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应”信息技术发展新教育

2015-04-17余剑波

发明与创新 2015年5期
关键词:区隔因应白板

余剑波

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寄语:“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提其要义即:因应信息技术发展新教育。仔细斟酌“因应”一词,体会到两个方面的意思:既要因时应变,又要因应得宜。

唤醒教育要主动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尤指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院士邬贺铨指出:技术从来就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础性元素。不容质疑的一个事实:一项新技术进入一个行业或者领域,它本身不会变革传统,相反,更可能强化传统。同样,当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时,由于惯习作用一开始它会强化传统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所谓效率。譬如:在中小学课堂中“用白板代替黑板”现象的普遍存在,其实质是用非线性的交互白板技术强化传统“粉笔+黑板”环境下的线性教学思想,这是典型的技术强化作用,是被动适应技术,被技术异化的表现。相反,信息技术是一架无人机,教育本身才是真正的导航系统。教育应该主动地适应和控制技术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为补偏救弊,教育需要主动改变与社会不适应且落后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过程等等那一部分“沉珂”与“痼疾”,及时建立顺应和超越的思想基础和应对之策。倘若不因时应变,及时调整和转变思想观念,其结果是必然被淘汰出局。

警醒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要因应得宜。因应信息技术发展新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就该如何发展。信息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教育的人文属性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区隔:信息技术旨在塑造一个“不断变异”,“日日新又日新”,“一日千里”的虚拟世界,而教育则是一种“濡染浸润”励志、“春风化雨”涵心、“潜移默化”养德的文化传承。这种区隔说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同时也预示融合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因教育现状和需求而求应对之策,否则,印证了“技术走得太快,教育跟不上;教育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这一咒语。目前,我们有些学校教育信息化做法就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老师们都不知道怎么上课了,校领导也不知道怎么规划和布置工作了。教育不能为了适应外界,而忘却了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和独立性。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不可一刀切,需因应得宜。

如果非要在技术的“快”与教育的“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那就是人的生命的成长节奏。无论集体还是个体,都需要在“为”与“不为”,求“旧”与惟“新”,知“进”与知“止”之间保持一定教育张力,将其统一到人的发展之道上来。

猜你喜欢

区隔因应白板
另一种“宣抚”:杭州沦陷初期外侨对日交涉与日军因应
日常变奏
紧扣学情巧预设 动态因应助生成——从一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同课异构谈以学定教
从区隔到融合:空间视角下城市“混合社区”的多元治理
突然DPI
巧用希沃白板 助力英语课堂
巧用白板奏出识字教学新乐章
希沃白板在初中生物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TPP知识产权规则:高标准保护与中国的因应
网络“晒跑”的生成逻辑及其后果:消费、身体与区隔