

第一个“顺应”就是顺应深化高考改革的需要,高扬“自主命题”大旗,让“自主命题”发酵出最大教学效益。标志性事件为:2004年高考作文试题;2005年废除18分语基选择题,加大作文分值至70分;2006年最先设置文化经典试题;2007年最先设置文学名著试题等等。

第二个“顺应”就是顺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利用高考的导向性功能,正确引领高中语文教学向着“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课标”要求稳步前进。其标志性的事件是设置选做题,以及体现“探究”精神的探究题(近年改为“探析题”)等等。第三个“顺应”就是顺应最新文学理论研究前沿成果,坚持与“伪语文、伪能力、伪试题”斗争,①比如“课标”“个性解读”研究、孙绍振教授“文本细读”理论、赖瑞云教授“多元解读”理论、潘新和教授“表现化写作”理论等。体现在具体试题上,即现代文阅读始终确立“文本意识”,立足文本、不随意脱离文本;作文写作强调贴近自我、直指“语言运用”与“言语表现”等等。

其次,十一年自主命题在试题材料(文本)的选取上,尽可能地向时代靠拢,紧跟时代步伐,洋溢着清新的时代气息。早期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文本或新课程实验后的论述类、实用类阅读文本,要么是当时自然科学最新的发现,要么是社会科学界的热点。文学类阅读文本,则大多选择当代作家“新鲜出炉”的作品,2011文学类阅读文本《走进腾格里》,则直接来自网络,取材学群的博客,十分“接地气”。其它如语用题也鲜明地呈现着时代的印迹。

三是应时代之需而“生造”出的新题型——“时文评说”。

最后,在其它试题的命制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题等,福建语文高考十一年自主命题都尽可能地体现时代气息,比如增加背诵默写篇目数量,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背诵篇目纳入高考范围等等。

二、人文性突出语文味十足

福建语文高考十一年自主命题始终张扬起人文的大旗,直击语文本色,力求营造浓郁的语文味道。具体表现在:

注重传统文化考查,希望通过高考的导向性功能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使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浸染。福建语文高考在全国率先增加“文化经典”试题,赋分达到10分(2009年新课程高考后调整为6分)。

同时,针对当代社会阅读缺位的现状,于2007年首创至今仍为唯一的“文学名著”试题(江苏“文学名著”试题仅作为加试题使用)。10分的赋分充分显示了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人坚持文学名著考查并籍此引领中学生乃至全社会阅读名著,厚实文化积淀。

此外,在其它试题的命制上,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人也有意识地体现人文、追求语文的味道。以作文试题为例,2004年以“十个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为话题,2006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戈多来了”为话题,2010年、2013年分别以“格林童话的发现”“顾城的《忧天》”为材料作文等。又如现代文阅读文本的选取,要么是大家、名家之作,要么文本本身就洋溢着浓浓的书卷味儿。还有语用题中的对联(2004、2005),成语解释(2008),“时文评说”题中的传统节日“清明节”(2009)、春节(2010)、汉字的美好含义(2011)、纸笔书写(2012)等等,皆如是。

三、闽派语文特色鲜明

就在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元年”——2004年,福建省语文学会王立根会长首倡提出“闽派语文”,②“闽派语文”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亮点即高校知名教授学者直接参与、影响甚至推动。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福建师范大学以孙绍振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集群:赖瑞云教授、潘新和教授、林富明老师等;此外,还有福建教育学院的鲍道宏博士、赖一郞博士等。

高校知名教授学者对高中语文教学及高考的强势“介入”,无疑对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影响巨大,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是直接决定了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走向。以孙绍振教授为例,一如王立根老师“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对推动‘闽派语文’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评价,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对推动“闽派语文高考”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在孙绍振教授猛烈的“炮轰”下,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2005年开始大大删客观选择题,把作文分值由此前的60分提高到70分。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十一年的每一份试卷,都烙印着福建高校知名教授学者印痕!

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闽派语文特色,还体现在地域性浓郁的试题选材上:2005年语用题第20题、2006年语用题17题,考点都与福建有关;而2006年现代文阅读《泪与笑》的作者梁遇春,即为福建闽侯人;2009年福建卷古代诗歌鉴赏,选择了宋代闽籍诗人严羽的一首诗歌《江行》;2007古诗鉴赏文本《武夷山中》,为曾隐居福建的宋代诗人谢枋得所作,让人遐想福建武夷秀美的山山水水……

四、注重理性思维品质

首先,体现在命题追崇议论文,努力扭转议论文文风,学术研究上改造甚至重建议论文。福建十一年自主命题对作文文体的要求以201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至2009年要求“文体自选”,二是2010年至2014年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无论是哪个阶段,议论文始终是十一年高考作文的“主打歌”:十一年共11道作文题目,除2007年命题作文“季节”及2009年半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 ”两道作文题目略微有利于“记叙文”发挥外,其余9道作文题目显然偏重议论;另外,从每年高考作文评卷现场及早几点“发布”的高考优秀作文来看,议论文都是占据绝对优势。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对议论文的追崇,还体现在努力扭转议论文“华而不实”的文风、执著于议论文文体的学术研究及理论改造甚至重建上,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潘新和教授及省内外一线教学名师都参与其中,使议论文这一教学文体,得以在八闽大地上缩放异彩。

其次,体现在坚持考查探究题,将探究试题作为检测学生理性思维品质的探测针。

最后,与其他多数自主命题省市一样,福建语文高考命题始终坚持把“论述类文本”作为必考内容。哪怕是在文化经典试题上,福建高考自主命题也把更多的注意力瞄准的是“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以及“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等偏重理解、评述的理性思维能力。

五、创新超越,助推高考改革

自从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教授1999年《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一文振聋发聩、横空出世以来,福建语文界对高考语文改革的决心与期盼在全国各省市中显得尤为强烈、突出。于是,“当考统一高制度的‘铁幕’终于撕开一道口子”(潘新和语),福建省于2004年获得长期斗争的结果——自主命题权时,福建语文教育界怎能不为之欢欣鼓舞?怎能不充任利用自主命题的平台大展拳脚?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以潘新和教授为代表的福建语文教师对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予以的最高肯定:“2004年,以10个人物和文学形象为话题备选,一鸣惊人,命题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受2004年作文题目的鼓舞,福建高考语文自主命题继续沿着“坚持探索、尝试超越、体现个性”③的命题思路上快马扬鞭,向前疾驰,在全国十余个自主命题省市中颇有“一骑绝尘”之意:2005年,率先删去第一卷6道客观试题18分,作文分值由60分上调为70分,作文字数由“不少于800字”骤涨为“900字左右”;2006年,“文化经典”试题首秀;2007年,“文学名著”试题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2009年,全新题型“时文评说”强势登场……

回望11年福建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之路,每年的福建卷几乎都在“探索”,都在“尝试超越”,都体现了浓郁的“闽派个性”。我虽然不敢断定福建高考语文试卷是全国各省市语文试卷中最优秀、最好的试卷,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是当年最突出、最“吸睛”、最具热点效应的语文试卷。

从高考改革的角度来说,福建十一年自主命题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2009年,江苏高考继福建之后作文分值提高至70分;2009年,浙江高考继福建之后开始考查“文化经典”试题;2008年,江苏高考继福建之后开始考查“文学名著”试题(尽管是作为加试题考查),其后的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出现了“文学名著”试题;2010年,湖南高考出现与福建“时文评说”题类似的“新闻短评”,2010年,江苏高考开始考查与“时文评说”基本一致的“材料概括分析题”,2012年,“时文评说”题正式“亮相”浙江高考……

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十一年尽管取得可喜的“改革成绩”,但也不免存留以下遗憾:

1.首先是潘新和教授所言“命题素养堪忧”。十一年自主命题的十一份语文高考试卷,每一份试卷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多或少的“软硬伤”,虽说命题是遗憾的艺术,但作为如此严肃的国家级考试,无论多么细小的“软硬伤”,都可能给考试的严肃性带来削弱。

2.删减语基题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很难消除或弥补。2005年高考命题,18分的传统语文基础知识试题从此进入历史的垃圾堆,但其后遗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暴露无遗:识字写字能力大幅度下滑,词汇量减少,作文文句不通,语文教学更加混乱无序等。姑且不说这些后果就一定是删减语基题所导致,但由于高考的导向功能,高中一线语文教学中普遍不重视或者弱化“语基”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此后高考试卷中字音字形题、词义理解题、病句修改题等一度“回归”,但也因为力度不够,实在不足以扭转语基弱化的颓势。

3.“作文70分”并没有挽救日益低迷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事实上,如果不把教育改革一直走在全国最前沿、有实力也有条件搞特殊化的上海算在内,福建省高考作文70分,已经领跑全国其它省市许多年;直到四年后的2009年,也才只有教育强省江苏在高考总分为160分的前提下“跟进”,将作文分数提高到70分,除此之处,再无“应和”者,这其实就已经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4.“口语交际”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客观地说,十一年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一、第二阶段,福建语文高考试卷中“口语交际”试题是占据“一席之地”的,2004年(“神州五号”上天的访谈)、2005年(校友高明的介绍语)、2006年(对连战的欢迎辞)曾连续三年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2008年也曾考查了晚会开场白,但进入新课程改革自主命题(2009)后,“口语交际”题已难觅踪迹。

5.外国文学作品始终被置于“被遗忘的角落”。尽管从2007年起,福建高考将《巴黎圣母院》《复活》等外国文学名著列为考查内容,但文学名著的考查从题型到能力要求均不能与文学作品阅读同日而语;且即便是文学名著考查,近年来5分简答题就只考《红楼梦》与《三国演义》,给外国文学名著预留空间实在有限。

6.“审美能力”神龙见首不见尾,捉摸不定。纵观福建语文高考十一年自主命题,作为语文课程“三大能力”的“审美能力”始终让人捉摸不透。市面上见得到的某些高考试题质量分析,虽然看似针对“审美”二字大做文章,其实也不过是“官样文章”,只能围绕试题材料本身具有的“文字之美”闪烁其辞、应付了事。当然,“审美能力”不清不楚的现象不独福建一家,举国皆是。而这,正是这一问题亟待解决的严峻性所在。

①福建省语文学会主编:《专家评析福建语文高考自行命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②石文美:《闽派语文的兴起与形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③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石修银)

猜你喜欢

文学名著议论文福建
议论文阅读专练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