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听评课走出“俗套”

2015-04-18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林德田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俗套评价活动

◎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 林德田

让听评课走出“俗套”

◎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 林德田

在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听评课活动往往背离初衷,逐渐被简化、异化、固化而落入“俗套”。我们应深刻意识到听评课活动落入“俗套”的危害,并通过提高教师对听评课活动意义的认识、规范听评课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听评课活动质量等方法,让听评课回归本真,实现听评课在教学教研中的真正价值,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听课;评课;俗套;规范

从理论上讲,听课、评课既是教学实践活动,又是教育科研活动,它在课堂教学与课程理念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方面是落实课程理念,指导实践过程;另一方面积累实践经验,深化课程理念。教师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习、积累、总结典型经验,汲取课改前沿信息、先进的课改理念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在思想交流中切磋教艺、分享成果,在思维碰撞中提升素养、产生智慧。然而,在现实的听评课活动中,由于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听评课活动成了学校对教师的一个考核项目,或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逐渐被人为地简化、异化、固化而落入“俗套”。

2011年底,我校被省普教室确认为福建省首批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听评课成为一项常规而重要的教学教研活动。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教师来说,听评课次数最重要,听评课质量倒成了其次;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时间花了不少,结果却收效甚微,丧失了听评课本身的专业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听评课活动落入“俗套”的表现

1.形式简单化

听评课活动本应是一个形式较为复杂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应该要有听课前的充分准备与坦诚沟通,听课中的认真观察与详细记录,评课时的缜密思考与科学评价。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进入课堂前,听课教师没有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没有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听课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听课方法上,没有课堂观察意识,不预设听课观察点,只是泛泛而听;评课过程中,观点和论据不充分,无条理、漫谈式、即兴式话语过多;从评课结果看,往往也只是给上课教师打几个勾,写个分数就草草了事。

2.过程任务化

听评课过程本应是一个观摩、学习、分享、评估、交流、改进、提高的过程。但从上级下达的要求教师每学期20节(教学教研分管行政30节)的听评课节数来看,显然,听评课被人为地任务化了。听评课往往不是教师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而是一种自外部的硬性规定,教师往往“为听评课而听评课”,听评课动机是任务取向的,凑足听评课节数,完成学校教务处布置的规定动作而已。

3.评价虚无化

听评课的本质意图应该在于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因而,作为开课教师最需要听到的是客观的分析、正确的点评、科学的评判、合理的建议、公正的结论。我校作为地处市区的省级教学研究基地校,举办过不少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活动。听评课时,我们往往看到以下几类角色:(1)“大嘴型”。他们往往是所谓专家,自己很少或几乎不上课的,评课却如天马行空,理论一大套、观点一大堆,但针对性不强,实际参考价值不大。(2)“大炮型”。他们往往是所谓权威,是专门冲着毛病来的,热衷于从鸡蛋里面挑骨头,本来大家觉得还不错的一节课,往往会被轰得一无是处。(3)“虚伪型”。他们往往带有学者范,非常“谦虚”,评课如打太极,对与错、是与否、真与假、虚与实你都很难分辨得清楚,搞得听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4)“沉默型”,他们往往是新教师或授课教师的同事,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他们不轻易发表意见,仿佛自己是局外人。以上四种类型的存在,使得听评课的教学研讨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变得毫无意义,不利于教师间的真诚交流与共同进步,不利于教师的业务提升与专业发展。

二、听评课活动走向规范的策略

听课,就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凭借自身感官及思想,收集执教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生成、教学效果等信息,并以此作为教学研究的依据。评课,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研究与教育评价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性、严谨的科学性和不断发展性。在听课的基础上,教师比照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对收集到的信息和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所进行价值判断。听课的基本任务是了解与收集教师的基本情况和班级的整体状况,体察学生的需求,观察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能力,发现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找出教学中的失误和影响教学目的落实的各种因素等。评课虽说是一项所谓“见仁见智”的工作,但评课水准的高低与所产生的教研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听课和评课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听评课却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听无法评,不评无须听。听评课要摆脱长期形成的“俗套”,走向严谨、科学与理性,就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1.做足准备工作

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听评课也是这个理。要想在听评课过程中真正研究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评课的有心人,听评课之前就要做足准备工作。比如,打算听哪位教师的课?应该事先沟通哪些问题?课前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怎样?重点、难点、疑点有哪些?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自己也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让自己教该课内容,会如何处理教材?采取怎样的教法?如果听课前不做这些准备,不熟悉教材内容,不了解重点难点,不知道教学目标,不理解教学意图,课堂上懵懵懂懂地听,课后稀里糊涂地评,就不会有大的收获,听评课也就失去应有的价值。

2.善于全程倾听

听课时要倾听授课教师“讲”的内容,倾听学生在表述或回答中发表的观点意见,评课时要倾听其他教师的评课意见和建议。要关注教师授课内容是否贯彻课标精神?是否贯彻课程理念?是否突破重难点?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接受的知识是否准确?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是否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否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评课时,也要以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认真倾听每一位评课教师的意见建议,并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照,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走向课堂观察

听课虽曰为“听”,但仅靠耳朵听是不够的。要为评课奠定良好基础,更需要对课堂进行全方位、有重点地观察。倾听和观察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教学活动。观察一节课,可以确定一个或几个观察点,可以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几位听课教师分工进行。我校使用专门的课堂观察式《听课记录本》。主要从课程系统(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资源)、学生学习(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教师教学(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课堂文化(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四个维度(共20个视角)和若干个观察点对课堂进行观察。重点关注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情况,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情况,教师的学科素养与课堂智慧表现,课堂和谐、民主、创新等文化氛围的形成情况等。

4.进行深度思考

倾听和观察是感知器官的感受,如果听课过程中只感知不思考,听课中获得只是表象和浅层的感性信息,无法进入听课的较高境界,也就难以对一节课进行恰当和深入的评价。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课教师的思想要处于活跃状态,做到且听且思考。评课前也不急于发表意见,可以进一步整理思路,将课堂上思考而产生的看法、观点、意见、建议、结论等进一步系统化。思考的侧重点在于授课教师的教学闪光点及其理论依据,教学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课堂教学启示以及自己的听评课感悟等。

5.恰当记录过程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听课者在思考过程的灵感,有时如同灵光一闪、稍纵即逝,任何人都难以把听课中所听、所见、所思的内容准确地记忆在脑海中,这就需要及时记录。记录的信息内容是评课的依据,也是很好的教学研究资料。我校的《听课记录本》一般包括“教学内容要点”“课堂观察记录”和“教学评价意见”等栏目。要求听课教师记录的常规内容包括要点、环节、时长、教法、学法、行为、生成、板书等,也要求观察并记录课堂上师生表露出的点滴智慧,还可以记录听课教师对本节课的初步分析、得失评判、个人想法和意见建议等。

6.作出科学评价

评课往往被教师认为是听评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评课现场也往往成为各种教育思想、理念、观点交流和交锋的地方。评课是允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评课不能只有一个标准,不能搞一刀切,要实行差异化评价。对于新手教师,要看基础、重激励,应侧重于评价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的处理情况;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把握情况;对学科的特点、重点、难点的达成情况;对教材的呈现方式、生活实际的联系、教材资源的挖掘、学习情境创设等。对于骨干教师,要看高度、重创新,侧重于评价其能否高屋建瓴地在教材基础之上拥有本学科的思想与方法;能否成为课堂中高超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轻松驾驭课堂;能否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而让学生达到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能否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而达到善于倾听、勇于表述、懂得反思。

此外,在听评课过程中还应处理好交流探讨与评析指导的关系;处理好积极肯定与谨慎否定的关系;处理好及时真诚交流和长期后续交流的关系,努力做到平等交流、换位思考、整体衡量、适度肯定、正确归因、科学评价。

林文瑞)

猜你喜欢

俗套评价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科幻电影“俗套”中暗含的立场与前提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锐与智 成就不套路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纪念》:俗套的故事与不俗的寓意
“套路”,但绝不“俗套”——观上海歌剧院版《军中女郎》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