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海峡两岸小学语文教材异同
——以四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2015-04-18因福建省福州市湖滨小学黄丽娟
因福建省福州市湖滨小学 黄丽娟
例析海峡两岸小学语文教材异同
——以四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因福建省福州市湖滨小学 黄丽娟
海峡两岸的语文教材在范文的选择、教材的编排、技能的训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异同。
异同;范文选择;教材编排;技能训练
母语教材往往在注重根植民族的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经典的丰富营养的同时,也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其编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海峡两岸语文教科书是否达到这些要求?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笔者在下面试做浅显的分析。
一、范文选择上的异同
大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台湾《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的教材应“宜涵括古今中外,及乡土文学中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了解及尊重”。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范文是达到这些目标的载体,是教材的主体,是承载着多种功能的“几何体”。
1.异曲同工之处
两岸编者从体裁、题材、主题、语言和篇幅等各方面进行精心推敲,选择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血脉,体现出民族特色,而且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先进文化,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念,吸收新思维,积累新知识。如大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称《教科书》)中四年级上册的自然奇观、发现事物的奥秘、童话世界、动物世界、世界遗产、科学技术;四年级下册的江山如画、真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呼吁和平、热爱生命、田园诗情、故事长廊。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国语》(下称《国语》)四上中的海洋世界、家乡行脚;四下中的山水之旅、作家与作品、科技的影乡。
2.迥然不同之点
范文的选择不仅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血脉,体现出民族特色,与时俱进,还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台湾《国语》教材对范文的选择基本做到以上的要求。如四上的《生活体验》单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书写了“我”在童年走过的点点滴滴,与读者共同分享日常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成功之路》单元中的《圆梦之旅》描述了一群小朋友,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毕业旅行的梦想,也带回了许多的回忆和体验。四下的《课后时光》通过学生为自己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后时光,提醒大家善用课后时间。《作家与作品》中的《我爱看》从生活中的小地方着眼,先用心观察,再发挥想象,让看似简单的事物都显得生动有趣。这些范文能依据儿童心理的认知和发展,结合生活经验,写孩子们的事,说孩子们的话,表达了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大大增进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大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与建议”第五项对选文标准这样规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适合学生学习。台湾《国语》的范文几乎都是美文。它们的语言有的简洁生动,意境隽美;有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有的富有韵味,朗朗上口;有的风趣幽默,充满童真、童趣……每一篇范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如《大海的旋律》中的“大海的旋律”,“有时候温和,有时候狂暴;有时候高亢,有时候低沉;一波接着一波,充满各式各样的音符,就是少不了休止符”。如《身心手脑四合一》中的“为了研发这只机器猫,我早也想,晚也想,坐也想,躺也想,只要有空,我就想,终于完成这项作品”。这些一咏三叹的句子既有具体美,又有精练美;既有音律美,又有变化美;既有朴素美,又有生动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培养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教材编排上的不尽相同
两岸教材范文均按单元组编排。台湾《课程标准》要求编选教材范文时,“应将所选用之教材,按文体比例、写作风格、文字深浅、内容性质,以单元或主题方式作有系统之编排”。而大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到“注意基础性和阶段性”。由此可见,台湾《国语》教材在编排中注重的是系统性。图文各占一半,插图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以增进儿童阅读兴趣。《国语》编写者将学习主体——学生装在心中,一切设计均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特点和他们心理发展规律。如两岸教材都编写了《单元导读》。人教版教科书的《单元导读》明确地告诉学生本单元学习的主题。台湾《国语》教材导读中,则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探究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让学生在不断猜想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使他们能够享受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愉悦。
人教版《教科书》的课后练习中,占80豫的题目是编者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国语》的课后以“语文花园”的方式展示。这的确是异彩纷呈的百花园,儿童就像一只只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花酿蜜。以四年级教材为例,从同音字到多音字,从形声字到形近字,从叠词到多义词,从本意到引申义,从并列句到排比句,从单句到复句,从缩句到扩句,从静态描写到动态描写……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理解不同语言情境,字词间和文意的转化”来编写的。百花园中的习题都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比较、发现、归纳、提升。完全围绕语文课程本体性教学目标,强化了字、词、句、段的训练,让儿童能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有方法、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在每篇“语文花园”中还编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得展示语言独特魅力的“童诗欣赏”。这些童诗既有中国古代传统诗歌所具有的审美意境,又与儿童生活联系紧密,构思精巧,语言简洁,诗句优美,押韵合辙,富有音乐感。儿童反复欣赏、诵读、背诵文质兼美、节奏鲜明、含蓄凝练的诗文,不仅增强语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继承民族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他们一生是个很好的文化积淀。
人教版《教科书》的编写者根据单元读书指导的总要求,在单元一组课文之后设计了“综合学习与探究”栏目,提出若干跨课文的综合性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不是就文论文,而是注重对阅读材料的联系和拓展,提升和深化,起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作用。所列几个作文题,给学生提供仿照名作样本和练习写作的机会。由于题目较为泛、大、空,许多一线教师不知从何下手、如何指导,带来的结果是学生望文生畏,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而台湾的《课程标准》作出如下要求:有关语文基础常识和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材料,如词汇、语词结构和句型、标点符号应用、各类文体、各种文类、篇章结构、修辞手法以及简易的文法等,事先宜作通盘设计规划,由浅入深,系统安排,分配各册各单元中,并提供反复及系统练习。为此《国语》的每一个单元后面都有“统整活动”。四年级教材的“统整活动”中有认识句子——表达递进关系的复句,前后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句子;说话指导——成功的朗读有四大要求;聆听指导——怎样当一位好听众;段落指导——认识意义段;阅读指导——辨认文章的具体描写,读新闻,找要素,读书笔记,如何读诗,学会查资料,成立班级读书会;写作指导——有趣的数字语词,续写练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语词的运用,对话的运用,“游记”的取材重点,人物的描写,改写练习,叙事的顺序与重点描写,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在教学实践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课一得,课课有得;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大陆《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的知识学习”是这样解读的:“课程标准不主张系统地讲授知识内容,但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化知识,对阅读者和阅读过程来讲都是必要和有用的。”对这些知识要求,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大纲惯用的把它们分解为多少个知识点,再把它们系列化的做法。笔者认为人教版教科书中双基知识涉及的教学中容易出现这些问题:课堂教学随意化,言语训练碎片化,教学效果无效化……长此以往,汉语的传承和发展令人堪忧。
三、技能训练的截然不同
1.识字与写字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大陆《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与写字的目标与内容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台湾《课程标准》中第一阶段(1—4年级)的目标则是:“能熟习并认念注音符号,能笔顺正确的书写注音符号,能熟习拼音的方法,能利用注音符号,提升说话及阅读能力;能认识常用的中国字1000—1200字,能正确认识楷书基本笔画的书写规则,能写出楷书的基本笔画,能用硬笔写出笔顺正确,笔画清楚的注音符号和国字;能利用部首或六书概念,辅助识字。”截然不同之处是大陆新课标有关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突出“工具”的使用价值,只在第一学段(1—2年级)提出;而台湾《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注音符号的运用能力,是奠基终身学习之基础。《国语》四年级教科书所有课文仍然全部注音,辅助识字。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以红色标示。教材中的生字在课文中以语词形式套色呈现,并为区别连续两个语词并列的情形,语词会以不同颜色呈现,便于儿童学习。在课文下面将本教材中的生字一律写在田字格中,并标上注音,用红色标出部首。课文后面“语文花园”中,在4厘米伊4厘米田字格中的生字旁,标上注音、部首,扣除部首后笔画数及总笔画数。每个生字还标上书写笔画顺序。虽然这一阶段台湾儿童识字量只有大陆的一半,但显而易见,却要求儿童熟习注音符号,读准每一个读音,掌握每一个汉字的部首、笔画、笔顺、字形结构,以楷书写好每一个中国字。
2.阅读与写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为此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语言内容,更要学习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力和表达力。学生收获的必定是“语言”,是“方法”。如关于“辨认文章的具体描写”。人教版《教科书》在课后是这样提的:“我发现课文许多语句写得具体形象,找出来读一读。”“课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找出来体会体会。”什么叫具体描写?具体描写有什么作用?编者并未阐明。而《国语》四上“统整活动”三专门做了详细指导:先出示两段文字,比较一下,哪一个描述,会有“画面”感。接着阐述会有“画面”感的理由。最后得出方法:像这样透过具体、细节的描写,让画面呈现就可以发挥表情达意的效果。再如“读新闻”的阅读指导:先提出问题“每天,报纸会刊登各种新闻,面对大量的讯息,你要如何掌握新闻的重点,理解传达的内容”。接着,以一篇范例告诉学生:“阅读新闻要先看标题,标题就是最上面的那一行大字,它可以帮助我们大概知道这则新闻报导的相关内容。”最后应用“5W1H”的方式,也就是新闻六要素:人、事、时、地、原因、如何”来阅读这篇范例。古圣人老子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学生掌握自能读书方法,终身受益匪浅。在写作指导中同样给儿童习作方法,达到自能作文的目的。如“人物的描写”,在具体的语境中告诉儿童人物的外貌描写可以从“身材的高矮、脸上的特征、身上的穿着”等略加描述,不宜过多。再写人物的个性,“透过动作、说话的描写,可以了解这个人物的特点和内心想法”。而人教版四下教材第七单元组也要求学生写《我敬佩的一个人》,要求把自己所写的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内容要具体……这里的具体指什么?如何写具体?与台湾的写作指导的要求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
3.聆听与说话
大陆《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第十章讲述了“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教科书1—6年级的每一个单元组后面也编排了口语交际的内容。而台湾的《课程标准》除了提到内容外,还强调了“聆听要点、聆听方法”,“说话要点、思维方法、组织结构、说话方式”等,由浅入深通盘规划,分派于各册单元之中。如《国语》四上“统整活动四”专门编写了“聆听指导—怎样当一位好听众”。首先告诉儿童“人跟人互动,听、说、读、写都是重要的沟通方式,和人当面沟通时,聆听与说话同等重要。”接着要让儿童知道怎样聆听:聆听时,要看着对方,耐心听对方表达;聆听对方说话时,可以适当点头、微笑……还要掌握对方说话的重点;聆听的态度要和善自然;最后让孩子明白良好的聆听态度,才能跟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统整活动二”编写了“说话指导—朗读练习”。先提到朗读文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也可以提高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接着指出在语境中成功朗读的四大要求,即发音要准确,音调需合宜,语气有感情,节奏求分明;然后标出辅助朗读的提示符号,如轻读(·)、重读(。)、停顿(、)、快(淫)、慢(已)、音调上扬(↗)、音调下降(↘);最后读一首带有辅助朗读提示符号的儿歌。南北朝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里写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高度评价了口才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素养,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台湾《国语》这套教材是脚踏实地,训练到位,步步落实,务求实效。
古人云:“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望两岸的教育专家能加强交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徐小敏赖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