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点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04-17明静娅

发明与创新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学点教育资源动画

明静娅

(慈利县金坪乡九年制学校丛木教学点 湖南张家界 427000)

一、引言

我是慈利县大山旮旯里的一名幼师兼代课教师,一个人守着一个被很多人遗忘的山区角落——金坪乡丛木教学点。这里的学生是一群4岁至7岁,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家伙。我一个人带18个一年级小学生,还有13个小班的幼儿,如果想要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语、数、音、体、美、品德课程,真是力不从心、身心俱疲。自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入驻本校,打开“教学点课程资源包”后,我就像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般震惊和叹为观止。在钻研教学点数字资源众多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字资源包提高每一门课的教学效率,是我的追求。下面,我就数字资源在农村复式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感受。

二、运用数字资源包,架起学生学习语文字词的桥梁

以前,我教低年级学生识字、写字觉得非常艰难,自从用“全覆盖”项目设备后一切都改观了。情境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字词、能力反馈、课堂操练、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等等,“全覆盖”项目中的教学资源包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强烈地吸引着我。

上课时,我充分利用“全覆盖”项目资源图文并茂、视听联动的优势,再配上自己制作的Flash课件,让学生每天视听生字生词及其书写方法,产生活泼、生动的效果,孩子们很快就准确而牢固地识记了字词的音、形、义,还能自主地进行组词造句。“全覆盖”项目通过多媒体数字技术,有效地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让学生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时,我注重利用Flash动画进行笔画、结构、组词、书写示范教学,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的注意力就能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通过直观教学,容易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笔画、结构、组词等知识,加深记忆摹仿效果。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翻看字典“析形索义组词”;遇到难写、易错、不易理解的字,充分发挥数字资源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比如:教学象形字“鱼”时,我把图慢慢地演变成“鱼”字,并用鲜红的色彩突出“鱼”字的横,一边讲解:“小鱼不能没有尾巴,没了尾巴可怎么游泳呀!”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也记得牢。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奶”字的笔顺和第四笔“ㄋ”不易掌握,就制作一个写“奶”字的Flash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之笔划声的诵读,让学生认识笔顺,“ㄋ”这个笔划学生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又如“舞、绿、唱”等多笔画的难写字,我就让学生跟着动画,一笔一笔地跟着练,再整合在一起。另外一些容易写错的字,闪动笔画或偏旁,加强刺激。

词语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元素。对词语的理解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对于幼稚天真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竹排、江南、鱼米之乡”这些词语很难理解。于是,我利用“全覆盖”项目资源库里面的课件,再结合自己制作的Flash呈现在学生眼前,在他们的惊呼声中,“动画课文、一字开花、摘星星、夺红旗、拓展小知识”一幕又一幕地展现。之后,我又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加入生字游戏,再出示教学视频(课前专门搜集的教学点资源相关内容的动画资料,配以宛转悠扬的轻音乐),让学生在如诗如梦的知识海洋中徜徉,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小竹排在画中游”的意境。

总之,运用“全覆盖”教学资源进行识字教学和词语理解,能够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科学的桥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数字资源,激发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少,对古诗词中的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非常陌生,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人写作的意境,我一边充分挖掘“全覆盖”项目中的数字资源,另一边自制了大量的辅助教学Flash动画课件。这样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与古诗互相照应的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让学生在全方位的视听感知中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直观教学、情境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前提。通过在教学点资源下载的三个PPT,让孩子们看到了“美妙的白鹭排成一行飞上蓝天,两只嫩黄的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枝上欢快的鸣叫,还有那厚厚的、千年不化的西岭积雪,和那停泊在窗户前的、即将驶往东吴的船只”的美好画面。当时,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那船上怎么会没有一个人呢?他们不是要往东吴去吗?”我告诉她:“看着这么美妙的景色,大家舍不得上船啊,都想和你们一起,停留在这美妙的画卷之中!”于是,学生领略并体会到这种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心情。朗读古诗时,学生都读出了诗人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并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2014年9月,我上报的教学案例《古诗两首之绝句》,在湖南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省特等奖。

笔者以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都能将古诗词中的“形象”制作成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课件,适时播放、赏析,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数字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直观教学的魅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给教师提出一个要求:“一切事物都应当尽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在教学中,“全覆盖”项目资源满足了这个要求。

合理运用数字资源,能再现事物的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共鸣,它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恰如其分的音乐带领下,在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较为持久地保持,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探讨出新的知识。

利用“全覆盖”数字资源进行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也使课堂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

五、结语

笔者相信,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只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用好用足“全覆盖”数字资源,让“全覆盖”项目真正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一定会开创农村教学点教书育人新局面!我个人有以下建议:

一是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工作做扎实,使教学点的全体老师都学会使用设备、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目前,教学点的老教师占绝大多数,大多没有摸过计算机,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配备的设备不了解、不会用或怕用坏了不好交代,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教师,更是习惯了粉笔、黑板加教材、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合理调整教学点的师资结构,调动教师应用积极性。近年来,因为很少有人愿意进入只有小学低年级且地处偏僻的教学点任教,所以,造成大部分教学点的教师“青黄不接”,给常规教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加之“教学点”的教师往往“各自为战”,只教不研,教与研脱节,严重遏制了教学、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一现象,对推动“课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农村教学点的教研工作,“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深入推进则是解决这个新课题的金钥匙。

三是做好宣传工作,使各相关部门能齐心协力落实好这项利于师生的福音工程。学校公用经费要适当向学生少的教学点倾斜,让教学点老师能维持设备运行的日常开支,也让教学点的全体老师都能全身心地把数字教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帮助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教学点教育资源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我的动画梦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我是动画迷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